广州传统民居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时间:2022-07-06 03:15:22

广州传统民居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 基于广州传统民居类型与分布的现状分析,确认其可以作为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景观。认为要从传统民居的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中,树立广州的文化旅游新形象,寻找城市旅游业新的增长点。鉴于拆除危机、表面装修、开放条件不足和文化体验性差等严重制约广州传统民居旅游发展,对广州传统民居旅游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保护典型、挖掘文化内涵、完善配套设施、加强经营管理等建议,呼吁客观辩证地看待保护典型传统民居与文化旅游深度发展的关系,寻求传统民居保护与旅游发展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 广州 传统民居 保护 文化旅游 可持续发展

具有两千多年建城历史的广州,留存丰富的人文景观,传统民居建筑即是其中之一。广州传统民居,因袭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精神又融入岭南乡土文化元素,甚至融合中西建筑的精粹,充分体现广州商业文明历史, 展示浓厚的广府文化特色,是广州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之一。因此,系统研究广州传统民居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

一、广州传统民居概览

明朝时的广州城位于现时的越秀区和荔湾区,传统民居星罗棋布,至今仍保留各式独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筑。其中最具特色和旅游价值的是西关大屋、骑楼建筑和东山别墅等。

1.西关大屋

西关大屋是清末民初富商在广州“西关角”兴起的特色民居,以结构合理、装修考究著称,由于其地缘西关,故称“西关大屋”。

西关大屋在我国传统合院式建筑格局基础上,创造出地方特色形制。典型的西关大屋为三进二厢,左右对称,建筑由门厅、天井、正厅等房间组成,形成纵深较长的中轴线,屋侧是青云巷。门由脚门、趟拢、洋杂木大门三层组成,分别发挥阻隔视线、通风透气、防盗等作用。墙体为水磨青砖石脚,做工精细,平滑如镜。各进间的天井通风采光,形成穿堂风,使其内夏日阴凉,适合广州炎热的气候。内部装饰繁复精细,集工艺美术之大成,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琉璃及铁漏花、蚀刻彩色玻璃等应有尽有。

西关大屋主要分布在十八甫、十六甫、十二甫、宝华街、逢源和宝源地区、多宝大街一带。为保护这一特殊的古老建筑群,市政府设立了2万余平方米的保护区。保护包括宝源大街著名的庭园建筑小画舫斋、逢源大街的陈廉仲故居、蒋光鼐故居及相连的西关大屋群。

2.商业建筑骑楼

20世纪初,广州开辟马路,西方古典建筑中的券廊等形式与广州的传统形式相结合,

系逐步融合演化成为一种具有岭南特征的建筑形式――广州特有的骑楼建筑。骑楼在楼房前相互连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既可以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合岭南亚热带气候;又严格区分人行与车流,提高交通安全性;从建筑艺术角度看,还增强了空间层次感,丰富了沿街景观。广州沿街骑楼建筑形式多样。其外部造型中,可见古希腊、古罗马形制,动态的巴洛克形制,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和中西合璧的折衷主义等形制。现有骑楼集中在西关的第十甫、上下九路、六二三路、人民南路、西濠口等商业集中地带。新亚酒店、南方大厦等均为广州市骑楼建筑的佼佼者。上下九路是广州第一条骑楼商业街。

3.东山别墅

民国初期,随着华侨的归国,广州东山地区兴建西式别墅,这些别具欧美建筑风格的住宅主要分布于新河浦、梅花新村、恤孤院路、龟岗一带。这些复式小别墅高低错落,数量曾达600多栋,成为广州现存最大的中西合璧低层院落式传统民居群,被称之为“东山别墅”。 东山别墅主要有花园别墅和线条简洁的洋楼两种形式,以柱式门廊为其基本文化基因,成为广州传统民居向现代城市住宅群过度的转折点。区位上,东山别墅与西关大屋遥相呼应。

诚然,广州传统民居还有芳村聚龙村、竹筒屋等。限于论文篇幅,在此不做讨论。

二、制约广州传统民居旅游发展的突出问题

传统民居建筑以其独特魅力和地方文化的深厚内涵为历史城市增添风采。但是由于城市发展、人口剧增等原因使其日渐减少,如西关大屋从原有的上百家减少至仅十多家。同时,由于种种原因,广州传统民居未能充分发挥其对广州城市旅游业的作用,存在着资源保护和开发方面的诸多问题,制约其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

1.建筑残旧,年久失修,甚至成为危楼,面临拆除

毋庸置疑,历经历史变迁,加之城市发展,人口拥挤、噪声等外因加速着传统民居建筑的老化。有些传统民居已经消亡,幸运者受到保护得以良好存留。然而多数则处于听之命的境地,面临随时可能拆迁的命运。砖木结构的楼房,年久失修,被虫蚀蚁蛀,破败不堪,有的甚至出现了传统民居外墙不时掉落石砖,威胁行人安全的现象;缺少现代防火灭火设施,火灾隐患严重。理论上,传统民居的不可再生性,使其急需加强有效保护。然而,现实中业主并不愿意耗时耗资进行修缮;热心而有远见的屋主,其有限维修费用,却无人愿意承接。由此一些具有极大建筑价值、历史意义的传统民居建筑同样面临拆除窘境。

2.部分建筑随意拆改增添,进行表面维修

政府在对旧城区改造的同时,对闹市区的临街传统民居进行了维修保护。部分业主和使用者也逐渐意识到传统民居的价值,对建筑进行改建翻新。然而这种维修保护存在两大隐患。一是维修翻新虽然使建筑添金加彩,却使许多古旧建筑失去了历史气息,传统风貌严重受损。以北京路骑楼为例,有的商家将整栋骑楼进行彻底改造,骑楼的外立面上的欧式山花、柱式、女儿墙被拆,取而代之的是店铺商标。东山地区古董洋房在翻新后,红砖外墙边为深色瓷砖,旧式木窗换成新式铝窗,变得现代而时髦。二是政府的维修保护存在着只注重建筑临街外墙的粉饰和外部的整修,而忽视了建筑内部,以及非临街墙面的维修保护,导致传统居民建筑表内不一,影响了游客对其整体形象的感知。

3.文化资源的保护及其旅游开发条件亟待完善

目前,广州的传统民居的旅游服务中心和基础设施建设普遍十分薄弱:没有专门的旅游服务中心提供专业的指引和讲解;交通不便,缺少停车场;景点标识不清,游客过而不知;传统民居被高层楼宇包围,失去当年环境风貌。以荔湾博物馆为例,其为典型的西关大屋,离车站、地铁站较远,且所临街道狭窄,附近路况复杂,停车不便,博物馆门面小,标识不清晰,一般游客自行前往十分困难。这些不利因素,降低了广州传统民居的吸引力。

4.缺乏文化内涵的深度发掘,历史文化体验性差

传统民居建筑,一种是重点保护的核心建筑;另一种是区域的“风貌建筑”,以建筑规模成就其旅游价值。前者如东山的“五大侨园”,保存完好的西关大屋;后者如沙面。然而,广州传统民居(群)多数淹没于现代化大都市建筑中,缺少历史文化氛围。另一方面,传统民居在旅游开发中,缺乏对岭南文化内涵的深度发掘:只向游客展现建筑的实体,而忽视了一些早已与民居融为一体的民间工艺与艺术――粤剧、广彩、广绣、岭南画等。游览过后体验不足,印象不深,自然难以久留。因此,当前民居旅游并不受青睐。中国旅游网推荐的23条广州精品旅游线路中,仅有5条线路涉及传统民居,其中3个以商业步行街之名构成线路的一部分。充分反映了传统民居旅游边缘化的现实。

5.旅游产品形象不显,品牌滞后

广州传统民居数量较多,特色鲜明,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但在全国知名度并不高。这与其品牌建设滞后,旅游形象不显关系密切。民居的旅游经营者及其所有者缺少市场意识。由政府管理的景点,捧着“铁饭碗”,市场营销、产品转型概不热心;而私人所有的传统民居,大多居住或出租,鲜有旅游开发的意向。面向旅游市场的被动性使之缺乏明晰的旅游市场定位,缺少“个性”品牌,缺乏宣传及推广。至今未能树立其鲜明的旅游产品形象,

三、广州传统民居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措施

旅游业是一个利用自然和文化遗产的资源依赖性行业。如何正确处理好文物保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借此提升城市旅游的整体水平,成为城市发展十分紧迫的重要课题之一。显然,以保护为前提,有利于提高历史建筑的质量,从而提高传统民居的旅游开发价值;而旅游发展所带来的资金用于重振景观环境,更进而推动民居建筑及其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这应该成为广州传统民居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为此,提出如下具体措施。

1.做好传统民居的有效保护与修缮,提高传统民居景观质量

传统民居的保护和修复需要专业的技术与深细的工作,加之整体区域不大的分布特性,很难形成规模化的大生产。因此,需要更多的创新思维方能达到有效保护目标。

首先,需要对传统民居进行鉴别、记录和归档。这是评测任何文化景观重要性和价值的必经之途,也是确定其开发利用的市场方向、规模和进程。旅游发展是广州传统民居文化资源利用的重要方向,但更为基本的功能依然是传统地方文化的维系。据此需要控制其开发的空间和数量,避免旅游导致的负面冲击。太脆弱的建筑,条件未成熟之时不宜实施旅游开发。其次,选择专业技术人员组建项目团队参与保护与修缮工作,而不仅仅是走一般化的项目招投标的商业运作程序。资金筹措方面,提倡充分调动文物爱好者、艺术爱好者以及相关投资者力量,建立资金入股体制。第三,维护和修护传统民居建筑,“修旧如初,以存其真”。关键是保护其历史的真实性、风貌的原生性。

3.不断挖掘文化内涵,塑造非物质文化景观游憩空间

进行物质文化的深度挖掘。要点是立足城市历史文脉以及市民普遍文化认同,以保护广州传统民居建筑和挖掘传统建筑特色街区为物质依托,发掘深厚的广府传统民俗风情,强化传统民居建筑对广州传统文化社会的全真反映。在这方面,上海大世界历史街区的改造利用提供了成功的案例。近年来,广州一些传统街区陆续树立系列古铜人物雕塑,也是成功尝试。

彰显非物质文化景观游憩空间。广州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岭南传统的民族工艺,如剪纸、年画、彩扎、广彩、广绣等;花市、饮食和节日活动特色鲜明;私伙局粤曲的演唱,餐厅装饰中的红木家具、满洲窗、岭南佳果雕饰等,尽显广府文化风情。将上述传统民俗和手工艺融入广州传统民居的旅游发展中,增加“广味”,不失为优化非物质文化景观游憩空间的重要途径。据此发展民居内的DIY参与式旅游,力促游赏活动系统化。还可考虑发展博物馆、展览馆、小型会展沙龙等文化产业形式,让游客充分体验广州民俗文化的丰富多彩。

3.保护传统民居群周边环境,完善旅游配套设施

文化环境是烘托主体建筑景观的重要因素。同时,任何成功的旅游景点都离不开完善的基础配套设施。鉴于现代化城市建设冲击,以及民居(群)散小,两者互为因果,成为传统民居旅游的桎梏。因此,要力争政府支持,做好周边环境保护,完善配套设施;同时扩建基础较好传统居民群,使之形成规模,实施传统民居旅游的综合开发。主体建筑用于参观;附属建筑形成商品街,或建成为社区的唱戏、饮茶等活动场所,或民间工艺展览场所;完善每栋传统民居门前的说明牌,以标识建筑的历史、风格、典故等。以社区为纽带,开展面向华侨的寻根问祖旅游,也是传统民居保护性开发的主要途径之一。

4.加强旅游开发经营,为持续保护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优先开发旅游价值高的传统民居,如保存得最完整的西关大屋、步行街的骑楼、陈济棠公馆等。以它们作为广州一日游、二日游的精品游览线的一部分,形成一条相对固定、具有品牌优势的游览线,展现广州民居建筑文化旅游形象。

主动融入市场,加强民居传统文化形象建设。以民居文化旅游为切入点,对广州文化旅游进行重新定位与宣传;加强高学历、高素质目标群体宣传,以高端市场赢得市场地位。

根据不同的民居特色,开发不同的旅游产品。如骑楼首层宜辟为购物旅游场所。西关大屋面积较大且相对集中,可以民俗博物馆、特色住宿、传统食肆等开发形式为主体。东山别墅是闹市中的一方静土,树木幽深,环境优越,可改成咖啡馆或茶座、商务会所等。

5.运用经济政策推动传统民居旅游,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将旅游专项资金、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鼓励华侨、文化商人等社会资金投入建设,在保护传统民居的前提下,将空置的民居外包,进行保护和开发;政府管理的景点委托旅行社经营,促进市场化发展,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文化、旅游、规划、文物等机构应加强合作沟通,为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和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专业化的管理。通过管理创新,努力营造传统民居休闲的场所感。

四、结论

广州传统民居的保护与旅游的最佳结合就是发展文化旅游。从资源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视角审视,传统民居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广州的民居旅游开发实践表明,在有效保护前提下,传统民居应尽量向公众开放,让其激发人们旅游动机,加深对传统民居保护的认识,从而推动其保护修缮。旅游发展取决于保护预感、历史文化深度发掘,以及正确的旅游开发利用方式。分类开发、定线开发、产业延伸开发、非物质景观游憩空间的扩张开发应成为广州传统民居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藉此建立起集历史建筑保护、建筑美学观赏、岭南民俗活动参与于一体的新型历史文化景区,应该成为广州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朱伯强:广州西关民居建筑――西关大屋、骑楼和茶楼建筑[J].建筑博览,2002,6:37-38

[2]关注文物建筑的保护与开发[N],南方都市报,2006-02-13

[3]中国旅游网.,2006-02-13

[5]Bob Mckercher and Hilary du Cros.文化旅游与文化遗产管理[M].朱路平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89

[6]江金波:旅游景观与旅游发展[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103

上一篇:湖南休闲产业现状研究 下一篇:财务人员法律风险产生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