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人员法律风险产生的根源

时间:2022-10-02 10:29:56

财务人员法律风险产生的根源

[摘要] 财务人员的法律风险是一个不能视而不见的客观问题,从根源上讲它是由财务人员的故意、被迫或无意行为造成的。但现实的情况却常常更为复杂,常先是被迫然后是故意,最后可能还会有无意行为,且更为突出的问题是财务人员的“被迫”常常没有有力证据加以证明,这无疑造成了认定其法律责任的复杂性。本文从财务人员法律风险产生根源的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将对财务人员如何有效进行自我保护产生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 财务人员 法律风险 根源

单位或单位领导发生经济犯罪,财务人员常会受到波及,这是我们经常见到的财务人员面临法律风险的情形,还有部分情形则是财务人员故意犯罪而使自己面临了法律制裁。从根源上讲,财务人员法律风险产生的原因有三种情况:故意犯罪、被迫和无意行为。

一、故意犯罪造成的法律风险

毋庸置疑,任何人故意犯罪都会带来法律风险和法律制裁,并不只是财务人员如此。对于财务人员而言,其故意犯罪多表现为贪污、挪用、侵占、提供虚假报告、偷漏国家税款等行为,如某出纳截留收入,某会计私刻印章将单位资金转入自己的私人账户,某财务负责人在公司办公会提出以为职工谋福利为名私分国有资产并得以通过、实施等等。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财务人员私欲膨胀、铤而走险的结果。在任何情况下,故意犯罪都会带来风险,这并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也不是现实中财务人员产生法律风险的主要原因。事实上,绝大多数财务人员都不会主动犯罪,给财务人员带来法律风险的主要是被迫和无意行为造成的。

二、财务人员因“被迫”而造成的法律风险

这种情况是财务人员所面临的法律风险的大多数情形,多数财务人员仅是为了能有一个工作而不得不屈从于单位领导的压力,比如某私营企业会计在老板的强制要求下将部分收入不入账而偷漏税款、提供虚假报表骗取银行贷款等。这种情况,用财务人员的话说就是“肚子安了,良心不安;良心安了,肚子不安”。

在法律上真正的“被迫”并不会遭受法律处罚,但问题是财务人员常常并不清楚如何才能有效自我保护,没有有力证据证明“被迫”这一事实,因而为自身带来了风险。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进行说明,某有限责任公司因涉嫌偷税被当地税务局立案稽查,后将该案移交当地公安部门,公安部门在获取该公司偷税罪的充分证据后将该公司法定代表人赵某、总经理孙某、财务总监李某和会计钱某依法逮捕,后经当地检察院,最后法院判决:该公司犯偷税罪,补交税款并处罚金;对孙某、李某和钱某分别判处了有期徒刑。在庭审中,财务总监李某和会计钱某称其偷逃税款均是受赵某指使,但却无任何证据,最后法院没有予以认定。

至于为何在这个例子中,法定代表人没有判刑而总经理兼财务总监被判刑,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李某没有证据证明偷税行为是受法人代表授意或指使而为,法律对责任人员的认定只能依据能够被现有证据证明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只能认定公司的经营管理包括偷税行为均是在李某指挥下运作,从而对李某判刑也在意料之中。

三、财务人员无意行为造成的法律风险

外部没有人强迫,财务人员自身也并非故意要这样做,但却惹来了麻烦,这本质上是由于财务人员知识或经验的不足即无意行为造成的。笔者曾经历过一个真实的案例:有一家公司,总经理在一天上班的早上,交给单位出纳5000元的餐费发票,说是前几天陪客户吃饭的发票,要她拿去帮着把票贴一贴,这种事财务人员其实干得多了,是并不为怪的。这个出纳拿到票后,自己找了“票据报销单”和“粘贴单”贴好后,找财务经理签字,和财务经理说明这是早上总经理拿过来的,要帮忙贴一下,财务经理也并不怀疑,就把字签了,然后拿着去找这位总经理签批,自然很顺利就签了字,之后她从她的保险柜中拿出5000元直接给了总经理。但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出纳只是让老总在“批准人”一栏中签了字,其他报销人和领款人都是出纳代老总签的字,其实她是出于好心,想既然是老总安排的,并且已批准了,其他“小事”就帮着做了吧。这是她的严重经验不足。后来,这位老总离任,公司做离任审计,大家知道,在离任审计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要查一下总经理在任期内所报销的所有事项,包括金额、内容等。审计人员最后拉出一个清单,要总经理确认,这位总经理发现有一笔5000元的餐费怎么也想不起来了,审计人员说这好办,立即就把那笔5000元的报销单子找出来了,总经理仔细一看,马上就说“报销人和领款人虽然是我的名字,但都不是我签的字。”这时审计人员也发现“批准人”一栏的字体明显和“报销人”、“领款人”的字体不相同,又把财务经理叫过来,财务经理一看就说这是出纳的笔体,那就把出纳叫过来,出纳一看就知道这笔单子是怎么回事,说这是那年那月那日总经理交给的餐费发票,要我帮忙贴一下,我贴好领出钱来就给老总了。但现在的问题是老总怎么也想不起来了,他不承认领过这笔钱。这可真把出纳给急坏了,因为总经理说是出纳自己把钱领走了,还要报案,而从目前的证据来看,对出纳是很不利的,因为出纳并不能证明他将这笔钱给老总了,而“领款人”一栏又确实是他签的字。通过这个案例,我们能看到财务人员的一种风险类型。

四、现实中的风险根源更为复杂

通过上面的分析,读者可能会说,我们把这三种情况研究透了,财务人员风险的问题就解决了。然而,现实中的情况要复杂,它常是三种情况的汇合,多数先是被迫,然后又搀杂进财务人员的主动和故意,其中可能还会有无意行为。比如笔者曾查处的某单位小金库案例,某公司的省级分公司领导曾让财务经理以收取地市级公司参会人员会务费的形式搞一个小金库(实际上该省级分公司的会议费已得到总公司批准并将在分公司管理费用中全额报销),收上来的钱都由财务经理保管,很多单位的小金库就是这些搞出来的。开始财务经理并不同意,但在领导的坚持下也不得已这样做了。由于小金库现金量较大,财务经理就用他的名字开了个账户,专门存放小金库的资金,后来总公司进行内部审计,该财务经理知道肯定会盘现金、查财务室,就把那个存折和记录本藏起来了,这个时候,其实他的风险正在转化,由原来的完全被迫转化为有意隐藏。等审计查完财务室后,他认为安全了,不会再查财务室了,就把那个存折和记录本又拿出来了放到他的抽屉里。可是,没想到我们搞审计、纪检的常用的一招就是“回马枪”,在一天上班的早上,突然再查财务室,要求所有财务人员将自己的抽屉打开,所有的铁皮柜打开,这样很快就找到那个存折和记录本了。这里面,就是财务经理一开始是被迫,后来成为主动藏起来,再后来则是因为经验不足而暴露。可见,财务人员的风险成因,其实是很复杂的。

通过上面的分析和真实案例的介绍,我们能够得出这样两个结论:第一,不论财务人员在企业中的层级,所有的财务人员都会面临风险,从最基层的出纳到高层的CFO、总会计师、单位财务负责人;第二,不论企业的规模,所有的企业都可能会产生财务人员的风险,大企业有大企业的风险,小企业有小企业特有的风险,大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压力主要在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这些考核的压力,小企业的主要压力主要在于尽可能快地、尽可能多地使股东得到好处,这些也压力常常是财务人员风险的导火索。

因而,作为财务人员要深刻地意识到自身的风险,并对其产生的根源有一清醒的认识,这样才可能有效地进行自我保护。

参考文献:

[1]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经济犯罪新型疑难案例判解》.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

[2]张国峰:《法律风险可以防范:一名会计人的执业感怀》.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

上一篇:广州传统民居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下一篇:创业者如何在创业初期利用法律规避投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