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阅读法”在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2-07-06 02:19:45

“问题阅读法”在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阅读是自主学习的一种常见方式和重要途径,本文结合教学案例阐述了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运用“问题阅读法”的具体步骤并提出了在运用“问题阅读法”时应强调的几个注意点。

关键词:问题阅读法;农村初中;化学教学;运用

文章编号:1005-6629(2009)02-0024-03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21世纪教育的核心是“学会学习”。阅读能力是“学会学习”的基础,良好的阅读习惯、高效的阅读方法,能使学生终身受益。教科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究竟怎样用好化学教科书呢?笔者一直任教于农村初中,对农村学生比较熟悉,我认为,“带着问题阅读”对培养农村初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手段。下面笔者结合自己执教人教版初中化学“原子的构成”一节教学案例略呈浅识。

1提出问题,指导初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化学知识

古人云:“读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带着问题阅读”就是教师通过设计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的思维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兴奋活跃起来,对所学内容产生疑问,从而帮助学生有效阅读教科书,主动解决疑难,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农村不少初中学生缺少自主阅读的欲望,他们读书常常是漫无目的。初读前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预设好几个问题,让学生有目的阅读。设计的依据是:“对于阅读材料学生已经知道什么?还需要了解些什么?”这些问题比较简单,通常可以直接从黑体字或小标题中获取答案。目的是设计情境,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激活并使用他们先前的知识,阅读并概括新信息。

例如,“原子的构成”这一节内容抽象复杂,看不见,摸不着,学生难以理解,本课题的传统教学几乎是在教师介绍讲解的满堂灌中完成的,学生则是一知半解、囫囵吞枣地被动接受,在学习中他们几乎没有经过亲身的体会和真切的感悟,他们虽然获得了一两个知识点,但他们的思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个性没有得到张扬。怎样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东西?作为教师应该向学生指导什么?展示什么?呈现什么?提供什么?笔者在本课题的教学时,在要求学生阅读前,抓住课本第68页上的图、表向学生呈现以下问题,让学生自主阅读:

(1)图4-1中有几种粒子?它们是如何构成原子的?原子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

(2)图4-1中有几个能看见的电子?每个电子带多少电荷?

(3)图4-1中有几个能看见的质子?每个质子带多少电荷?

(4)看表4-2几种原子的构成,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有什么关系?进一步可以分析原子带不带电?

(5)我们再来看图4-1,原子内是有一部分粒子是你看不见的?那应该是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6)图4-1中原子内各粒子的大小和粒子间距离成比例吗?为什么?

课堂上再针对以上6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形成共识。学生不仅知道了原子构成的奥秘,而且还学会了一些思考的方法,尤其是上面第5个和第6个问题的讨论更使学生的思考达到了一定的深度,这样的学习,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自主的探究和思考,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经过互相探讨、同化组合、整合分析,不仅获得了新知识,而且还学会了思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原动力。

2引导精读,质疑讨论,让学生在探讨中建构知识体系

“学习就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仅仅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而且还要求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来获得”。农村学生长期生活在固定的环境中,他们大多生性胆怯,缺乏探究、交流意识。精读中应组织学生对获得的新信息,进行质疑讨论,明确疑点,精读课本,目的是激发他们探索问题的热情,掀起思维活动的波澜,使学生通过自主分析、相互比较,在探究、论辩中解除疑惑,将课本所呈现的新知识与自己的学习经验同化,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联系,自主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经过初读课本,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对新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然而又有新的问题产生,此时的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说而未能”。教师应立即组织学生精读,探讨新问题,学生必然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笔者是这样展开教学的:引导学生精读前,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是怎样理解原子不是一个实心球体又却是一个球体之间的矛盾的?可结合生活中的宏观实例说明。

问题一经提出,同学们就在紧张、亢奋、愉快中展开精读。接下来的讨论,在一片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气氛中进行着,到尽兴处学生兴奋得几乎有些“手舞足蹈”了,有抬头指着电风扇的,有比划着不知是自行车轮胎还是别的什么圆形物的……学生的想象力被调动起来了,而且看起来还比较到位,不用怀疑他们的思维在讨论中一定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讨论结束,各个小组小结后,笔者拿出系着一条细绳的小球,说“谁来用这个小球来演示并说明一下刚才的讨论题?”

一阵躁动后,一位能说会道且不失幽默的学生自告奋勇地上台了,他拿起细绳的末端由慢到快地把小球舞了起来,还煞有其事地问同学:“你看见什么了?”同学们都乐了:“一个大圆。”他的表演让我对放手让学生自己学的开放的形成性课堂有了新的体会。接着又旁敲侧击地继续问学生:“如果这个小球在空间内快速运动,你又将会看见什么呢?”几秒钟的沉默后又是一阵躁动,学生推荐的代表站了起来,说:“是一球,一个大球。”同学们在会心地点头。

我紧追不舍,接着说:“同学们的演示和说明都很精彩,但你们演示了也说明了,还没说到讨论题上呀?”大家都挺自豪地说:“那还用说吗?电子在原子内绕核运动不就类似于这个小球绕着你的拳头运动吗?”我点点头,不失时机地展示原子中电子绕核运动的多媒体课件。屏幕上电子绕核由慢到快地运动着,就象学生的思维飞扬着,飞扬着……最后引导学生再次精读课本,经过“头脑风暴”,得出原子的内部构成及其等量关系。

3再次深读,应用知识,让学生在归纳中提练知识精髓

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习者自己发现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最高于独特的个人特色的知识。”不少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浮于表面,对知识缺乏深入探究的精神,有时表现为浅尝辄止或得过且过。对此,精读后不仅要求学生巩固记忆已经获取的新信息,而且要再次深读,反思获取信息的过程,从新信息中提练出思想、观点和方法。在超越原文信息上扩展自己的知识,有时又会产生新的问题,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样的“学习”是时时处处的:“不仅仅是记忆知识,也不是鹦鹉学舌一样重复课堂上权威所说的信息。”而是通过抽象、概括、归纳、联想,产生知识、拓展知识,重塑知识结构,达到读书的最高境界。

在学生已经通过亲身初读、精读获得知识和能力有了成就感后,我又设计了一个学生在已有知识和能力基础上的求知心理呈现的新问题之间的“认知冲突”,把学生引入到一种情景中,触发学生产生弄清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出他们再次深读的热情。我给学生呈现的问题是这样的:

α粒子是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氦离子,1911年,科学家用一束平行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时(金原子的核电荷数为79,相对原子质量为179),发现三种实验现象:

(1)大多数α粒子不改变原来的方向,原因是什么?(2)极少数α粒子被弹了回来,原因是什么?(3)还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稍微改变了运动方向,原因又是什么?

问题的新颖性、趣味性、矛盾性激发着学生们的参与意识,他们的阅读和探究更加热烈、更加投入,大脑中的思维活动更加强烈,他们从另一个侧面和角度对原子的构成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和思考,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思维在碰撞中更加成熟。

4几点教学反思

“原子的构成”内容比较抽象、空洞、枯燥,农村初中学生学习能力相对较弱,教师一般不敢“放手”,总是不断地“精讲”和“多练”。其实在教学中,采用“问题阅读法”,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阅读、讨论、分析、归纳,不仅能使学生自主建构“原子的结构”知识体系,并且整合知识结构,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信心,享受成功的乐趣。教学中运用“问题阅读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4.1设计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生对所学材料产生疑问,与原有的知识发生矛盾,与原来的思维方式发生碰撞,就会产生阅读的兴趣、探索的欲望。初读设计的问题比较简单,能直接找到答案,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同时体验成功的愉悦。精读设计的问题,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愤”、“悱”,启迪学生的心智,进一步激起阅读兴趣,并通过阅读、思考、综合、归纳,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4.2设计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问题犹如山峰,坡度太陡,无法攀登,坡度过缓,也会使人丧失攀登的兴趣。设计的问题应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不能太难或过于简单。问题过易,学生浮于问题表面,不去深思,不利于认知结构的构建;问题过难,超出学生的能力所及,“跳一跳也够不着果子”,会影响其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勇气。

4.3阅读之中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是教学思维的核心,且是思维的方向。“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是新课程教学理念,好的问题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显得非常重要,它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探究。阅读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能按照教师预先设置的轨迹学习,还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通过合作研讨解决问题,使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

总之,“问题阅读法”,打破了传统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增加了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开创了化学阅读教学的新局面,这种教学方法对目前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仍将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江田.新课程教学问题解决实践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2]吴俊明.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化学课程改革[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氨气催化氧化实验的分析及改进 下一篇:一些易错的数形结合题的解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