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宫廷的剧场与舞台

时间:2022-07-05 11:42:40

盛唐宫廷的剧场与舞台

唐开元、天宝年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中外文化交流频繁。这些条件促进了唐代文化艺术的发展、繁荣,其中音乐、舞蹈最为隆盛辉煌。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朝廷专门设置了音乐机构“教坊”,专管雅乐之外的音乐、舞蹈、百戏的教习排练和演出等事务。据《新唐书・百官志注》记载,唐玄宗时,教坊就曾集中音声人10027人,推广和演出音乐舞蹈。又于开元2年(公元714年)置院于梨园,成立了皇家高级音乐舞蹈教习所,教太常乐工子弟300余人为丝竹之戏,专习法曲及各种乐器技艺,有歌有舞,并担任演奏新作品的任务。因玄宗既知音律又懂法曲,每于听政之暇来亲加教习,故梨园弟子又称为“皇帝弟子”。一派太平盛世,歌舞升平的景象。然而当时演出的场所是怎样的形制,唐代宫廷的剧场与舞台是怎样的规模,这方面的研究目前还比较欠缺,造型艺术方面的形象作品更是少有出现。基于此,我们通过学习、研究、考证,经过多年的构思、酝酿,对盛唐宫廷演出的盛况,从音乐、舞蹈、建筑诸方面均进行了详细的刻划和描绘,终于完成了《盛唐宫廷演出的剧场舞台》的建筑复原图。

从敦煌石窟看盛唐宫廷的生活和演出

纵览历史图卷,史料最齐全,形象最明晰的首推敦煌石窟艺术。它如同唐代的一部音乐舞蹈史和建筑史,把盛唐宫廷的演出情况生动、直观地展现了出来。

敦煌石窟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三处共有石窟552个,除彩雕2000身外,共有历代壁画5万多平方米,是我国也是世界上壁画最多的石窟群,内容十分丰富。它反映了公元四世纪至元代一千多年间,各王朝、民族的活动情况,提供了有关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活动,中外文化交流,以及人们的生产劳动、音乐舞蹈、衣冠服饰等等各方面的形象资料。通过这些图画,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生产、生活及民俗风情等情景,风格多样,千姿百态。敦煌石窟艺术是佛教艺术,其内容具有宗教性质。但是这一丰富的历史画卷,却是民族历史、艺术的真实记录。(这辉煌灿烂的石窟建筑群,到唐代达到了顶峰)其中“净土变”绘画是研究古代建筑、剧场、演出舞台最好的“历史照片”。

什么是“净土”呢?佛教认为,人们现实生活的这个世界充满了痛苦、肮脏,如果经过佛教信仰的锻炼,就会解脱痛苦,得到智慧与幸福。渡过苦海,到达“净土”。“到了唐代,中国人不喜欢原来印度佛教中恐怖的、血淋淋的故事,而把注意力转移到描写‘净土’的佛经。画家读了这些描写‘净土’的佛经,也对此十分向往。‘净土’中的房子都是用黄金和珠宝建筑的,人们快乐地生活着。画家当然没有真正见过‘净土’,他们想象中的‘净土’,大概就像皇帝住的宫殿吧。因此,我们在唐代的壁画中,所看到许多以‘净土’为题材的作品,其中的楼阁宫殿,完全是唐代宫廷的规模。这些壁画,与印度佛教无关,倒成了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最好资料了。”(《中国美术史》第76页)

“净土”里有宫廷中华丽的楼阁,以及宴会的盛大场面。地上铺着华丽的地毯,两旁坐着吹弹乐器的乐手,在地毯上挥动彩带,翩翩起舞。唐代壁画中的“净土”,引人向往的不再是印度佛教的幻想世界,而是对唐代宫廷音乐、舞蹈演出的生动写照。

“唐代壁画中这些美丽的生活画,充满了富裕和幸福,处处有歌唱和舞蹈。所以,到了唐代,敦煌壁画已经不再是佛教画了。

我们在壁画中看到的舞蹈、音乐,跟当时宫廷画家所画的没有分别,我们在壁画中看到的宫殿,也和当时画家的没有分别。”(《中国美术史》78页)

敦煌壁画中的佛寺建筑

敦煌壁画表现的建筑,多数都是成群地出现的,或者是几座建筑以对称的方式组织到一起,或者是一些较简单的院落。在大型经变画中,有更多的瑰丽恢宏的大型建筑组群,画出了由廊庑围成的很大的庭院,庭院中仔细安排了许多殿庙、亭名、楼阁以及水池。

“如果认真地按照佛经来解释,那些描绘建筑形象的绝大多数画面,其本意并不是要表现人间的建筑,而是表现‘天国’,即观无量寿经、阿弥陀佛、弥勒上生经等,所叙述的西方净土和兜率天宫等。但天国的根源却不在天上,而是在人间。所谓天国,是人们按照现实世界的模式创造出来的,作为具体的壁画形象,它甚至是人间事物相当准确的反映。”(《莫高窟壁画中的佛寺》175页)

自盛唐以后,佛寺建筑全都画出了院落,有的更画出了三门,使我们更完整地看到寺院的布局。这些院落的组合又分为三种类型:单院,前后纵列的二院和左右横联的三院。这样的佛寺,绝大多数在大型经变中,如西方净土变、东方药师经变、弥勒上生经变等,数量可在300幅以上,是壁画资料中的大宗。

这几百幅壁画中的寺院图,并不雷同。壁画佛寺的宏大规模足以证明这是以长安皇家宫廷为蓝本。其中的单院佛寺可以盛唐第172窟作为代表。

第172窟南北两壁都画有大型西方净土变,其北壁一幅,疏朗有致,更为上乘,举为精典范例。所绘佛寺系一方形大院,院后部顺置三座大殿。前殿单层单檐,中殿是二层楼阁,后殿同前殿。院中两端各置单层配殿一所,配殿左右又各峙立一座二层楼阁,后殿接回廊,在回廊转角处廊顶置角楼。

全部建筑都架立在广阔的水面上。在前殿前置一大平台,上绘有佛说法场面,前面又有三个小平台,中间是伎乐歌舞,左右各一乐队伴奏,再前面又置有平台,台上有菩萨及仙鹤。平台之间与殿堂之间连以小桥和斜道。水面碧波涟漪,植莲荷菱藻,化生童子嬉游其间。寺外廊庑以外绘山水,天空有美丽的飞天、乘云而来赴会的菩萨和“不鼓自鸣”的乐器。

整体图画采用了成熟的焦点透视技法。俯视鸟瞰使人们对于天国的景象一览无余,仿佛触手可及,可以自由地进入天国,使“净土变”的简易成佛思想得到了极为真切的表现。为了显示佛殿建筑的雄伟,对几座佛殿的屋顶又采用了仰视的角度,画出了檐下的椽飞斗拱,对中心大平台上的佛、菩萨又用了正角度画法,以显示其庄严端正。各种透视角度的灵活运用更见匠心。敦煌建筑在8世纪的西方“净土变”图中竟运用得这样纯熟并富有民族特色,不能不使我们惊叹于我国古代绘画的高度成就。(图1)

此图未绘出前部,由61窟西壁“五台山图”等几座寺院推断,前部也应由廊庑围成,正中三门,左右应有角楼。(图2)

“净土变”建筑,我们可以在日本寺院中找到相类的布局实例。在日本,净土信仰在10世纪中叶兴起以后,一直到11世纪前后,主要都是强调其天国欢乐的一面。在建筑、佛教绘画中都显示出一种快乐华丽的气氛。这一批日本寺院及园林布局,在日本被称之为“净土园林”。据日本学者研究,凤凰堂就是以阿弥陀净土楼阁为依据而建造的。考虑到中日两国古代文化上的频繁交往,可以认为这种净土园林与唐代宫廷园林以及敦煌石窟壁画都是相类的。

相同方式的布局在日本平安期贵族的所谓“寝殿造”住宅中也有流行。平安京神泉苑建于8世纪,是与唐开元天宝年代同时期的水池平台的建筑实例。而长安宫廷园林建筑可否有水池结构,水源问题是为关键。

唐长安水利资源状况

敦煌石窟壁画的大型西方“净土变”图中,全部建筑包括平台都架立在水面上,水池是根据《观无量寿佛经》和《阿弥陀经》所说的“八功德水”画出的。《经》说:“有七宝地,八功德水充满其中……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

莫高窟“净土变”壁画平台下的水池,是佛经中七宝池的“八功德水”,还是长安宫廷御苑湖、池中之水,向来莫衷一是。我们先来考证一下皇家园林的水源问题。长安,作为 10朝古都,山原秀丽、卉物滋阜,水源丰富,河流纵横,向有“八水绕长安”之称。即南有氵、椋北有泾、渭,东有灞、海西有沣、涝等河流。汉、唐时期,由于都城规模空前扩大,为解决修建京师浩繁的需费及向西北的转迁,除对渭河水运利用外,又由人工凿渠开通了从长安至潼关另一条运河水路。为了解决都城内的居民用水、宫苑环境用水问题,分别从城东、南、西修明渠、漕渠、冀渠、姜渠。由于渠道纵横,水多渠宽,并在渠水流经要道处架设了许多桥梁,以便行人车辆来往。颇像北宋《清明上河图》景象。“以上这些渠道,分别流经都城各处,不仅有计划地解决了全城的生活用水,环境用水和市内水运问题,而且还进一步美化了城市环境,使长安城苑如在一派江南水乡之中。”(《唐都长安》41页)更使长安城中“园林树木无闲地”(《开元天宝遗事》)

再来考察一下唐代长安三大内和三苑之水。西内太极宫有四海池,分为东南西北四池,因其大,故名海池。东内大明宫有太液池,并在周围建造廊庑四百余间,又名蓬莱池。南内兴庆宫有兴庆湖,是以水光湖色为中心的风景区。三苑内不仅修建多处亭台楼阁、池榭园林,还有九曲宫九曲池等景致。

由此可见,亲水概念是皇家园林的特点之一。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大国,不论是皇家苑囿的沧浪湖泊,还是民间园林、庭院的一池一泓,都有着民族的独特风格。既能让人体会到江南水乡的清秀怡人,曲径通幽的诗情画意,又能得到清新、优美、恬静、自然的享受。

所以这种水池平台建筑,在敦煌壁画中是佛经理想化的“八功德水”,而在唐代宫廷却是现实的皇家园囿、池榭亭阁之水。

复原盛唐宫廷的剧场与舞台

中国建筑的主要特点之一,就在于它的成院布局的群体组合方式。但唐以前的组群实物国内现是一个也不存在了,较完整的组群实例只有明清才有保存。所以,敦煌壁画所反映的唐代建筑群体组合,无疑具有高度的研究和应用价值。经过严谨的考证、研究和多年的努力,完成了《盛唐宫廷的剧场与舞台》的建筑复原图,以恢复还原盛唐时期,宫廷演出的剧场与舞台的状貌。

“《剧场与舞台》复原图”可定义为唐代“户外剧场”,这和“世界上早期的演出活动大都在户外”的说法是一致的。还定名为“中心式舞台”,这是形式最为古老的舞台式样。据《大英百科全书》所载:不论在世界上哪个地区,在举行仪典及宗教仪式时,大都是表演者聚在中心,观赏者围在外面。这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原始的中心式舞台的形式。(《美术辞林・舞台美术卷》剧场与舞台)

“复原图”基本依照莫高窟172窟“净土变”的建筑形制。同样是一组廊庑围成的长方形四合大院,院落后部沿中轴顺置三座大殿,前后殿单层庑顶,中间是二层楼阁庑殿,东西两端单层单檐歇山配殿各一,两配殿南北又峙立一座二层歇山楼阁。大院四角廊顶置角楼各一。院前部沿中轴线设山门,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的单檐歇山殿。同样采用全部建筑都架立在水面上的方案。前殿山门和后殿前各立一大平台,中间用三个小平台相连,平台之间与殿堂之间连以小桥和斜道。

四周连接殿堂的回廊向院内一面开合向外以墙封闭,开直棂窗,外实内虚。

院中水面上的平台用于表演歌舞奏乐。唐代时对其称为“按歌台”。

图中安排表演的有“白舞”等两组舞蹈,其余有六组坐部伎吹拉弹唱伴奏。

四周殿堂楼阁皆为观赏者围看。正殿上坐有唐明皇、杨贵妃等皇亲国戚,南北配殿坐、立者王公大臣等人员若干。

“复原图”用建筑设计平面图规划,用彩色设计气氛图来展现建筑效果和人物。(见平面图和彩色设计图)

唐代蔡孚在奉和圣制龙池篇中又称这种形制为“歌台舞榭”。其实,歌台舞榭式的剧场建筑结构,按歌台式的舞台形式在盛唐不只一个,兴庆宫、梨园、华清宫、蓬莱宫均有,只是规模大小,形状各异而已。

另外,唐代“剧场与舞台”分为宫廷演出和民间演出两种形式。宫廷演出又分为室内和户外演出,白天和晚上演出,大规模和小范围演出,雅乐和燕乐演出等各种演出形式。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

上一篇:狸猫换过宋仁宗吗? 下一篇:戏与技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