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时期的中日文学艺术交流

时间:2022-10-30 08:10:09

盛唐时期的中日文学艺术交流

【摘 要】中国与日本同属亚洲国家,在一定意义上是一衣带水的关系。早在两千多年前,中日在文化上就有了很密切的交流,特别是在唐代,中日的文学交流达到了顶峰。

【关键词】文化交流;中日文学;封建社会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2-0180-01

一、唐代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作为当时最为繁华的东方大国,唐朝时期社会安定、国力强大自然不用多说,在很多方面影响着周边国家甚至全世界,成为当时的东方文化的中心,深深影响着各国的政治法度和文学发展。首先看看对日本文化的各方面影响。

(一)教育方面。唐代是古代中国最辉煌、最灿烂的一个时期,它的政治教育对当时周边的国家、对如今的后代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尊孔、官学的祭礼由此开始;其次,为了提高儒士地位,重视儒经的整理和研究,在全国境内提倡儒家思想,弘扬佛道精神。唐的教育制度也相当完善:首先,直接在中央设立大学,附带开崇文馆和弘文馆及医学,在各级地方政府设立学校和医馆,并有合理的规章制度。在教学方式上学校强行管理等等,这些都体现了唐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封建学制体系。而且学校和科举制的关系极为密切,这样的制度不仅扩大了国际国外的教育交流模式,甚至当时的留学生还可以做官,达到了善于利用外来人才,吸纳人才的民主思想,在一定意义上激发了人们的求进心理。在当时的日本,也借鉴了唐代的教学模式,如天智天皇在金都设立大学,学制与学习内容与唐朝的大体相仿,突出反映了当时两国文化交流与传播。

(二)艺术方面。唐朝的莫高窟文化是其一大特色,其内容广泛、历史悠久、技艺精湛,是人们最啧啧称奇的艺术。唐三彩也是不可多得的艺术,还有唐的彩塑等等。这些完美的艺术都代表着中华文明的经典,代表中华人民辛勤劳动的智慧结晶,具有高昂的文学艺术与史学的收藏价值,其影响承古继今。在音乐、绘画、雕塑、书法、工艺美术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交流,皆源源不断的传入日本。在唐朝歌舞升平,其中乐制的发展是不可小觑,人们积极的探寻和创新新的管乐旋律,各种层出不穷的音乐样式集体出现,为唐朝音乐方面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款式。日本也吸收了这种优美的乐制,他们还请宫廷牧师传授音乐。导致不少乐书、乐器传入日本并得到深深的喜爱,他们还把唐人的绘画模仿称为“唐绘”。

(三)科学技术方面。在唐朝时期,天文学家僧一行首次测量了子午线的长度,这是在世界上属于领先行业;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由国家颁布,在医学上也是不可多得的;唐朝时期的印刷术、造纸术、纺织业也是相当发达的,其中《金刚经》的印刷在世界上属于最早的雕版印刷。

总之,唐朝时期日本在很多方面都汲取唐文化,由中国隋唐制度演变而来的“大化改新”,日本逐渐学会了封建制度,仿效中国的均田制颁布了阪田制度,日本还创有租庸调制;他们仿照隋唐的官制对地方到中央进行了官制改革,制定了《大宝律令》。日本的都城平城京在构造上也是完全模仿了长安的建设。他们还喜爱中国的书法,喜爱中国的唐菜肴,学习和改进中国的茶具,根据中国的服装改化成“和服”。这些都是唐朝时期中日文学艺术的交流,涉及方方面面,证明唐和日本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达到空前的繁荣。

二、文化的影响

唐朝的宗教在社会上的地位与影响力相当大,其中佛教的主要宗派有天宗派、净土宗和禅宗。盛唐时期由于国家安定,经济繁荣,此时的文人大士们生活物质充裕,又加上佛道两教思想的传播影响,那种崇尚自然及其反璞归真的思想冲击人们心中,这些为当时的诗歌提供审美心理。文人们的闲情逸致也随着山水田园诗的形成有紧密联系,从而产生了一种向往自然风光、追求独立超然的文化心态,以其平和冲淡、清新自然、不需雕饰却又形态自然为主的风格。中唐最卓越的诗人白居易在日本影响颇大,得到当地人民的喜爱。在散文造诣上,文坛盛行骈文形式,它以对偶、典故、辞藻华丽、以四六句组成,这种讲究声韵的文体在唐初时特别盛行。由于过度追求辞藻的华丽,不注重内容的实际性,导致了形式僵化、内容空洞。到了天宝年间,古文慢慢兴起,提出了追求文章运用在思想上的倾向。韩愈是唐宋家的带头人,他的文章以气势的磅礴、思想的深刻为主。唐朝的小说、戏剧也得到蓬勃发展。小说中的唐传奇和变文对后世文人有着深刻影响,有些传奇被后人改编成戏剧和白话小说。其戏剧在吸收古印度梵音的营养,和受西域戏剧的影响,这种带有唐色彩的戏剧传播世界,特别是对朝鲜半岛、日本有直接性影响。

作为当时一切艺术与文化灵魂的盛唐文学,其丰富多彩多为日本人喜爱,特别是语言通俗易懂、言语表述形象鲜明的白居易尤为人们所欣赏。

参考文献:

[1]李英武.丰富多彩双向互动――中日文化交流史探析[J].唐都学刊,2005(03).

[2]赵家骥.隋唐时期中日文化教育交流简论[J].东北师大学报,1989(06).

[3]曹汾.唐朝时期中日文学艺术的交流[J].人文杂志,1980(03).

作者简介:

翦岳林(1986-),女,维吾尔族,湖南常德人,硕士,重庆三峡学院日语专业助教,研究方向:中日文学对比研究。

上一篇:音乐教育思维在学前教育专业中拓展的研究与实... 下一篇:数字时代视觉传达设计的新思维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