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赌协议对融资方的利与弊

时间:2022-07-05 09:37:57

浅谈对赌协议对融资方的利与弊

摘要:对赌协议在欧美国家有着广泛的运用,我国立法对其虽未有明确规定,但实践中对赌协议却被普遍运用,因此这其中涉及多项法律问题值得探讨。笔者在本文中分三部分对对赌协议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本文第一部分以蒙牛和俏江南作为对赌协议的经典案例对对赌协议进行了深入地探讨;第二部分结合前文案例分析,探讨了对赌协议的利与弊;第三部分针对上述分析并结合我国国情对签署对赌协议的企业提出了三点建议。

关键词:对赌协议 运用 利弊分析 蒙牛案 俏江南案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对赌协议(Valuation Adjustment Mechanism),在本文中意为投资方与融资方在达成融资协议时,对于未来不确定的情况进行一种约定,如果约定的条件出现,投资方可以行使一种权利;如果约定的条件不出现,融资方则行使另一种权利。因而,有学者认为对赌协议实际上就是期权的一种形式。从功能上讲,对赌协议平衡了投资方和融资方由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利益不均衡现象。同时,也激励并且约束管理层去合理地运营公司从而实现投资者与企业管理层的双赢。因此对赌协议看起来似乎是个公平又富有效率的存在,然而在实际运用之中却也有诸多考虑,在此,笔者站在融资方的角度浅谈对赌协议的利与弊。

一、对赌协议典型案例分析

在我国,境外私募投资基金在投资境内企业最早运用了对赌协议,由于这些投资企业对融资企业抱有较高的预期,所以在投资时就会给融资企业较高估值,对赌协议作为一种激励和约束方式促使其管理层合理运营公司,从而降低投资风险。笔者以下将以蒙牛企业和俏江南企业对赌协议的案例来分析对赌协议对于融资方的利与弊。

(一)蒙牛对赌案例特点分析

2002―2003年,蒙牛引入外资私募股权投资,2002年底,摩根史丹利、中金公司分拆出来的鼎晖投资和英联投资三家投资机构与蒙牛就2003至2006年的复合增长率进行"对赌",如果达不到百分之五十的增长目标,蒙牛就会损失七千八百万股的股票或者是等价值的现金。然而蒙牛集团在2004年6月就达到了百分之五十的增长目标,完成了合同中的约定而避免了巨大损失。

在这个融资方对赌成功的案例中,我们可以分析出如下七个特点。首先,从投资方看,外资私募股权投资人的目的在于资本报酬,而非控制公司,因而投资方更希望能获得资金回报。其次,在于融资方的坚守,牛根生(蒙牛创始人)以32%作为最高外资投资底线,降低了对赌协议给蒙牛带来的风险,因此三家公司第二轮投资只能认购可转债。笔者认为,此时选择可转债的优点有三个:一是保证管理层的绝对控制权;二是确保每股经营业绩稳定增长;三是减少三家机构的投资风险。第三,就对赌协议的激励作用来看,如果没有达到约定的目标,蒙牛将会损失巨大,迫于如此压力下,蒙牛的管理层需要更加谨慎和努力的去实现对赌协议所规定的目标,降低乃至避免损失。第四,从两方公司主要经营的业务方面来分析,摩根士丹利为一家金融服务公司,擅长财务型投资,其主要目的在于盈利,对乳业的运营和管理方面涉猎不深,对乳业的经营管理参与较少。第五,蒙牛在香港上市,其股票在交易市场上来回流动,有助于创业型企业的发展。第六,蒙牛的创始人牛根生及其管理层原为伊利公司的人员,所掌握的行业经验和专业知识相较于充足,尽管属于创业型企业但是对行业拥有较深的了解。第七,乳制品为日常消费品,行业的投资风险较小,其需求量受价格变动影响幅度较小,在树立良好的品牌和信誉后,替代品就很难将其取代。

(二)俏江南对赌失败案例特点分析

2008年9月30日江南与鼎晖创投签署对赌协议,约定俏江南必须在2012年12月31日前上市,否则张兰将付出高昂的价格回购鼎晖创投持有的俏江南股权。然而经过多次尝试,俏江南未能在协定中所限定的时间内上市,张兰最终失去俏江南控制权。

在这个失败的对赌案例中,笔者认为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张兰对入市规则的不深刻了解,证监会曾开会内部讨论餐饮企业上15条,证监会对于餐饮业上市的态度更偏向于大众消费的餐饮业,而不鼓励定位高端的餐业企业。第二,张兰对资金渴求过多,由于俏江南为民营企业,往往受市场热情左右,发展过程中对资金的渴求永远不嫌多,为了获取资金而签署了要求苛刻的合同。第三,对自身企业发展前景评估过高。因对俏江南未来预期较高,没有做到客观认识俏江南的行业潜力,签订了与自身发展前景不符的协定而导致无法实现协议所规定的内容,从而导致了失败的结果。

二、对赌协议对企业的利弊分析

结合以上两个案例的具体分析,笔者初步总结了对赌协议对融资方的利与弊。

(一)对赌协议对于融资方之利

1.满足融资方的资金需求

签署对赌协议的企业顺利获得了国际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在需要资金注入的时候得到了资金支持,顺利解决了企业自身的资金短缺及融资问题。同时,大额的资金的投入使这些企业获得更大成功,成为乃至迈进国际市场的第一步。

2.获得国际化通道

风险投资机构在为企业带来资本注入的同时,更搭建了与国际长期投资者合伙的桥梁,提高了企业的国际化水平并为企业带来了更多潜在的利益。国际性风险投资机构的认可,对于创业型企业,或者是在国内发展甚好想开阔更大市场的企业来说,是一种对于未来发展的认可,这种认可带来的鼓舞可以促使他们更好的发展。

(二) 对赌协议对于融资方之弊

1.风险巨大

为了获得风险资本的支持,企业以牺牲其所有权、控制权以及收益权的风险作为代价。被投资企业在引入风险投资的阶段,好似在刀尖上跳舞,因此,公司高管必须时刻都需要确保其公司经济效益持续增持,面临巨大风险。

2.承受各种限制性条件

风险投资机构在通过对被投资企业管理层授股的限制 ,某种程度上来说签著对赌协议的公司可以说是没有的。反观投资方,既分享其投资的企业所带来的利益,又加强了对其的控制,既保证了其管理层对股份控制权的稳定性,也可以较大可能的避免被投资企业业绩出现下滑所带来的利益亏损。

三、对于融资方签订对赌协议的建议

鉴于上述两个经典案例,对赌协议的签订对企业来说有利有弊。针对签著对赌协议的企业来说,笔者给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设计合理的契约

对于公司未来的价值,一般要通过收入和利润两个主要方面进行分析,然而公司未来的收入和利润等方面的内容,投资方很难全面了解,因而为了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机会主义等风险问题,因此,笔者认为需要设计一套合理的契约。而要想设计一套使双方利益平衡的契约,就必须通过约定双方实质的权利与义务,并且结合统一的信息机制,使由于信息不对等这个原因造成的风险最小化。

(二)正式企业未来预期收益,低调双方预期

一般签订对赌协议的企业为民营企业和创业企业,因为投资者认为这样的企业在未来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然而由于自身规模的局限性,没有达到对自身的一个明确认识,对未来发展预期估值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在签著对赌协议时,企业应当正视自身未来预期收益,签著一份符合自己情况的协议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

(三)建立项目风险预警机制

私募股权投资机构这两年虽然在数量上快速增长,却没有保证质量的提高,因而使得原本目的在于平衡双方风险的对赌协议,丧失了其原有的功能,甚至可能违背基本的投资伦理,逼迫或引诱目标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与其签订一些超出融资人企业能力范围的不合理目标。有些融资方通过隐瞒自身的经营状况和负债情况来筹集到更多的资金,使得对赌协议在实质上沦为一种"陷阱"。这种种不正当行为非常不利于保障资本市场的良好秩序及健康发展。如果在融资时不可避免的要签署对赌协议,那么当最糟糕的结果――对赌失败发生时,政府部门及司法机构是否应建立项目风险预警机制,并制定应对预案,以此来减轻对赌失败对于企业的影响,从而预防由于某家企业的衰败而引起的连锁反应。对于公众公司尤其需要注意商业风险的披露要求,让股民享有充分知情权。

四、小结

虽然目前对赌协议的应用在我国存在诸多争议,很多企业愿意冒着高风险来获得高回报。仅从企业方面来看,对赌协议为其拓宽了融资渠道,为融资方筹集了大量资金。笔者认为,倘若签订对赌协议的企业合理评估自己的未来收益预期,并制定合适的对赌目标。那么对赌协议就有很大的可能成为投资方和融资方双赢的捷径。在未来,签订对赌协议的企业必定会攀升,其在我国的应用也将越来越广泛,我国应当对对赌协议的立法逐渐重视起来才能更好发挥其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赵昭.对赌协议的合法性出路[J].学术界,2015(02).

[2] 刘宇成.对赌协议在中国境内的法律地位 ――以对赌协议第一案为视角[J].法学研究,2015(04)P81- P82.

[3] 杨勇.“谁将俏江南逼入绝境 ?”[J].中国民商,2015(07):58- 61.

[4] 杨明宇.私募股权投资中对赌协议性质与合法性探析――兼评海富投资案[J].证券法律与监管,2014(02):P61- P71.

[5] 刘迎霜.私募股权基金投资中对赌协议的法律解析[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5(01):P123- P130.

上一篇:主动质量管理理论与工匠精神应用研究 下一篇:外抓销售创规模 内抓管控提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