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学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利用

时间:2022-07-05 06:05:54

浅谈科学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利用

摘 要:小学科学课课堂枯燥无味,小学生对科学课毫无兴趣。如何改变目前的这种教学形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优化科学课教学的研究,既有助于科学课学习兴趣的培养,又有助于观察、实验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思维、想象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信息技术可以解决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许多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战斗在教学一线的教职员工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勇敢地去探索去变革,通过最好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育教学。

关键词: 信息技术 科学课 整合 兴趣 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3-0193-01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体现了基础性、综合性、实用性和时代性,注意了探究性、整合性和逻辑性。所以上好小学科学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信息技术课程集图形、文字、动画和声音等于一体,创造生动、形象、交互的开放式教学环境,它具有大容量、多信息、趣味性和高效性等特征,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语言实践,使教学效率达到最优化,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多媒体技术能够激发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感兴趣了,学习效果也就提高了。小学阶段,学生的兴趣以直接兴趣为主。他们喜欢看童话、动画、科幻和战争方面的电影电视。兴趣激发起来,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因之显著提高。

科学课知识的传授单凭教师的讲解往往只是片面的、空洞的、枯燥的,所以科学课应努力创设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环境,将相关的知识编制成融声、像、文字于一体的教学软件。如在教学《春夏星座》一课时,由于受时间、季节、空间等诸方面的限制,又因星座是远离学生生活,远离现实的一种自然事物,在学生头脑中文字图片的东西较多,相互联系运动的表象很少,无法使学生细致全面地时行观察。因而我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为学生观察提供几十幅动、静态图像,启发他们积极思维,教给他们观察辨认春夏星座及银河方法,使学生很快归纳出星座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规律。

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学习科学课,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可以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应用信息技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声形并茂,使教学活动情理交融,有张有弛,学生动脑、动眼、动耳、动口、动手,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更准确生动地感知所学知识,同时也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多媒体技术可以促进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以形、声、光、色相结合,根据学生观察的需要,把事物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繁为简,使难以观察到的事物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观察能力的培养。如在教学《耳朵的科学》一课时,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认识耳朵的构造,了解耳是怎样听到声音及各部分的作用,我设计了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使学生通过计算机提供的逼真的声象,再现了耳朵听到声音的全部过程,即:声波通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鼓膜的振动又通过三块听小骨传给子耳蜗,连接耳蜗的听神经把声音信号报告给大脑,使我们感知到声音。声波振动传播原理及听神经接收反馈原理是比较枯燥、难懂的知识,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变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无法为情趣盎然。

在教学《燃烧与灭火》一课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燃烧与灭火的条件,课上首先可以让学生观看录像,了解其条件,然后在录像的指导下做实验,使学生实验有指导、有目的,在实验探索中积极参与,亲自动手,使他们充分体验到科学知识认知的过程,并在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既培养了学生分组实验能力,又使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使学生清晰准确地总结出:“燃烧需要氧气、可燃物和一定的温度。只有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时,燃烧才会发生,缺少了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燃烧就不会发生,正在燃烧的可燃物也会熄灭”的结论。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我们能在课堂上模拟栩栩如生,丰富多样的现实生活情景,不仅缩短了教学和现实的距离,而且满足了他们好奇、好动的心理,学生触景生情,激发起表达的欲望,还填充了一些无法在教学中得以完善的实验,还能够指导学生顺利的进行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三、多媒体技术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想像能力

多媒体的运用,使学生有图可循,有景可入,并且他们的劳动成果在媒体上也可以及时、充分地得以体现,从而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授人体的“血液循环器官”时,向学生谈话:生活中,如果不小心割破了手指,会发生什么情况?由此引发学生讨论,作出:全身各处都有血管,血液在不停流动的假设。然后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源,进行查找、分析、作出逻辑推理,验证假设,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作出血液循环器官的其他假设,然后再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源,进行查找、分析、作出逻辑推理,得出结论,进而解释人生病时为什么输液比打针疗效快?为什么打针又比吃药疗效快?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觉科学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进一步增加学习兴趣。

通过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可以将各种不同的信息,如图表、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有机集成在一起,进而展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使抽象的图形、数字,呆板的文字,变成赏心悦目的画面,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的刺激,使学生感觉“有滋有味”,有利于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想像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的整合能够解决科学课教学中的许多问题。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结合声音、动画等,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内涵,对于打开学生联想的闸门,启发积极的思维,把课文中“静止”的语言变成“活动”的形象,变单纯的说教为“有来有往”的互动教学模式,对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表达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学课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的学习和探索,让信息技术更好的为课堂教学服务。这就要求我们战斗在教学一线的教职员工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勇敢地去探索去变革,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更好的为教育事业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J]高等教育出版社.

[2]李克东.《新时期教育技术课题研究的意义、内容和方法》,培训材料.

[3][J]科学课杂志,湖北教育报刊社主办.

上一篇:高中英语教学中践行“生本课堂”模式的几点思... 下一篇: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