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人才关键能力培养研究

时间:2022-07-05 05:11:40

高职高专人才关键能力培养研究

摘 要: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是一种综合素质的培养,现阶段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主要侧重的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高,而普遍忽视了关键技能的培养,从而导致大量毕业生就业不久就离职,其职业生涯缺乏渐进和累积效应。从基于加强高职高专学生关键技能培养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策略,即突出关键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高职高专;关键能力;离职率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2-0164-03

在高职高专学生毕业的头几年里,几乎一半以上专业的毕业生都面临着职业的再选择,毕业生离职率非常高,除就业率相对比较稳定的技术应用型专业外,其他门类专业均存在大量的离职、失业现象。这种现象反映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所蕴含的教育弊端没有被及时发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不足也在某种程度上潜伏下来,直到毕业数年后才有所表现。

一、高职高专人才培养不能从动态上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动

近年来,高职高专院校在评估人才培养质量上普遍使用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就是就业率,这个数字的得出一般是以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或签订就业合同为统计基础,为了达到高就业率的指标要求,很多院校甚至规定学生必须在毕业的时候签订这样的协议,这种片面追求就业率的导向,迫使相当部分学生造假,大量假协议、假合同被人为制造出来,校方据此数据统计出来的就业率普遍在90%以上,这样的统计数字往往产生毕业生社会需求量很大的假象,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主要是高就业率对学校而言能够获得专业的继续招生资格,对于上一级管理单位而言是专业设置合理,专业前景看好,然而这样的就业统计实际上是不能够真正反映毕业生培养质量的真实情况的。考察人才培养质量,不能够仅从就业率的角度出发,因为就业率反应的是学生找到了工作,对于高质量的人才培养而言,毕业生不仅仅是要找到工作,更重要的是进入单位后学生能够在一定时期内胜任相应的工作岗位的需要,在该工作岗位所属领域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即低离职率。然而根据第三方教育咨询研究机构麦可思的数据,2009届全国高职高专毕业生离职率45%,2010届、2011届全国高职高专毕业生离职率平均为38%,2012届全国高职高专毕业生离职率为42%,从四年的发展趋势看这个数据稳定在40%左右。另外,2010-2012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人群中,有一半以上发生过主动离职,主动离职人员的主要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和薪资福利偏低[1]。而被动离职人员往往是因为个人不能够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

深入研究离职毕业生所属的专业类别发现,对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的应用技能型专业对高职高专人才的需求始终呈现增长的势头,而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外的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如表1。

其中,红牌专业: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且薪资较低的专业,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黄牌专业:除红牌专业外,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且薪资较低的专业。绿牌专业:薪资、就业率持续走高,且失业量较低的专业,为需求增长型专业。

表1 2013年高职高专毕业生“红黄绿牌”专业

根据麦可思数据研究表明,2010年至2013年“红黄绿牌”专业统计差异性不大[1]。说明这几类专业近三年来社会需求状况呈现高度相似。其中红牌专业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文科大类明显,这类专业对人才综合素养的要求普遍较高,与理工技术类专业对人才的要求相比更具动态性、宽泛性,要求人才不仅具备必须的专业知识,当环境发生改变的时候,人还需要有再学习、再适应的能力。如电子商务、计算机应用技术对跟踪技术发展的能力要求、国际金融对把握国际金融市场走向的能力,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对综合素养的要求等等,这些专业无论是专业知识或者专业素养都会随着宏观市场环境的变化而要求人也必须做出相应的专业知识更新与综合素养的提高,而这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恰恰是高职高专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短板,正是这种短板效应使得相关专业大类的多数毕业生发生了主动或者被动的离职。

二、人才关键能力的培养不突出,关键能力培养不到位是造成学生职业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1972 年德国联邦劳动力市场与职业研究所所长梅腾斯提交了一份题为《职业适应性研究概览》的报告,第一次提出“关键能力”的概念。1974 年他在《关键能力――现代社会的教育使命》一文中对关键能力做了系统论述。关键能力被认为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外的能力,当职业发生变更或者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具有的这一能力依然有效。它能帮助劳动者从容面对市场挑战,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取新的就业机会[2]。德国的职业教育非常注重关键能力的培养,他们认为对学生而言,这样的培养受益一生。这样的职业教育理念在我国的高职高专院校始终未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重视。

在我国高职高专强调的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内的能力,提出“理论必须、够用为原则,重点在实践技能的培养”。①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是在头2.5年进行“三段论”式的教育,即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三个组成部分,后0.5年“自由式”实习,即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进行毕业实习。也有学校将这几个环节通过“2+1”的方式加以实现。

随着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学校在人才培养上越来越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并将能力培养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围绕培养“应用性技能人才”而设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

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院校在理论教学的专业设置上还是参照本科学科体系课程设计的思维逻辑来进行的,近年来尽管进行了基于工作导向设计逻辑的教学改革,但是师资力量、实习实训条件的薄弱限制了这种应用化教育的效果,加上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使学生表现出专业技能“工具化”,人文素养“空泛化”的现象。而实践教学方面,除了平时的课堂实训外,主要就是最后一学期或一学年的实习实训环节了,在课堂实训中,虽然有教师的言传身教,但是由于缺乏社会实践,学生感受并不深。真正让学生有切身体会的是在最后的实践环节,这个阶段是学生走向社会,与社会发生实际接触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对自身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养都是一个检验与再认识的过程,这个阶段对学生职业素养养成起着奠定作用,而教师在这个阶段的指导是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实际和社会需求调整自己的关键因素,然而这方面却被绝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忽视了。这期间对学生实习的管理基本上是放任自由的,这就直接导致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内、外能力的薄弱,表现为理论环节上不能深入,实践环节上跟不上企业现实需求,尽管毕业生在毕业的时候大多数都签订了就业协议,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力的短板逐渐暴露出来,加之关键能力的缺乏,大量主动或被动的离职现象就凸显了出来。

比较德国的职业教育和我国的职业教育,这两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区别就在于,学生毕业离校后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有着极大的差别,我国的学生往往素质偏低、主动学习、持续学习和发展能力匮乏。

三、人才培养模式中应突出关键能力的培养

(一)课程体系设置上应将职业素养养成教育贯穿在理论教学的全过程

2006年教育部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职高专教育机构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突出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文件将以前的“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变更为“产学结合的道路”,不再突出“研”的内容。教育部的文件反映出高等职业院校在未来的人才培养中需要在实践上突出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办学上突出校企合作的开放办学理念,素质上突出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的三个关键内容。因此必须改变现有大部分教材理论部分单纯压缩本科相关专业内容的做法,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将流于形式的实习实训内容整改为与企业深度合作的可操作内容,突出自己的特色,增强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效果,避免出现大多数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需要企业重新培训的现象,增强就业竞争力。

决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指标应该考虑两个相辅相成的分指标,一个是就业率,还有一个就是离职率。学校对学生的在校培养传授给学生相关的专业技能,这对提升就业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容忽视的是目前我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中非常欠缺职业素养的教育,而职业素养教育是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核心环节所在,如果说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提高了学生就业率的话,关键能力培养的效果在于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和获得可持续竞争能力上。在价值多元的市场经济环境里,缺乏关键能力培养的学生很难具备的三种素质是持续学习的能力、正确的商业伦理观和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当学生缺乏关键能力的培养时,学生的价值行为取向受社会不良因素影响较大,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比较普遍。

为此,课程讲授应从内容和方式上进行改革,将原本的理论教学改编成实务教学,开发相应课程的实训教学教材,通过实操让学生理解理论,而不是先学理论再进行实践。以经营学为例,可以通过设立情景,模拟创办企业,利用沙盘、技能竞赛、兼职工作或者创业,通过自主经营或者借助校内外实训基地平台在工作中进行体验,让学生体会到如何将一个从无到有的小企业经营成规模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这种学习模式是以任务工作导向为设计逻辑进行展开的,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需要兼顾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之间的衔接问题,即要做到学有所获还要兼顾管理到位,不能够放任自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传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关键能力的培养,由于人的认识规律具有螺旋上升的特点,在人才培养中应将关键能力的培养贯穿授课的始终,不是单纯就某一门课去讲,而是门门课程都要讲,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重点关注在培养学生获取能力的方法上,对学生的考核也应该改变以往的纸面考试形式,由理论考核向技能考核转变。

(二)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关键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由于有教学计划的规范,一般说来实际效果还是很好的,但是这个阶段主要是以理论讲授为主,学生的关键能力培养还有所欠缺。而在以实践为主的顶岗实习阶段学生自我认知上还是学生角色,其职业角色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也有限,但是社会却是按职业人员的要求来衡量他们,由于认知的落差,大量的、形形的矛盾集中表现出来,这些矛盾很多是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的,这期间他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由于关键能力素质的欠缺,学生往往在矛盾问题的解决上不够成熟,从而导致离职等问题的发生,甚至影响到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这个阶段是学生最需要外力指导、帮助的阶段,但是学校的师资力量和管理能力限制了这个阶段对学生进行相应教育的资源配置。

顶岗实习阶段学生分散在大量不同的单位,学校难以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教育,这已经成为普遍的共同问题,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缺乏顶岗实习阶段教师有效指导的学生,大多数很难在职业生涯中获取稳定发展的基础素质条件,高离职率的发生是这种情况的现实表现。因此在学生最后的实习实训阶段引进导师制培养模式,为学生配备实习实训指导教师,是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的必然趋势。这种导师制关注和努力培养学生的四大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发展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这几种关键能力的培养基本上是基于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在实践阶段完成的。

这个阶段的学生直接面对社会、面对企业,很多在专业知识教学中枯燥难懂的问题变的贴近自身,贴近实际,如何将理论变为技能,将技能转化为现实竞争力对学生而言更为迫切,这阶段学生自我完善的动力有三个主要来源:一是自身发展需要,二是单位组织要求,三是导师督促。其中,导师可以更好的将这三种动力转化为学生提升自我的内生动力,帮助学生提高自己,在顶岗实习阶段对学生实时进行指导和释疑,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关键能力在这个阶段提升的成效是最好的,实践阶段导师制是培养学生关键能力提升的一个有效的模式,与此同时,借助于导师,学生亦可完成自己与企业之间的沟通障碍,导师也可以把握企业发展的趋势改进专业教学。

(三) 师资队伍建设应关注师资企业实践经历,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对师资结构的要求都在追求双师型教师的数量比例,一个普遍的观点是,一所院校拥有双师数量的多少决定其实践教学水平的高低。笔者认为这个观点过于绝对,国内很多职业资格证书是可以通过纸面考试取得的,证书的取得者并不必须经过实际工作的考验,大量取得双师资格的教师实际上仅仅是拥有了职业资格证书和教师资格证书而已,很多这样单纯通过考试取得双师资格的师资本身的实践能力就是比较薄弱的,其教学上是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的,这种情况直接导致学生实践能力的不足。如高职高专贸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国内实践环节的培养主要有两种教学模式,一个是案例教学,一个是计算机辅助模拟教学,对于没有企业一线相关实践经验的教师尤其是从学校到学校的教师是很难将案例情景转化为学生能够理解并有效参与的学习过程中的,有些甚或演变为案例的解读,导致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普遍不足。缺乏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在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上也常常与社会脱节,在社会价值取向、企业价值取向、客户价值取向快速演变的现实环境中,高职高专学生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也快速动态变化,这对师资基础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同样存在于高职高专师资队伍中的典型问题是,很多教师拥有的企业经历并非成功经历,其给予学生的教育存在一定负面的消极因素。近年来由于我国高职高专的迅猛发展,不仅仅学生在扩招,师资也在加速扩张中,自2006年起很多学校为了扩充师资队伍,针对高职高专对师资的特殊要求,引进和招聘了很多有企业实践经历的教师,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却普遍忽视了教师的企业经历的认定,相当部分的企业人员转移到学校中来,其中很多在企业从事的是一般性事务工作,对企业核心经营认识还不是很深,这就影响到他们教学中的专业技能的传授,另外一些则是在企业拥有非成功的经验,部分教师对这些经历的提炼往往存在大量个人主观偏见,缺乏对商业现象的客观认识。

为此,高职高专师资队伍的建设要突出师资力量的持续学习能力,不断增强教师的专业素养,满足不断增长的教学需要。首先应鼓励教师承担相关专业领域的横向课题,通过为企业提供服务来提升专业理论的应用能力。其次,鼓励教师挂职锻炼。教师如果不能与企业单位保持一定的接触,其理论往往会逐渐的脱离企业现实需求,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面临的问题也日趋复杂,仅仅依靠教材的案例教学已经远远不足以应对企业的现实需要,教师参与企业经营才能够将理论紧密结合实际,在教学中可以始终站在专业发展的前沿,对人才的培养才有着明显的时效性。

四、总结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培养,应该是三大核心内容的获取: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关键能力的培养,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近年来忽视了关键能力的培养,在关键能力培养上缺乏系统的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导致毕业生关键能力不足,毕业后的竞争力和适应性明显存在短板,为此改进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关键能力培养是未来高职高专毕业生立足社会的必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2013.

[2]European Centr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Training :Training for a changing society, A report o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research in European.[R].1998:174.

上一篇:分析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治疗 下一篇:宫腹腔镜下输卵管插管通液术在输卵管不孕的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