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并共建院校财务管理模式构建研究

时间:2022-07-05 04:41:00

合并共建院校财务管理模式构建研究

高校合并的宗旨是通过教育资源重组实现高校综合水平的提升,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合并后的高校实现了优化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调整高校的布局结构,优势互补,促进学科间的互相渗透、融合,发挥综合优势,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使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是,高校合并作为一种新型的办学模式机遇与挑战并存,在依法筹集办学资金、规范校内经济秩序、保障国有资产完整、提高经费使用效益、维护学校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了关键性作用的财务管理,能否与时俱进应对管理环境的变迁,扩充管理的内涵与外延,在实践中完善管理模式,在创新中优化管理模式,保证合并高校办学目标的实现,促进合并高校的长远的可持续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合并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形势

为使新财务管理模式在实行增收节支,促进合并高校在各方面的深度融合,真正在资源统配整合中发挥核心作用,深入了解并顺应合并高校财务管理所面临的形势因此成为财务管理新模式合理构建的前提和基础。

(一)高校合并共建打破原来单一的财政拨款筹资模式 作为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一种发展趋势合并高校具有筹资渠道多元化的特点,经费划拨多渠道及财务报表多套编制的问题突显,使共建院校的预算计划和经费收支财务报表编制必须满足多级预算多管理部门的不同要求,给编报时带来不少困难。

(二)共建院校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和资产管理不统一 在合并变更过程中基本建设项目的所属主管部门归属不明晰,想法差异使资产归属总是不明确,报表申报难度增加。一个项目资产总价值登记分拆为几个主管部门分散登记。以清产核资为基础的资产管理在真正项目资产合并实施中仍然出现诸多问题。

(三)共建院校内部财务管理方法的多样化 共建院校原先都存在各具特色的财务管理制度、机构和管理方式。有的实行一级财务统收统支;有的实行一级财务统收,强化分级负责核算管理;校内经济分配方法特别是课时津贴标准高低不统一;报销制度明显差异;自筹资金管理的模式、层次及入库程序均有较大不一致;机构设置未进入常态,岗位未及时设置,仍延续以前故有的状态致使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四)高校福利结算困难 由于原各校的福利待遇体制、教职工工资组成项目以及编报方法不一致诸多人事与财政的衔接问题,使多种社会保障政策下的结算困难。特别是教职工的公积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待遇享受中的政策差别。

(五)高校负债形势严峻,形成较大财务风险 随着偿债期的集中到来新的贷款还在不断产生,除银行贷款外还通过工程方垫资、外单位投资、应付账款、拖欠民工工资等多种形式存在,学校每年学费收入的大部分将用来偿还巨额银行贷款利息。一些高校不得不压缩学生经费、办公经费等正常的学校运行支出来偿还巨额本金。

二、适应高校发展的财务管理模式的建立

由于共建院校基本特点所引出的新要求无法套用非共建院校的财务管理方法。经过调查研究,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加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的相关政策,可采用"统一领导、集中核算、分级负责、统筹管理"的财务管理方式。

(一)“统一领导” 是绝对前提原则 统一领导即在院长统一领导下,由学校财务对全校的各类资金从源头上实施统一安排、协调、规划。包括财政拨款、各种专项经费、学校的各项事业性收入、校外捐赠资金及其它渠道筹集的资金都要全部纳入校级财务统一管理和核算,并实施监控,以确保学校财务规章制度、经济分配政策、经济资源配置、财务收支预算、会计核算等的高度统一,实现合并高校财务管理一体化。统一领导要遵循三个原则:整体原则、可行原则和发展原则。合并高校只有坚持对财务管理的“统一领导”才能确保学校资金的安全和有效利用;集中财力强化宏观调控,才有能力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平衡,实现平稳过渡和长远发展。

(二)集中核算 会计核算实行一级集中核算,由校财务集中核算财务收支活动。除根据需要设置附属产业、后勤、基建二级财务机构外,不另设任何事业财务分支机构。对二级单位的财务人员应由校级财务委派,即由学校向各二级单位委派财务人员记帐,财务处通过网络实行远程管理。委派人员需对校财务处负责,并接受所在单位和学校财务处的双重领导。采用集中会计核算方式有利于合并高校迅速推行统一的财务规范,减少了核算和管理的层次,提高会计信息的传递速度,强化学校对财务工作直接、集中的管理以及对预算执行的监控力度,能及时了解全局发现问题应对突发事件。

(三)分级负责 根据行政管理上的一个法人、一个建制、资产统一管理、资源统一配置的要求,建立财务管理与行政管理体制相一致的多层次经济责任分级负责制,使各级领导、各级财务工作负责人分别负起其职能相应的经济责任,以“财力集中、财权下放”为理财模式,明确责、权、利的关系,彰显统一预算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在统一学校综合财务预算前提下推行分级预算管理,通过二级预算管理将教育经费的使用落到最实处,由院系在权限范围内统筹安排经费使用,以确保将有限的经费投入教学保证教学质量,减少费用开支促进学科建设。同时针对院系的创收收入以比例分成下达定额预算强化经济责任制,调动院系办学积极性促进院系主动开源节流、参与理财,从而达到集中领导,精简高效的目的。

(四)统筹管理 所有的事业会计核算业务全部由校财务统一处理,实现校级和二级单位的两级核算体系,依据各类单位的不同性质,如对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后勤服务和校办产业分别实行“事业财务管理”模式和“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同时确立统一的银行帐户来核算收支拨款和各类收入,设立内部资金结算中心,这不仅能及时有效掌控各单位资金使用和财务收支状况,也为集中财力,提高资金的运作效率提供了合法性、安全性保障。

三、高校合并共建财务管理体制改革

针对高等教育的规律和合并高校的特点,切实深化与新的财务管理模式相适应的财务管理体制的改革。

(一)确立“大收大支”观念,保障资金需求 树立多渠道筹资办学的新教育经费筹划理念,充分利用合并高校的规模性、综合性、多学科性的优势,多方面拓展办学模式丰富办学收入;依托人才、设备优势提供科研开发、技术服务、成果转让等广泛获取科研经费;利用高校科研水平促进校办产业增加利润;通过社会捐赠、科学地利用银行贷款或者利用项目融资等来支持学校的发展……这些筹资方式都将给合并高校的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注重“开源”更要注重“节流”,校财务对学校的各类收入统筹规划、充分利用是缓解教育经费紧张压力的根本。比如对国家拨入的事业经费和学校的各项事业性收入实行统一安排使用;专项资金、校外捐赠资金采取专款专用、协调进度、实施监控;注意控制应收及暂付款项额度和收回时间,从各个环节上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足额收回款项;对暂存款项可以在满足付款需求的前提下,将部分沉淀的资金视为资金来源用于学校的资金周转。随着高校的扩招和办学环境的改变,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财政部提出要深化“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改革,要求单位的预算外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或财政专户管理。合理规范高校的收费管理,一方面可以优化高校的办学环境,有利于规范校内经济活动和分配政策,杜绝各单位自收自支;也有利于学校汇集资金,增强对预算外资金的宏观调控能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防止学校资产的流失。

(二)强化部门预算管理 目前,国家对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各高校资金短缺与学校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相矛盾,通过预算管理以体现经费使用的计划性,反映高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及当年计划,可使学校内部各部门的工作有机地协调起来,保障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促进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全面预算管理实质上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客观要求和具体体现,是现代财务管理的重要标志。通过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强调预算的严肃性,引导学校资金的合理流向,优化事业经费的支出结构,控制各种消费性和公务性支出,加大学校在教学科研方面的投入力度,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实行分级管理的财务模式通过校财务处与各二级单位根据部门的发展规划制定合理的年度预算,从而有利于各单位合理使用经费和学校对各二级单位财务的控制。预算要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学校的各项财务收支都要纳入到学校综合预算的管理范围,预算的调整按规定程序进行。通过预算的编制、分解、执行、反馈、决算、分析、奖罚等来规范学校的各类经济行为,做到各项支出都有预算安排、都有支出标准、都有制度依据,不做无预算、超预算的开支。

(三)加强资产管理高校资产涵盖了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对校办产业投资、其他对外投资等资产形式。同时根据高校资产服务对象的不同,又分为用于正常教学科研活动的国有资产、用于提供有偿教学科研服务的国有资产和用于开展经营活动的国有资产三大类。学校在合并时必须通过清产核资区分不同类型的资产办理产权界定、登记和划转,防止国有资产产权和收益权的流失。合并后高校的资产,尤其是固定资产存量巨大,充分挖掘利用现有资产的潜能,优化现有资产的配置,实现彻底的资源共享是合并高校事业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合并高校要抓紧合并的“契机”,按照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保证资产充分、合理、高效的使用。高校合并的宗旨是做大做强,购置设备、仪器时要根据学校的发展规划和教学、科研的实际需求及财力状况,报学校综合预算作专项安排。贵重资产购置前要充分作好前期的论证工作,提交论证报告。论证报告的内容要包括购置的必要性和实验开出率,避免低效率的重复购置和资产浪费。

(四)建立财务析制度 合并高校的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财务管理能对学校的经济决策提供正确的分析和评价,对学校各项经济活动做好风险防范、成本控制和绩效考核。而财务管理正是通过财务分析,运用财务报表及其他相关资料,对高校定期财务状况进行剖析、比较、总结,并作出相关评价。具体表现为:一是分析学校的综合收入状况。高校的办学规模、人员的整体素质、教学和科研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都能从高校的综合收支报表中反映出来。通过分析学校综合收入的金额与来源构成,正确评价学校的经费自筹能力,预测学校的发展潜力,修正学校的发展目标。二是分析学校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益。学校的综合预算反映了学校的教育经费的投入规模和结构。分析预算的执行情况、考察预算的执行结果,能够正确评价学校的办学成本以及对教育经费使用的有效与无效、节约与浪费、资金配置是否合理、资源使用是否充分等,为强化财务管理提供依据。三是分析学校的经济活动是否符合国家的财经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财务分析也是检查国家财经法规和学校的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基本工具。例如:在支出方面,是否存在超预算、超标准的开支;收费是否严格执行国家收费项目与收费标准;预算外资金的分配是否合理等。四是分析学校财务风险的承受能力。随着多元化筹资办学格局的形成,除坚持“收支平衡,量入为出”的原则,尽量避免财务风险的产生外,正确分析和评价学校财力,为决策者提供真实、有价值的会计信息,使决策者做出正确决策是财务分析的重中之重。

四、结论

高校合并过程中财务管理是关键,而合并高校又对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了实现高校合并的最终目标,促进合并高校教育事业长远的发展,应当建立起适应合并高校特点的财务管理机制,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优化和创新。

参考文献:

[1]金霞:《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创新的理性思考》,《江苏高教》2003年第1期。

[2]杨庆英:《我国高校财务管理改革与创新的思考》,《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年第2期。

[3]卢晓东:《高校合并中财务管理新模式探析》,《理论学习》2003年第6期。

[4]于庆来、李汝:《关于高等学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探讨》,《经济工作导刊》2003年第12期。

[5]彭源波:《谈高校财务管理制度改革》,《社会科学家》2004年第1期。

[6]陆玉梅、周德才:《江苏省高校贷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事业财会》2006年第5期。

上一篇:试论企业的资源管理与创新 下一篇:新建本科院校财务运行机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