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研究

时间:2022-07-05 02:45:28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中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不同阶段和层次的教育,而构建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加强中、高等职业教育的相衔接,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如何正确处理和做好两者之间的衔接与沟通已成为影响我国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也关系到高职院校功能发挥及生存与发展。

一、 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不利因素

1. 中、高职管理脱节

由于政多出门、条块分割、相互独立、相互脱节,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不甚了解、很少交往,缺乏必要的协作与交流,缺乏统筹兼顾的科学管理体系,从而出现了“教”、“考”差距过大、培养目标不一致等脱节现象,严重影响了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内部衔接。

2. 培养目标不对接

由于对高职宣传力度不够,造成中职对高职认识不足。中职认为其培养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中级技术人才,突出培养对象的实用性,认为中职生就是要学会一技之长将来找个就业门路,学校没有必要象普通高中那样严格管理,狠抓教学质量,而忽视了培养对象的创造性和继续受教育能力。中职学生中也存在“上高职不如早就业、早上岗、早挣钱”的思想,对继续深造和终身教育的认识不足,缺乏继续深造的内在动力,从而也导致了中、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不对接。

3. 专业设置的不平衡

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共性都是必须适应经济发展,与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形势变化相同步。中等职业教育近几年招生滑坡,为了解决生存问题,许多学校纷纷开设各种热门专业,有些学校还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新增各种名目的新专业。中等职业学校目前开设的专业总数已达几百种。而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教范畴,受办学条件、师资设备等因素限制,加上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因此现设的专业有限,这就造成了中职毕业生想报考高职却苦于没有相同专业可报,如美容美发、幼师、保安等中职专业,从而造成了中、高职专业不相符。

4. 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脱节与无序现象

由于中职学校的管理处于条块分割、权限分散的状态,使得所属学校在课程设置标准上形成很大分歧,同一专业不同的学校则采用不同的课程、教材。文化基础课方面,中职教学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适应就业需要的技能和能力,忽视学生基础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而高职教育则从高等教育的要求出发,在普通高专的思维惯性作用下,文化基础课以普通高中为参照系。专业基础课方面,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中均有较多重复现象。这是由于目前中职教材,大多是压缩型的高校教材,内容重复率往往达到一半以上,甚至有不少学科,中高职采用的是同一版本教材。专业技能课方面,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在专业技能课程方面并不“高”,甚至有不如中职的“倒挂”现象,主要原因是由于中、高职院校无统一的职业技能鉴定等级要求,培养目标中对技术能力的要求比较含糊。

二、 促进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对策

1. 加大政府统筹管理职教的力度,加强中、高职学校间的沟通

政府应成立中、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权威机构,对职业教育统一管理,统筹规划,在教学的各项管理上协调各方面矛盾,指导职业院校办学,使之紧跟现代职业教育的特征,明确职责、完善机制、科学管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首先,政府在促进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政策导向上,目标是建立起既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经济一体化的中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扶助职业学校建立起职业资格体系、教学体系、课程建设体系及教学模式。其次,政府大力宣传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提高社会各界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同,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增加国民经济收入,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和世界竞争力等方面的作用。同时,消除人们鄙视职业教育,认为职业学校的学生是“二流学生”的错误观念。切实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鼓励人们自觉自愿接受职业教育,调动人们接受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为中、高等职业教育顺利衔接奠定理论基础。再次,政府应改革招生办法,加大高职院校对口招收中职毕业生的力度,必须突出中职毕业生作为高职生源的重要地位。从高等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来看,我国高职院校“对口单招”比例应达到10%以上,并保持一定增长。这既体现了职教在培养目标、专业及学制等方面的中高两个层次的有机衔接,又拓宽了中职毕业生的深造路径。最后,政府应鼓励和支持中、高等职业学校间的沟通与交流,逐步形成两个教育层次间联系紧密、资源共享、教学融合的格局。

2. 明确中、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上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实现两者对接

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是反映某类教育本质特征的两个不同方面。中、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上有许多共性。例如,两者都具有职业性、实用性、机能性、基层性等特点。但两者也存在差异,中职教育强调的是有一技之长,其核心是强调培养实用型、技能型、操作型人才,而高职的目标定位应该表现出高等教育特性,强调培养应用型、管理型和高级技能型人才,要比中职教育有更深更广大的专业理论和更新更高的技术水平,特别是要有更强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因此,中等职业教育应充分体现“双目标性”,即一方面要为学生的就业打下扎实的职业技能基础,另一方面应该为学生奠定继续学习的基础,为升学做好准备,而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坚持以中等职业教育为基础,依据中职学生的文化、专业技能功底,切实可行地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专业技术和实践技能水平,真正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的对接。

3. 规范中、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

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依据是就业岗位,因此要通过广泛地职业调查、职业岗位分析,依靠地方和行业,规范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省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应研究制订统一的中高职专业目录。同时还要与有关的行业部门、地方组织共同协商,结合本地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规模层次,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优化整体结构,提高专业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和整体效益,但总体要求应该与高职教育目录能够有机地衔接。

4. 切实做好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衔接

(1) 彻底改革学科本位课程体系,构建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模块式课程

目前,各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主要采用以文化课、专业课和技能课组成的三段式结构,即以学科为本位的课程体系。职业教育要实现技能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并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必须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式课程结构体系。首先,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要尽早脱离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学科课程模式,构建模块化课程结构体系。将原有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的课程结构,变成由文化课模块、专业通修课模块、专业技能课模块、选修课模块、实训课程模块组成的活动的课程结构;其次,无论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体系构建都要逐渐脱离学科体系的巢臼,强调以问题和职业活动为中心,针对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瞄准职业岗位(群)或者技术领域的实际需要,体现学生个体知识、能力结构以及学生个性特征来构建综合化的活动课程内容结构体系。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不仅能够克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叠,减少课时数量和课程门数,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而且能够凸显职业教育的特色。

(2) 实行学分衔接

中高等职业院校实行学分制是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建立在模块化课程体系基础上的学分制,能按市场需求配置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结构,满足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需求。中职毕业生在高职阶段可结合自身发展,免修与中职重复的课程,可以选修一些基础性课程以完善其知识结构。学生既可以在同一专业、同一院系自由选课,也可以在一定限度内跨专业、跨院系选课。当然,实行学分制必然会给学校的教学管理、办学经费、利益分配带来一系列的问题。这就要求各个学校对学生每门学科学分评价的具体操作要严格规范,切实做好学分的组成、确定、申请、考核、审核等等相关工作,教育主管部门应出台严格的条文加强监督,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3) 高等职业院校应兼顾不同生源的素质差异实施分别教育

在大力发展对口招收中职毕业生后,各高职院校将形成两大主力生源,即普高生源与中职生源。学校根据生源知识结构特点,对于专业课程、文化课程、技能课程的学分要求要有明显的差异,普高生源专业基础薄弱而文化基础较扎实的知识,而中职生源文化基础相对薄弱,专业基础较好,因此,普高生源的专业课程的学分要高于中职生源,文化课的学分要低于中职生源。这样,可以使普高生源的专业课程学习得到加强,文化基础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中职生源文化基础得到强化,专业课程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

5. 职业资格取证的衔接

在全国逐步建立和采用统一的普通教育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制;实行职业资格等级制度,从中职到高职设有相对应的资格等级,证书全国统一,全国通用;受教育者获得资格等级证书的方式,可以是连续获得高一级证书,也可以是通过学分累积达到一定标准后分阶段获得某一级证书;中职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与高职职业证书具有同等效力;成立一个全国性的职教认证和管理机构,负责制定职业资格能力标准,并按该能力标准进行教学指导和质量认证,以确保权威性和公正性。职业资格证书制明确职业教育各个层次(包括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各专业在职业知识、技能和能力上应达到的标准和程度,规定证书等级制与对应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教育层次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得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形成系统性和连贯性。

总之,中、高等职业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锐意改革、大胆进取、认真研究,采取对策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科学、有序的衔接,方能拓展共同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上一篇:浅议幼儿自信心的培养 下一篇:浅谈制药工程专业的实验与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