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师应如何引领学生学习文言文

时间:2022-07-05 02:08:43

初中语文教师应如何引领学生学习文言文

摘要: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要帮助学生了解认识我们祖国古代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受古诗文的教学中一定要当好“导游”,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迅速入门,达到教学大纲里的要求,为学生真正领略我国丰富文化遗产的风采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学习兴趣;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6-0080-01

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要帮助学生了解认识我们祖国古代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那么,对于我们初中语文教师来说让学生达到大纲的这一要求,是我们的教学任务,同时也是我们的责任。初一学生刚刚由小学升入初中,对初中的教学方法一时不会适应,特别是对学习文言文更觉得难上加难。这时我们老师的引导作用就显得重要了,我们语文老师这时一定要发挥好“导游”的作用。

如何才能发挥好这一作用,下面我来谈一谈我们多年来教学的一点体会。

一 加深印象,重视“过渡”学习

初一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古诗,我们初中语文教师要抓住这一点,利用好这一点。开学初利用自习课,引领学生复习小学学过的古诗,在小学的基础上,进行中学的文言文教学。特别是针对古诗中的文言字词的教学,要给学生讲清文言字词与现代文的字词的异同点。

例如词的教学,要注意辨别古今的差异。如“快走踏清秋”(《马》)中的“走”和“儿童急走追黄蝶”(《宿新市徐公店》)中的“走”,都是“跑”。古人表达“走”的意思用“行”字的,如“小溪泛尽却山行”(《三衢道中》)的“行”才等于现在的“走”的意义。古代人用“跑”字表达兽蹄刨地,等于现在的“刨”或“跑”。又如“死去元知万事空”中的“元”“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中的“无”,“元”通“原”,“无”通“毋”又是属于通假字。这些词的意义,必须一一辨析清楚,不能含糊。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了一些文言字词得用法,为学习初中教材上的古诗文打下基础,从而使学生能够顺利地从小学文言文学习过渡到初中的学习。

二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现如今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古诗文的出现和运用已经很少了。在书籍中、报刊杂志上、广播电视中运用的也很有限。因此,在这样的现实社会环境里,初中学生学习古诗文,老师很有必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发挥他们的主动学习作用,对古诗文产生浓厚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够让人更多的接触该领域的内容,让人积极主动的寻找答案,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复习或重温。兴趣还能激活思考。在很多时候,兴趣就是学习的方向,梦想的来源。因此,在初一学生刚刚在学习古诗文时,教师一定要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兴趣。

教师教授古诗词时,可以采用多种手段,利用多媒体如配上与诗词相衬的音乐、图画,营造氛围与情境,使学生初步进入情境。教《木兰诗》,可播放古典音乐《十面埋伏》,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优美的语言再现头脑中浮现的画面。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境教学是沟通教材和教育对象的桥梁,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是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学生在受到情境感染后再去学习古诗文,就会兴趣大发,就会积极主动的去探究了。

三 强化读与背的作用

入选初中古诗文的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古文化精品,那些诗文含义隽永,言简意赅,韵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诵读,如:范读、个别读、小组读、自由读等。从形式各异的多种阅读中去领会作者深邃的思想,领悟作品所要表达的感情,感受其诗文中的意境,从而激发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增进语言感受能力,企盼学生在“读书百遍”的基础上加深理解。在读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文言词句的理解和对文言文义的欣赏感悟能力。只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读出情味,才算是真正达到了新课标的要求: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背诵,人对背诵过的东西的理解会随时间推移、阅历增加而更加深刻,古诗文的语感,包括古诗文词语的理解,应该也是这样。可见,读和背各有各的功能和效用,因此,初中语文教师最好要从一开头起,就要坚定不移地强化读和背。

总之,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受古诗文的教学中一定要当好“导游”,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迅速入门,达到教学大纲里的要求,为学生真正领略我国丰富文化遗产的风采打下坚实基础。

上一篇:浅谈职业学校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改革 下一篇:关于高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