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教育中的多维立体考核方式

时间:2022-07-05 11:33:46

浅谈高职教育中的多维立体考核方式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然而高职教育的考核方式还存在形式单一、技能考查力度不够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但影响学生对技能学习的积极性,也极大地影响着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实用性技能人才的目标决定了其考核与评价方式不能沿用普通本科教育侧重理论知识考核的方式,而应重视实践技能的考核。在借鉴国外高职教育体制及考核方法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教育体制及办学条件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适合不同性质课程需要的多维立体考核方式。

关键词:高职;培养目标;实用技能型人才;多维立体考核方式

作者简介:李厥瑾(1974-),男,山东章丘人,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黄宽(1977-),女,辽宁鞍山人,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山东 济南 25020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9-0053-02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就,高职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生产一线的建设者。然而由于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发展扩张速度过快,很多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教学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对高职教育的改革还停留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层面上,对考核方式的探索不够深入。随着高职教育的深入发展,一些问题开始呈现出来。比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毕业生具备的知识技能与用人单位的需要不相适应,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考核方式不适应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树立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体系,克服传统的考试弊端,改革考试模式,重构考核评价体系,推动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一、课程考核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课程考核可以检测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能力和效果,实践应用能力的掌握和熟练程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业情况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也是用人单位录用优秀毕业生的重要参考依据。

2.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

通过对考核结果的分析,任课教师除了能够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能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调整今后的教学计划和方案。

3.考核是对人才培养改革的促进

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很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脱胎于本科院校的相关专业,虽然我国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高职办学经验的基础上也进行了一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但其模式还是不能适应注重实践技能培养的高职院校学生。而通过课程考核反馈的信息可以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特点,有利于因材施教,并结合用人单位需求,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和教育体制的高职人才培养方案。

二、高等职业教育现有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考核方式基本上仍然采用以笔试为主的理论知识考核方式,单一化的笔试考核模式虽然有利于统一组织,成绩易于量化,但更侧重于知识型内容的考查,对实践应用能力及应用性技能考核力度不够,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过分追求题目的正确答案和解题技巧,缺乏对实践技能学习的热情,也阻碍了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这种考核方式不能全面掌握高职学生的学业情况和个性特点,不利于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也不能满足社会对高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三、国外职业教育考核方式的成功经验

1.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及其能力考核方式

德国是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其国内普遍采用双元制职业教育。其教学过程包括两部分组成:企业实践过程和职业学校理论学习过程。两个过程的时间比例为7:3。双元制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包括平时考试和国家考试两类。学校负责的平时考试由任课教师负责,企业负责的平时考试由企业的实训教师负责。国家考试则由州统一组织。学生毕业设计的题目由企业选定,并报学院考试委员会审定。学生毕业论文由企业实训教师为第一指导,学院教师为第二指导,并在企业实践中完成。

2.英国BTEC教育模式及其能力考核方式

英国BTEC教学模式的考核从根本上改变了以试卷定成绩的传统考核方法,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实际成果为标准。成果包括专业能力成果和通用能力成果两方面。专业能力成果是指学生在完成教师交给的课业和其他任务时,掌握、运用和创新专业知识的能力。为保证考核的准确性,要求教师对每次课业和每次课内外活动都要给出明确的等级评判标准。并且要求标准内容十分清晰,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通用能力成果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完成课业和社会调研等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自我管理、与人沟通合作、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及应用现代科技手段、设计和创新等能力。

四、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路

由于我国的国情和教育体制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很多不同,所以改革现有的课程考核方式不能照搬照抄它们的方法,而要根据国家对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并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建立多维立体考核体系,充分发挥考核的重要作用,增强学以致用的能力,促进集素质、能力、知识于一体的一线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

1.高职培养目标是制订考核方案的基础

与普通本科院校培养专业人才不同,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注重学生素质、能力和知识的全面发展,在专业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加强专业技能培养,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高职教育课程考核的方式和内容要适应其培养目标的要求,突破现行考核评价体系的束缚,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2.多维立体的课程考核形式

根据高职培养目标制订的课程大体可分为五大类:理论型课程、知识技能型课程、纯技能型课程、能力证书型课程、顶岗实习课程。单一的考核方式不可能适应不同性质的课程的需要,因此采用多维立体考核方式势在必行。新的考核方式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增加技能型考核的比重。另外,笔试考核的部分考核标准由标准答案向综合评价转变,减少客观题比例,让学生不要把精力放在具体题目的选择答案上,而是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3.鼓励企业参与考核评价体系建设

加大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邀请企业共同参与实训课程、顶岗实训课程、毕业设计等课程的考核。企业在实际工作情境中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团队合作能力等进行全方位指导和评价。

五、多维立体考核的具体措施

1.理论型课程考核模式

对于纯理论型的课程,在考核中坚持“必须,够用”的原则,只考查那些基本的理论知识,不去深究理论的推导计算过程,适当弱化对于解题技巧的考核,并减少客观题比例,增加主观题的考查比例。如让学生谈谈对课程中一些理论知识的理解及现实意义,或是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在专业学习方面有什么提高。另外,考核成绩中还要考虑学生的课堂及作业表现。为了防止作业中的抄袭现象,可以将全班同学分成几组,给每组同学布置不同的题目,并在习题课上由每组同学讲解做题步骤,供其他同学讨论,在讲解中的表现作为课堂成绩的重要部分。这样的教学操作通过给学生传递学习压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课程的综合成绩更能反映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

课程综合成绩=60%期末考核成绩+20%课堂表现+20%作业成绩

2.知识技能型考核模式

对于知识技能型课程的考核要分成两个部分:理论部分和实践技能部分。两部分考核各占50%。其中对理论部分的考核同上述理论型课程;对实践技能部分(即课程中包括的实验、课程设计环节)的考核不能只注重实验、课程设计报告的完成,必须结合整个实验过程综合考虑。这部分成绩应由课前预习、操作过程、实验报告、课程设计报告等内容组成,其中操作过程应该成为评价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各实践项目完成的速度以及创新能力都是考核的重要因素,因为操作速度往往反映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动手实践的能力水平,而创新能力则体现了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课程实验成绩=课前预习20%+操作过程50%+实验报告30%

由于课程设计是分组进行,设计过程中小组成员需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因此除了考查每个人的实践技能,还要考查成员间的团队合作能力。

课程设计成绩=操作过程40%+课程设计报告10%+团队合作能力20%+设计成果30%

3.纯技能型课程的考核模式

纯技能型课程主要是教授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如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文化基础等课程。这种课程的考核采用课堂作业成绩代替期末考试,即每堂课给学生布置一定的课堂作业,学生要在下课前完成,教师对学生的每次作业给出成绩,而期末成绩是根据课业成绩和课堂表现得到。课程的考核方式注重操作能力的考核,强调平时的学习态度,体现学生的技能水平。

4.基于能力证书的考核方式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很多职业从业的基本要求。为了使高职毕业生在工作中能够尽快适应企业的从业要求,很多高职院校纷纷开设了与专业相关的基于职业资格证书课程。如电气专业的电工实训课程就是为了学生能够考取中高级维修电工证书而开设的。对于这些课程,取消考试,引入“以证代考”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即考取资格证书,相关课程成绩即为合格的制度,从很大程度上既满足了社会对劳动力的从业资格要求,又避免了对学生的重复考核。

5.顶岗实习的考核模式

顶岗实习是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借鉴德国职业教育办学经验,是根据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实际情况采用的一种旨在增加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教学模式。学生在高职阶段的最后1~2个学期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织,在企业参与生产实践,组织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考核,考核内容侧重学生在实习中体现出的职业素质、品质,如创新精神、团队合作能力、吃苦耐劳的品质等等。

六、结论

以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制订符合我国实际的高职考核方式,以能力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与考核,对高职教育的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使高职学生能尽快成长为符合企业要求和国家职业资格规范的合格人才,实现与就业的“零距离”衔接。

参考文献:

[1]罗映霞.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提高高职教育质量[J].职教论坛,

2008,(6):50-52.

[2]严丽丽,陈鹤年,季文天.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学生考核方式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0,8(16):7-9.

[3]续永刚,闫志波,赵晓平.高职实践教学环节评价标准和考核方式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1(2):163-164.

[4]袁翠.借鉴国外职业教育模式构建高职特色技能考核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7,(6):60-62.

[5]王珑.借鉴英国BTEC教学模式改革高职考核评价方法的浅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40-43.

[6]胡宏,邹洁.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教育考核评价方法刍议[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5(13):88-90.

[7]韩素军.高职院校考核方式改革初探[J].教育与职业,

2011,(29):166-167.

上一篇:工程案例教学在机械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案例导出法教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