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语言的运用策略

时间:2022-07-05 09:17:03

地理教学语言的运用策略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语重心长地告诫:“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保证。”教师的教学语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事实证明:教师教学语言的表达能力,运用教学语言的水平和技巧,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听课情绪,影响到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在当前强调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充分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是摆在每个地理教师面前的一个新问题。笔者以为,提高地理教学语言的艺术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如何才能提高教学语言的艺术和修养呢?

一、教学语言正确性

众所周知,语言并非知识,因为知识只有借助语言才能成功表达。语言和知识的有机结合是成功的课堂教学的标志,地理知识自身的科学属性,决定了地理教学语言必须正确。通常说地理教学语言的正确性是:教师在地理课堂上叙述地理名词术语、描述地理现象、讲解地理规律、讲述地理事物和地理释疑等环节上,语言表达要准确。要注意汉字的发音准确,不能错读或误读汉字,比如说不能把“兖州”、“海参崴”中的“兖”字和“崴”字读错。在课堂上要用普通话教学,切忌把地方方言或土语随意搬进课堂,否则就易引起学生哄堂大笑,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失去课堂的严肃性。语言表达必须符合现代语法规范和要求,切莫在教学语言中混杂“之、乎、者、也”等字眼,出现文白夹杂这种不伦不类的语言,使学生晦涩难懂。语言要精炼,不能拖泥带水,教师在课前对教学语言的取舍、详略程度要仔细揣度,反复推敲,做到惜话如金,多而不失一词,少而不余一言,既不重复、冗长,又不过分概略,恰如其分地表达所要讲授的地理内容。要适时适度地选用地理专业名词和专业语言,以此体现地理学科本身的性质和特点,这样就能给学生传地理真理,授地理真知,解地理真谛。

二、教学语言教育性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特有的思想性和教育性,主张什么,反对什么,宣扬什么,批判什么,通过对它的学习和深入了解,让受教育者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思想境界和认识水平,是学科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充分体现学科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要把德育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道理即在于此。同样,地理是一门界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边缘学科,通过地理知识的教学,要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热爱家乡、国际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艰苦朴素等情感的教育。因此,教师要面向学生,立足地理专业,植根于教材,深刻钻研教材的图文系统和阅读材料,充分挖掘教材的显性教育因素和隐性教育因素,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多层次、多角度地并不失时机地把思想教育因素融于教学语言中,让学生在教师的语言表达过程不知不觉地受到地理思想教育,形成地理道德情感。如:当讲到祖国疆域辽阔、跨经纬度广时,可用如下语言描述:当祖国的塞北还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隆冬之际,祖国的南疆已是花木扶疏,阳光明媚,大片的蔗林,黄澄澄的香蕉……引人喜爱,到处充满了勃勃生机;当夏季北京时间是六点钟时,帕米尔高原上还是星斗满天、明月高挂的深夜时,而祖国东方的乌苏里江已是洒满早晨六点钟的阳光。这样,一幅壮丽辽阔的画面便立即浮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会为祖国疆域的广阔感到自豪和骄傲,为祖国的疆土的广大感到无比的荣耀,以作为一位中国公民而无比光荣。其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伟大祖国的大好河山的道德情感油然而生。

三、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生动的语言往往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有的人说起话来娓娓动听,令人驻足谛听,比如说我们在广场上听别人说相声,为什么有时哄堂大笑,有时鸦雀无声,秩序井然,其魅力所在乃是其相声语言的作用,各行都有各行的行话,关键在于说者如何把要表达给听众的材料精心组织,用有艺术性的语言传递给听众。有人认为,地理难教、难学,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不高,趣味不浓。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地理学科本身,也不在于学习者,而在于教师如何挖掘和处理教材,众所周知,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如果教师把教学语言进行润色,进行重新加工,用艺术性的语言表达出来,其效果就另当别论。当然这里说的语言的艺术性是指富有专业性、趣味性、文学性的古典诗词的恰当运用,即常说的语言的文学性。因为文学性的语言优美生动、朗朗上口、形象生动、贴切自然、意境深长。我国古今诗词、谚语等本身就含有丰富的地理知识,如果地理教师在课堂上适当地运用这些富含地理知识的诗词和谚语,不但学生爱听,而且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课堂增彩添色,学生学习兴趣大增,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得以大大提高。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而且可以让地理知识在学生的大脑中形象地被理解和记忆,同时很多的诗词和谚语本身就是一幅活生生的地理景观画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画中有知识,知识融于画中”的思维品质,使枯燥的地理知识变得有趣、生动、形象、鲜明,从而让学生热爱地理学科。如在讲“物华天宝”的江西省巍然耸立于鄱阳湖平原边缘的庐山时,可引用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相香庐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的“庐山含鄱口”插图,让学生从诗中自然领悟得到庐山之美:一在险峰峡谷,悬崖怪石;二在银泉飞瀑,激石穿山;三在云雾飘渺,瞬息万变,确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美称。又如在讲“我国西北从东到西的自然景观”时,可借用“风吹草低见牛羊,浅草才能没马蹄,一川碎石大如斗,风沙茫茫大如天”的诗句加以描绘,教师略加讲解,学生就会明白:它反映的是水平自然带的规律,由于从东到西的水分递减,形成了草原―草原荒漠―荒漠的自然带景观,一幅活生生的自然景观就出现在学生眼前,有临其境、闻其声、睹其人之感。

四、教学语言的启发性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的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里强调教师不是课堂的中心主义,课堂的主宰者,而是学生的引领人,要启迪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乐于探究问题,独立获取新的知识。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而现代心理学研究则表明,学生的思维是否积极,取决于他们是否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需要,因此,教师要有目的地将所授地理知识内容进行置疑,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地理语言在设计上要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近及远、由此及彼、循序渐进的认知策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他们多动脑筋,运用启发性谈话,使学生思维活动始终处于亢奋状态,达到学生的地理思维随教师的语言起伏而变化的目的。

上一篇:运用有效教学策略,激发学习地理兴趣 下一篇:新课程下历史教师应如何实施生态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