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精神的含义及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时间:2022-07-05 08:38:58

“大爱”精神的含义及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摘 要:一直以来,儒家仁爱思想对国人的行为和思想都起着重要的规范作用。因此在汲取儒家仁爱思想精华基础之上形成的“大爱”精神拥有着深邃的理论内涵和积极的时代价值。本文旨在将“大爱”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的发展结合起来,探讨在“大爱”精神视阈之下大学生和谐发展的现状及途径。

关键词:大爱精神 仁爱 和谐

一、“大爱”精神释义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淀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蕴藏其中并薪火相传的意识形态结构及人文精神范式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源泉。大爱精神虽一直未被先贤具体归纳提出,但它作为一种道德精神却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

(一)墨家“兼爱”

“兼爱”是墨家思想的核心。这种爱是广博深渊之爱,这种爱无等级、无差序、万物同一、不分厚薄,是大爱。

墨子所倡导的 “兼爱”,是指没有任何差别的、不分远近亲疏的泛爱。他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义务与互利,认为爱人与利人互相联系,兼相爱就是为了交相利,并共同构成有机的统一体。就墨子本人的观点来看,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是兼爱的目标,即通过提倡人类之间的相亲相善,达到天下大治、大安之目的。提倡“兼爱”,亦是提倡和谐状态的保持与维护。

墨子认为,先秦社会之所以失范,在于“兼爱”的缺失,“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墨家认为“起不相爱”为天下纷乱的源头。“臣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墨子指出,要拨乱致治,唯有祛除乱源,变人人“自爱”为“兼相爱”。

(二)儒家“仁爱”

孔子对“仁”极为关注,《论语》中“仁”字的出现次数为104,谈到“仁”的地方共涉及58个章节。在孔子的思维中“仁”是人作为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本质,他将“仁”同人的本质联系在一起。孔子认为,“仁”基本上可以引申为三种含义:一是泛指道德和有道德的人。二是泛指乐观而又有高尚情操的人。三是指有理或有真理。在此基础之上,孔子提出“仁”是人的本质属性,“成人”亦既是“求仁”的过程。孟子将之概括为“仁者爱人”。

儒家的“仁爱”思想内在地包蕴着“爱人”与“亲亲”两层含义。在“仁爱”处于对外生发过程之中时,首先,在人与物之间爱先及人;其次在人与人之间,爱先及亲。“爱人”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爱人”它既可理解为广义的对人类的爱,也可理解为狭义的对别人的爱。在后一种意义上,君子爱人的最高境界是“安百姓”,“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孔子将之视为 “仁”的极致。“亲亲”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孝悌,是“仁爱”思想的根本。爱亲是爱人的出发点,爱人是由爱亲转化而来的。孔子讲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再明显不过地昭示出这种对他人的爱,正是由爱己转化而来的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爱。

(三)“大爱”精神

不论是墨家的“兼爱”抑或是儒家的“仁爱”,“爱”是人类思想史上最广博的概念,从古至今、不同地域的思想家们都试图对“爱”的内涵及意义作出界定与探究,但由于各自多元多维的局限性,迄今为止,尚无人敢断言已能对“爱”的本质作出科学的阐释。而我们所处的当今社会其实并不缺乏自爱、亲人之爱等一系列指向性明确的情感,真正缺乏的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大爱。

何谓“大爱”精神?大爱是爱人之爱,人类个体与个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自觉发生的对人类自身价值、前途和命运的持续的情感关爱与行为关怀,以及由此展开的一切活动及其活动方式、活动范围的总括。大爱精神是社会和谐、生活幸福的精神愿望和寄托。而儒家的爱人之爱,正是指明了大爱精神的基本价值取向。这种爱,体现了以人为本的道德精神和高尚情操,表明了 “人”在人类自身的道德生活中的优先地位。

弘扬“大爱”精神须以儒家“仁爱”思想为根本出发点与归宿,这不仅是因为儒家“仁爱”思想中的“爱人”、“亲亲”符合大爱精神中对于“爱”广度与深度要求,更是源于“仁爱”思想中“爱有差等”观点中的推己及人更符合当代社会施爱的个性化及人性化需求。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教化使得“人之老”、“人之幼”虽然能及,但与“老吾老”、“幼吾幼”在投入程度上不一样。如果只简单片面地要求两者一致,必然无法实现。所以儒家“仁爱”思想即是“大爱”精神的思想理论基础。

二、大爱精神与当代大学生

“90后”大学生成长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社会转型、信息高效传播的背景之下。由于身处多元化的社会现实之中,他们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与较高的自我预期,具有实用主义特点,知识结构立体,信息捕捉能力强,思维具有创造性。但同时,他们将自身所具备的优势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微弱,缺乏吃苦耐劳的韧性与在逆境中坚守的毅力与勇气。理想的美好与实践的艰难之间所形成的落差会引发一系列当代大学生的人文情操缺位。大爱精神的弘扬与普及将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走出困境。

(一)缺乏对亲人的孝悌之礼

孝悌包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等内容,不难看出,孝悌之德应该是双向的。孩子对亲人父母的爱是每个人内心最原始与纯粹的情感,但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这种“孝悌”之情已经越来越稀薄,越来越单向,父母亲人单方面主动的局面越来越明显。亲人的“慈”与“爱”很难得到相应“孝”的回报。曾经有一项调查显示,每周给父母打一次电话的大学生不足五成。不少大学生在费劲心力为恋人准备温馨时却忘了父母的生日;更有甚者会不顾家庭经济状况而对父母需索无度,一旦要求不能得到满足便出言不逊。

大爱精神强调要爱他人首先从爱亲人做起。大爱精神将人的爱人之心当亲之心的扩大,如果不懂得对亲人的爱,也就谈不上对他人的爱。爱亲是爱人的出发点,爱人是由爱亲转化而来的。而当代大学生由于缺乏孝悌之礼,更无法推己及人爱他人。

上一篇:浅谈合作学习方法在大学课堂中的应用 下一篇:论海明威《杀人者》中的陌生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