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课堂如何开展有效的师生互动

时间:2022-07-05 07:34:46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如何开展有效的师生互动

【摘 要】学生在老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之中主动参与,或独立思考,或讨论问题,不知不觉中萌发了参与意识,培养了参与精神,形成了参与能力,从而对问题的解决产生着积极的效应。

【关键词】语文 课堂 情境

语文课堂上有效的师生互动不是简单地以活动的频繁为标志,也不是简单地以课堂气氛活跃为尺度,而是将学生的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作为核心参数。师生双方在互动中同等重要、互为主体。构建课堂上的有效师生互动,关键在教师。具体地讲,教师在构建过程中,要把握好以下两个要点。

一、教师要善于设置高质量的问题

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言语活动吸引到问题情境之中,使学生精神集中专一,思考问题系统深入。学生在老师创设的这种问题情境之中主动参与,或独立思考,或讨论问题,不知不觉中萌发了参与意识,培养了参与精神,形成了参与能力,从而对问题的解决产生着积极的效应。高质量的问题设置要求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因为这样,教师所营造的问题情境才更具有新颖性、独特性,从而对学生产生更大的吸引力。

那么,如何创设高质量的问题呢?首先,教师要尽可能地在课堂上创设若干上位性的问题,以较高起点和悬念激励学生思维作为师生互动的切入点。上位性的问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蕴涵着若干个下位性问题,一般来讲,上位问题与下位问题可以是演绎关系,也可以是归纳关系,甚至是放射性关系,几种形式的运用,要视具体课文和学生实际而定,它可以在导语部分设置,也可以出现在一节课的其他环节;它可以是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也可以是能引出重点、难点的“导火线”式的问题。总之,它必须涵盖整个或部分课堂教学,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课堂上其他的问题组成各个上位问题的下位问题系统,学生的一切活动从微观上指向下位问题,从宏观上则指向这些上位性的问题。 当然,一节课的上位问题不宜过多,否则,容量过大,事倍功半。

其次,教师所设置的问题要有利于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深层理解。所谓深层理解,指的是学生所学的新内容已经形成了新的认知结构,学生可以自由灵活地提取它来构建新知。能够体现学生对知识有着深层理解的问题主要是关于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所以教师要多多设置类似的问题:“为什么是这样的?”,“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请你解说具体些”,“请你用自己的话来解释”,“请你用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你是怎么想到这个问题的?”,“你从几个角度思考了这个问题?”

例如。我们在引导学生分析《明湖居听书》中王小玉(白妞)形象时,只须设置一个上位性的问题,就能抓住作者塑造这个人物的神来之笔。这个上位问题是:“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养着两丸黑水银……”这个博喻句是怎样写出王小玉的神韵气质的?它的下位问题有四个:秋水比喻什么?寒星比喻什么?宝珠比喻什么?白水银里养着两丸黑水银又比喻什么?学生可以通过寻找比喻的相似点而不难理解,这四个下位问题分别从纯度、亮度、色度和神采等角度来写王小玉眼神的不同凡俗,四个比喻句各有侧重,而这正是王小玉神韵气质的生动描述。而且,通过这样设置问题,学生还对这个博喻句进行了创造性地扩写:“那双眼睛,像秋水一般清澈纯净,像天宇中的寒星一样晶莹明亮,像宝石一样闪烁着美丽动人的光泽,它黑白分明,像白水银中的黑水银一样圆润灵动。”这种扩写就是学生对知识有了深层理解的结果。

二、教师要启发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依据建构主义的观点,教师不仅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是学生的高级伙伴。所以,对于课堂上的问题,上位性的也好,下位性的也好,教师不可以直接说出答案,教师能且只能搭建“脚手架”,把学生导入“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老师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只能起提示、启发、点拨的作用,不可包办一切,课堂上的问题要由学生自主达成共识,自主解决。

例如:笔者在引导学生学习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时,学生们对这篇散文的主题产生了分歧,一派认为是“颂秋”,一派认为是“悲秋”。“颂秋”派的理由有三:①从题目的“故乡”二字可以看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眷恋和赞颂;②从全文的开头可以看出,作者不远千里从杭州到青岛再到北平,就是想饱尝故乡的秋味;③从结尾可以看出,作者要挽留北国之秋,说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三分之一的零头。“悲秋”的理由也有两条:①因为全文写的景物是衰落的,抒发的感情也是悲凉的;②从课文的中心句中可以看出,文章的总体基调是忧伤的。学生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课堂讨论颇为激烈,笔者充分肯定学生敢于辩论不同的见解,同时又指出两派的观点都不太准确。热闹的课堂顿时安静了下来,学生们沉默无语,已经陷入了思维定势的约束,在原有的思路里很难解决问题,于是笔者及时提供了新的理解角度:“对作品的分析,要联系到作者的身世和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此语一出,立即有学生回答,“郁达夫幼年丧父,从小就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成了忧郁的性格。”“当时社会黑暗腐朽,所以郁达夫更加苦闷、消沉。”笔者继续因势利导:“所以,郁达夫即便是写‘笑’,也是一种苦恼人的‘笑’。”从而使学生很自然地达成共识:本文是一曲悲凉的颂歌。“提供新的理解角度”也就是搭建“脚手架”,创设“最近发展区”,它消除了学生的沮丧,促使学生继续努力思考,保护和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性,应该成为大家在学生遇见障碍时普遍的做法。

综合以上的分析,要构建有效的师生互动关系,既要设置高水平的问题,又要不断地搭建“脚手架”,创设“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达到语文课堂的有效师生互动。

上一篇:浅谈高中英语合作教学 下一篇:浅谈初中语文活动课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