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性理论视阙下《围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

时间:2022-07-05 05:54:00

互文性理论视阙下《围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

[摘 要] 互文性理论以文本的语言分析为切入点,从文本的互文关系挖掘与之相关的各种文化内涵。因此,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只有具备丰富的互文知识,特别是文化互文知识,采取行之有效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才能确保译文质量。由于归化和异化立足于文化语境之下,二者的结合既可以使译文为译入语读者所接受,又能将源语文化成功地移植到译入语之中。

[关键词] 互文性;文化负载词;归化;异化

[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6639(2012)02—0051—05

一、引言

翻译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更是文化信息的传递。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由此可见,任何翻译都离不开文化,语言形式的转换只是翻译的表层,文化信息的传递才是翻译的实质。正如谭载喜所说的:“翻译中对原文意思的理解,远远不是单纯的语言理解问题。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受着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对于译者来说,没有两种文化的对比知识,就无从谈起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与表达。”[1]

文化负载词是标志某种文化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如比喻、典故、谚语、成语等。“这些词汇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2],它们承载着大量的文化积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特定民族文化信息的载体。因此,翻译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负载词的处理,这就要求译者既能熟练地掌握英汉两种语言,更要熟知两种文化,具有敏锐的文化意识和丰富的互文知识,采取行之有效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使源语作者的意图与译语读者的期望相符合,把文化负载词中深刻的文化内涵准确、全面地传达给译语读者。

二、 互文性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互文性”理论是在西方结构主义理论和后结构主义思潮中产生的一种文本理论。“互文性”概念最早由法国符号学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提出,她认为“每一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换”[3]。这一概念揭示了文本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继克里斯蒂娃之后,美国学者乔纳森·库勒对“互文性”理论做了进一步阐释,他指出“互文性与其说是指一部作品与特定前文本的关系,不如说是指一部作品在一种文化的话语空间之间的参与,一个文本与各种语言或一种文化的表意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个文本与为它表达出那种文化的种种可能性的那些文本之间的关系……”[4]。可见,文本的互文关系不仅指涉文本之间语言的互文关系,而且涵盖了一个文本与体现其文化内涵的各种其他文本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文本与其背后所承载的风俗习惯、、价值取向等间接、隐晦的民族文化的互文。

可见,互文性理论为翻译研究,特别是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维度,它使我们不仅看到翻译过程中文本间的相互指涉,同时也看到翻译活动所牵涉的多元文化的相互交织以及文本背后丰富而又复杂的文化内涵。它对文化负载词翻译的指导意义在于,翻译虽然从研究文本入手,但并没有局限于语言形式的分析,而是把视线从文本的互文性扩展到文化的互文性。因此,从互文性视角研究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不仅有助于我们透过文本表层挖掘其背后间接、隐晦的文化内涵,而且有助于译者在文本转换过程中准确、完整地再现源语的文化意向。

三、 互文性视阙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过程

从互文性视角研究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过程主要体现在译者对原文(译文的前文本)的理解、阐释和改写这三个环节上。作为原文读者和阐释者的译者,其任务是借助与源语有关的各种互文知识准确地理解和阐释原文,为译文的创作奠定基础;作为译文作者的译者,其任务是充分调动源语和译语文本之间以及更深层次的源语和译语文化之间的互文知识,通过对原文的改写将原语文化的内涵再现出来,实现文化意向的重构,使译语读者产生共鸣和相应的互文联想。下面以《围城》文化负载词的英译为例阐述翻译的三个环节。

原文:董斜川道:“好,好,虽然‘马前泼水’, 居然‘破镜重圆’,慎明兄将来的婚姻一定离合悲欢,大有可观。”[5]

读到 “马前泼水”,译者首先要调动大脑中所储存的互文知识,也就是从与原文相关的前文本中寻找互文知识来帮助理解这一典故的来历及其深刻的文化内涵。他会联想到汉武帝时期一个叫朱买臣的书生,家贫好学,但穷困潦倒,连最基本的温饱都不能解决,妻崔氏引以为羞,逼迫朱买臣写下休书。后来朱买臣因勤奋学习升为太守。在还乡的路上,一贫如洗的崔氏拦住马头磕头请罪,要求与他“破镜重圆”。于是,朱买臣让人端来一盆清水泼在马前,并告诉崔氏,若能将泼在地上的水收回盆中,就答应她的请求。崔氏羞愧难当, 自杀身亡。该典故暗含 “夫妻离异,无法挽回”或“事已至此,无法挽回”之意。可见,在对原文的理解和阐释过程中,译者只有具备了丰富的互文知识才能正确解读文化负载词的深刻内涵,这是译文创作的前提。译文的创作(即前文本的改写)体现的是一种直接的语言和文化的互文关系:一方面,译者要从语言功能等层面寻求生成文本(译文)和前文本(原文)的相关性;另一方面,他要使生成文本在译语环境易于接受,实现源语与译语文化的互文。译文的质量不仅与译者的互文知识密切相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仍以典故“马前泼水”为例:如果采用异化策略,直译成Water was poured before the horse,虽然英汉文本形成互文,但中英文化差异却会使英语读者因无法识别汉语文化意向而感到困惑不解;如果采用归化策略,意译成It’s difficult for a divorced couple to remarry,虽然能够使读者理解译文,但典故丰富的文化意向就会消失。为解决这一矛盾,译者采用了异化策略,通过直译加注释的方法,既保留了源语的文化意象,又避免了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理解上的困难。请看译文:

译文:Water was poured before the horse[6].

注释: From the story of Chu Mai—ch’en of the Han dynasty, whose wife left him because she could not stand his poverty. Later he rose to a high position through diligent study, and his wife, who was by then destitute, begged to rejoin him, but he replied, “If you can pick up spilt water, you may return.” She then went away and hanged herself [7].

四、互文性视阙下《围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文化负载词是概念意义和文化意义的复合体, 成功的翻译不仅体现了语言形式的转换,更体现了文化意向的传递。因此,采用的翻译策略应该使译文既能忠实地再现原文作者的思想和风格,保留原汁原味的源语文化特色,又符合译语语言习惯,消除译语读者的陌生感。归化和异化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立足于文化语境之下,因此,二者的有机结合能够使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在“接近读者和接近作者之间找一个‘融会点’”[8],达到既流畅易懂又有异国情调的境界。下面以《围城》文化负载词为例阐述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及一些具体翻译方法。

(一)异化策略(Foreignization)

异化策略是指在翻译中采取民族偏离主义的态度,接受源语文化的价值观,把读者带入源语文化语境[9],也就是在译文中保留源语的文化、语言、意识形态及政治制度等特点和形式,体现源语原汁原味的文化特色。异化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使用的原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内容。异化策略有利于保存源语的文化韵味,使译语读者了解异国文化。《围城》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大多采用异化策略,具体翻译方法通常有如下几种:

1.直译

所谓直译就是既保留原文内容,又保留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由于人类大脑具备相同的思维能力,使得不同民族对大自然的认识及对社会生活的思考有许多相通之处,因而不同的语言里自然也会存在一些文化意象相同的词汇,对这类词的翻译最好采用直译法。例如:

原文: “我们新吃过女人的亏,都是惊弓之鸟,看见女人影子就怕了。”[10]

译文:Having recently been jilted by women,we are like birds afraid of the bow;we’re frightened even by a woman’s shadow[11].

“惊弓之鸟” 生动形象的比喻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界及社会生活的普遍经验,由于两种文化意向相同,译者采用了直译法,既保留了汉语的形式和内容,又使汉语的文化意向在英语中得到重现,实现了语言和文化的最大互文,因此,直译是最为理想的翻译方法:

下一例的“真理”和“局部的真理”也同样采用了直译法:

原文: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裸的”。鲍小姐并未,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12]。

译文:Others called her “Truth”,since it is said that“the truth is naked” . But Miss Pao wasn’t exactly without a stitch on,so they revised her name to “Partial Truth”[13].

2.直译或音译加注释

由于中英文化的差异,一些文化负载词在两种文化中形成不完全互文,如果采用直译法,部分内容会使英语读者感到困惑;如果采用意译法,汉语中的部分文化意向就会丢失。在这种情况下最好采用直译加注释法:先将文化意向不完全互文的文化负载词全部直译成英语,再通过注释补全汉语中缺失的文化信息。这样既避免了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理解上的困难,又保留了汉语丰富的文化意象。例如:

原文:这不是吃菜,这像神农尝百草了。不太浪费么[14]?

译文:That’s not eating, that’s more like the Devine Farmer testing a hundred varieties of herbs.

Isn’t that a little extravagant[15]?

对于英语读者来说,典故中的testing a hundred varieties of herbs虽然不难理解,但Devine Farmer的文化内涵却使他们感到困惑。译者巧妙地加上了注释说明“神农”,使问题迎刃而解:

注释: A legendary emperor of China (2838—2698 B.C.) supposed to have introduced agricultural and herbal medicine to China[16].

此外,《围城》中有些文化负载词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词汇,翻译时不能直接从形式或语义入手,而应该采用音译法,并通过注释加以说明,将会得到与上例同样的效果。“坡”的翻译就是其中一例:

原文:“你!坡的妹妹,才女!”[17]

译文:“You! Su Tung—p’o’s little sister,the girl genius!”[18]

注释:Su Tung— p’o(1037—1101):a celebrated Chinese poet,essayist,painter,and calligrapher of the Sung dynasty. His sister,Su Hsiao— mei,probably a legendary figure,is reputed to have been equally talented[19].

3.直译加解释

中西文化传统的差异导致了人们对于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正因为如此,一些文化负载词虽然概念意义相同,但其联想意义却有很大差别,文化意向也就自然不同。如果只采用直译法,很可能会造成译文读者对汉语文化内涵的曲解,如果采用直译加解释,先直译文化负载词,再解释其中隐含的意义,译文就会变得简洁、明了,容易为译语读者所接受。例如:

原文:辛楣一肚皮的酒,几乎全成酸醋……[20]

译文:The wine in Hsin—mei’s stomach turned to sour vinegar in his jealousy[21].

“醋”和“vinegar”虽有相同的概念意义,但文化内涵和民族色彩却有很大差别:汉语的“醋”有“妒忌”之意,而英语的“vinegar”却表示“尖酸、刻薄”。如果把“醋酸”直译为“sour vinegar”,英语读者联想到的文化意向与汉语的文化内涵大相径庭。为解决这一难题,准确再现汉语文化意向,译者直译“酸醋”后立刻解释了醋的隐含意义 “in his jealousy”,由于填补了文化缺失,译文自然变得简明、易懂。

(二)归化策略(Domestication)

归化策略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它采取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将源语文化特色和物象在译语文化里用另一物象表现出来,使源语文本符合译语文本的文化价值观,也就是要求译者向译语读者靠拢,通过采取译语读者习惯的表达方式重构原文本的内容,按韦努蒂的说法,归化是“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22]。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在不同的语言形式中领略同一文化内涵,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

1.意译

汉英两种文化的差异使一些文化负载词在一种文化里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在另一种文化里却只有字面意义,没有联想意义,还有些虽然概念意思相同,但文化意向却有很大差异。处理这种词汇一般采用意译法,即舍去原语语言形式和文化意向,根据原文的隐含意义进行翻译的方法。请看下面例句中“偷人”和“乌龟”的处理:

原文:太太不忠贞,偷人,丈夫做了乌龟,买彩票准中头奖,赌钱准赢[23]。

译文:…if the wife is unfaithful and has an affair, the husband is sure to take first prize if he buys a lottery ticket[24].

读到“太太偷人”和“丈夫做了乌龟”,中国读者很容易联想到:太太与其他男人私通使丈夫蒙受耻辱。但如果直译成…if the wife steals a man and turns her husband into a tortoise… 英语读者就会感到莫名其妙,因为“偷人”在英语里没有联想意义;“乌龟”会使英语读者联想到“行动缓慢或反应迟钝的人”,但与汉语的文化意向有很大差异,直译将无法传递汉语的文化内涵。为保持原作思想内容的完整性,译者只好舍弃了原文的语言形式和文化意向,采用意译法只译出“太太偷人,丈夫做了乌龟”的隐含意思:The wife has an affair,扫除了英语读者理解上的障碍,使译文变得一目了然。请看下例“饭碗”的译法:

原文:自己的饭碗也砸了,等会就得卷铺盖下船[25]。

译文:He had lost his job and in a little while would have to pack his bedding and get off the boat [26].

在中英文化里,“饭碗”虽然都表示“盛食物的器皿”,但使人联想到的文化意向却有很大差别:汉语读者会联想到“工作,职位”,而英语读者则会联想到“烈酒;欢宴,狂饮”。译者采用了意译法把“饭碗也砸破了”译成“lost his job”,虽然牺牲了原语的语言形式和文化意向,但却避免了因文化冲突而造成的误解。

2.套译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源语的形象有时不符合译入语的习俗,如果直译出来就会颇为费解,或造成读者对原文形象的错误联想,进而影响准确传达原文意思,这时最好采用套译法:用译入语的表达习惯传递源语信息,使译入语读者易于接受。它既能传神地表达原意,保留原作风格,又能使译文更具有民族特点。例如:

原文:不过我是“饭桶”,你知道的,照顾不了你[27]。

译文:But I’m “a good— for— nothing”,you know. I can’t look after you[28].

“饭桶”和“a good—for—nothing”虽然在语言层面没有形成互文,但概念意义相同,文化内涵相近,都指没有本事的人。所以“a good—for—nothing”使汉语“饭桶”的文化意向在英语中极其形象地再现出来。

五、结论

互文性理论打破了文本自身的局限性,以文本的语言形式分析为切入点,从文本的语言层面逐渐深入到间接、隐晦的文化层面,因此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根据这一理论,译文的质量不仅取决于文本之间的互文,更取决于与之相关的种种文化的互文。高质量的译文既离不开译者丰富的互文知识,也离不开恰当的翻译策略。而归化和异化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立足于文化语境之下,因此对于文化负载词来说是较为理想的翻译策略。二者的有机结合既能使译文符合译入语习惯,为译入语读者所接受,又能把源语的文化内涵成功地传递给译入语读者。

[参考文献]

[1]谭载喜.文化对比与翻译[J].中国翻译,1988(6): p16~23.

[2]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p232.

[3] Cristiva, Julia. Desire in Language: Semiotic Approach to Litrature and Art[M]. Oxford: Blachwell, 1969.

[4] Culler, Jonathan. The pursuit of Signs[M].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1.p103~104.

[5][10][12][14][17][20][23][25][27]钱钟书.围城[M].北京:三联书店, 2007.p5~288.

[6][7][11][13][15][16][18][19][21][24][26][28] Ch’ien Chung—shu. Fortress Beseiged[M]. Translated by Jeanne Kelly and Nathan Kmao.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4.p6~363.

[8]孙致礼.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探索[C].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

[9][22]Venuti. Lawrence.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M].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1995.

上一篇:语篇转喻的概念功能探微 下一篇:论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经营者概念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