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视角下教师的专业成长

时间:2022-07-04 10:33:29

信息技术视角下教师的专业成长

站在“让全体学生快乐成长”的儿童立场,北京一师附小始终行走在教育改革的路上。学校在“十五”期间就提出并实践“集自主、合作、探究于一体”的快乐课堂:即“兴趣盎然的课堂,智慧共生的课堂,快乐体验的课堂,具有生命力的课堂”。在大数据时代的智能空间,如何利用技术增强教学的力量,通过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认为关键在教师。在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中,必须要增加技术的视角。

教师是教育改革最重要的力量,教师的专业发展程度直接影响着教育改革的成效,面临信息时代现代化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教师专业成长必须要注入“互联时代”的基因。

首先,要提升教师现代化的教育观念。教育教学现代化依赖于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只有拥有现代化教育观念的教师,才能在教育教学中自觉地使用现代化教育教学的设备和手段,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实施有效教学。

其次,要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操作和使用水平。有了现代化的教育观念,还要付诸实践。现实中,教师们对于常用教学软件的使用、开发以及站在整合的视角,自觉应用信息技术改进教育教学的水平和能力还需要不断提高,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支持有效学习。

在信息技术的视角下,学校采取了多种策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1.多种培训方式相结合,从认识上提升教师现代化教育观念

在多年的教育改革实践中,我们深刻理解了“认识决定高度”,思想到位,行动才能跟进。教师们对于现代化教育的认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必要性、世界各国的研究现状等是在各种“走出去”“请进来”的专家培训、与名师对话活动中不断提升的。

2016年7月以来,教师们陆续参加了第七届全球华人探究学习创新应用大会、第七届全国基于网络实践社区COP学术交流观摩活动、苹果课堂应用教师夏令营、3D建模软件Solid Edge学习与培训等学习培训活动。通过活动,教师们深刻认识到,基于“互联网+”时代的教与学就是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新理念、新方法、新模式的探索与研究。大数据下教与学的研究,可以有效改善教与学的现状,促进教师专业品质的提升,促进教育改革与创新。不久前,原北京开放大学副校长张铁道博士与教师们的互动式专题研讨活动,更是让我们了解到全球在“K-12”领域教育技术的六大重要进展以及未来2-3年内教育在技术方面要应对的挑战,了解了其他国家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开展多学科整合教学的现状……这无疑增加了我们的紧迫感与责任感,面对全球教育关注的焦点,我们必须思考:面对新技术的挑战,如何利用技术增强教学的力量。

2.搭建研究实践平台,从技术上促进教师操作技能的提高

随着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各种先进的设备都有哪些功能?怎样使用这些设备才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从而实现深度学习?这是摆在教师们面前紧迫而又现实的问题。设备的作用是为了解决教学问题,必须要在教学中应用,并不断反思和改进,才能够将这些先进的设备用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和价值,要通过研究提升能力。

五年前,班班配备了电子白板,人人参与的“电子白板进课堂”活动开始展开。一学期下来,教师熟练掌握了白板的数学工具、书写、幕布、录屏、聚光灯等功能,课堂上应用自如。由于其互动性强,不但深受学生喜欢,更是成为部分教师上课不可或缺的工具。

2014年,为方便教学研究,学校给教师们配备了iPad。如何发挥其移动存储、音视频录制、网络传输等功能,利用移动终端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究与个性化学习?教师们又开展了以学科为单位的深度研究,科学、数学等学科不断推出最新的研究课例。

2015年,学校的“云平台”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每个班级都成为一个移动的智慧教室,任何一种移动终端在学校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进行教学,这为教师们进行移动终端教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与保障。由于雾霾严重,北京市各中小学停课,如何做到停课不停学?能不能利用微课和学习单尝试“翻转课堂”,实现“先学后教”?借助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办的立项课题,教师们又开始研究微课的设计、制作与使用。

2016年11月,学校即将召开“一师附小首届信息技术助力快乐课堂主题教学节”,期间,数字DST故事、微课展评、课堂教学等系列研讨活动,将呈现教师们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中的思考和实践。

新设备不断引进,新技术不断挑战,新平台不断搭建,在持续的研究、实践和反思中,教师们操作、使用信息设备的能力得到提高,用技术改进教学的现代化教育观念也在慢慢增强。

3.借助各种课题研究,从实践上提高教师改进教学的能力

一直以来,一师附小关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曾经参与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借助移动终端促进学习方式改变”等多个课题研究,一大批教师随着课题的研究逐渐成长起来,实现“技术改变课堂”。

2012年,学校本着“借助线上线下多种培训,促进青年教师成长”的研修理念,参与了首师大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王陆教授领衔的“基于网络的教师实践社区(简称COP)”项目。研究小组以案例研究为载体,收集课堂上师生对话和教师教学行为的表现,录入信息处理系统,计算机会自动生成对课堂的客观评价和直观图像,并与常模数据进行对比。根据评价内容中“四何问题”“推理问题”“创造性问题”“批判性问题”等数据统计,教师们反思如何设计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设计怎样的教学活动能够更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等,并通过提问和教学活动的调整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和学习。

这样的课堂观察分析活动每个月一次,通过课堂大数据引领教师教学行为和教育观念的改变。三年来,一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从客观的数据记录可以看到教师们的成长与课堂的变化。在深刻的专业体验中,教师们的教育理念、实践策略、改进教学等专业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面临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信息技术为教师专业成长、课堂教学改革、学校可持续发展助力,这是毋庸置疑的。同时,我们也深刻认识到,在互联网时代,我们既要关注教育的工具性追求,更要注重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关注精神、信仰、理想、信念,培养学生慈爱悲悯的人文情怀,使学生拥有善良的心灵,并掌握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科学知识。

教育最终是以心养心的过程,是生命对生命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通过人机互动、信息传递,通过互联网来达成,但绝不能忽略人人互动,不能忽略生命与生命的交流、心灵与心灵的交融。技术只是手段,教育最终的目的还是促进“每一个学生快乐成长”。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正如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教育是一颗灵魂唤醒另一颗灵魂。”

上一篇:翻转课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下一篇:八年级语文多元化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