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词、句含意

时间:2022-07-04 09:40:50

【考点阐释】

“理解词句含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二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高考中对这两个考点考查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①某个词语的含义是什么?②某语句的含意是什么?③某个词语为何不能用另外一个词语替换?④相同的词语在不同位置的意思有何异同?⑤根据词语的特定含义说说文章为什么要如此说?⑥从词义和表达情感的角度分析句子有何特征?

一般的,解答“理解词、句含意”题的思考角度是:

1.理解词语或语句中关键词语的意思(包括词语的本义以及在具体语境的意思)。

2.词语、句子使用的手法(包括修辞手法、写作手法、表达方式等)。

3.词语、句子叙述的事实、描写的景色、体现的观点或营造的氛围。

4.词语、句子表达出的作者的情感或文章的主题。

【答题范式】

(1)词语的含义:词语的本义+具体的语境义+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情感。

即:词语的意思是( ),在文中的意思是( ),表达了( )情感。

(2)句子的含意:关键词语的语境义+使用的手法+叙述的事实、描写的景色、表达的观点或营造的氛围+表达的情感或文章的主题。

即:语句中某些关键词语的意思( ),描绘的( )画面或表达的( )观点或营造的( )氛围,表达的( )情感。

【教材链接】

陆蠡的散文《囚绿记》是人教版新课标必修二的一篇课文。

文章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围绕着恋绿囚绿释绿思绿等内容,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描摹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表现了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文章语言通俗朴实。如对绿枝的观察“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伸开”“攀住”“舒开”拟人手法的运用,赋予常春藤人的动作和性格特征,凸显了生命的力度和张力,描绘出常春藤叶子由卷须到逐渐打开自由舒缓的伸展过程,体现了常春藤自然生长之美,蕴含着作者欣喜愉悦之情。两个“渐渐”连用既描写出卷须颜色的变化,也反映出“我”观察时间之长,观察之细。“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浆液”十分形象传神地描摹出常春藤枝条之鲜嫩、滋润、丰满,生命力之旺盛。

文章语言含蓄优美。如文章在平淡地叙写琐事中,把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被迫离开故都的无奈尽含其中。“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由“绿色”到“绿友”到“囚人”,称呼的变化含蓄地体现了作者感情的变化。“珍重”一词,更是隐含了对顽强抗争精神的敬重和对光明与自由的珍惜与向往。

学习本文的一个重点就是理解文章中一些重点词语、句子的含意。

【问题探究】

1.“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一句中“焦”的含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①“焦”,焦急的意思;②心理描写;③表现出作者在北平境遇的不佳,焦急的等待用绿色来愉悦自己的眼睛、安慰自己的心灵;④表现出作者观绿、亲绿的强烈愿望。

2.“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的含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 ①作者把“绿色”比、幸福以及美好的年华;②表现作者对绿色的挚爱;③表现了作者对绿色的赞美、歌颂之情。

3.“临行前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句的含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 ①表现了绿枝条的坚强不屈;②表现了作者对绿枝条的赞美、歌颂;③体现了作者对一种坚强高尚的精神品格的认定和追求。

【典型例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有瓦的日子

张 洪

大哥从台湾来,回老家省亲,为他拍照,人模糊,后面有瓦的屋顶却清晰无比,这完全是一个偶然,却被他看出我对瓦的感情超过了对他。总觉得房上一定要有瓦,无瓦的楼房构成了大部分北京,从无瓦的巴黎回来,觉得人情依旧,视线却有伤。巴黎无瓦,靠雕花阳台点睛,北京的阳台没有雕花,屋顶再无瓦,看起来像刚刚打出的草图,显得单薄。

那日去中央民族大学,穿校园而过,发现那里的老房子都元气十足地盖着瓦,被蓝天映衬得周正端庄,后来才知那是梁思成的大作。梁的梦想之一就是用带瓦的老房子留下老北京,可这个梦却与现实较劲。老房子勉强留下些许,像新北京的下脚料,不再一气呵成,如章似句。

当年,梁思成和林徽因住过的四合院盖满了瓦,那瓦好像一直通向滕王阁,连房屋间的走廊都瓦片连绵,烟波浩淼。门窗镶着糊了漂白稻草纸的木格,这样的瓦房真是奢侈,视线等同于浸在明清山水中。夕阳爬上瓦顶的时刻,白居易哪会去感慨“独坐黄昏谁是伴”?院子因了瓦而有了倚天的凭藉,瓦触到的天空幽深而高远。北总布胡同3号,一个可以望天的地方,小小的院落,却有着太和殿的质地。

爱瓦人中还有余光中,他称自己是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厦门,住厦门街,算是嘲弄,也算是安慰。厦门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一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几十年,冷雨中寻望大陆的瓦顶,渐次被钢筋水泥铝合金逼退,如脱发般日渐稀疏。住在无瓦的房子里,抬头看天只为预报天气,而瓦顶盛时的骨劲,衰时的杂草都不再与家的兴衰有关。

迦陵师有句云“一雨常飘瓦”,如今,钢筋水泥坚壁清野,滴水的屋檐不再,老天也换了背景,常常“一春无雨”。有檐的瓦顶当配青石板,水方能滴出声响和形状,而无瓦的楼房只合用水泥地,连砖都嫌奢侈。时间文火烹出的瓦因易碎而高贵,不似塑料有着不顾廉耻的坚固。

从王国维书房到东坡老家,从清照故居到阅微草堂,瓦成了一个民族的标记,中国人绵绵千年在瓦下度日,任何乡愁都欠说辞。如今,住无瓦楼房,进出同样的格子间,因为低矮,瓦埋进恣意繁殖的楼群,偶或瞥见,竟会因近“瓦”情怯而迟疑不前。

城墙拆了,牌楼拆了,梁思成的瓦房藏在校园里躲过交通大军,而四合院里的老北京却抗不过钢筋水泥的围剿。所幸,故宫的琉璃瓦和秦淮河边的灰瓦还在,那是中国建筑的“收官”之作,七律般工整,锁定岁月,锁定元气。

1.“这样的瓦房真是奢侈”“连砖都嫌奢侈”两句中的“奢侈”表达的意义是否一样?为什么?

2.解释下列语句的含意。

(1)时间文火烹出的瓦因易碎而高贵,不似塑料有着不顾廉耻的坚固。

(2)中国人绵绵千年在瓦下度日,任何乡愁都欠说辞。

【答题思路】

第一题:本题是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变形题目,题目要求通过理解相同的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含义考查这个考点。

作者使用第一个“奢侈”是在列举了梁思成和林徽因住的有瓦的四合院后说的一句话,作者用奢侈一词的原因在于这种四合院现在已经很少了;第二个“奢侈”是在说城市的建筑都是钢筋水泥的,到处都是用水泥修建的无瓦的楼房,所以就很难见到砖这种传统的建筑物品。从这些分析可以看出,作者使用词语“奢侈”表达的思想情感是不相同的。

第二题:考查了“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第一句,文章的第五段写了没有瓦的时代也没有了盎然的诗意,没有春雨飘落瓦上的美丽,有的只是“一春无雨”,接着作者继续用对比的手法写有瓦、无瓦的具体情况,如果再联系后文可以看出这里的有瓦、无瓦其实是在探讨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由此可以理解出语句的含意。

第二句,文章的第六段,写“瓦”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标志,只要有瓦,就可以看作是自己的家乡,所以,古人在瓦下的生活,到处都可以看作自己的家乡,如果非要说自己有乡愁,是没有任何根据的。

上一篇:把自己逼上绝路 下一篇:春蚕奶奶:无私奉献,开明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