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提升就业竞争力?

时间:2022-07-04 08:55:33

考研,提升就业竞争力?

今年,魏明(化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毕业。可当他走进人才市场的时候却发现,很多时候他是在和许多本科生竞争一个程序员的职位。两年前,为了躲过由于扩招所带来的就业高峰,他选择了考研;两年后,他发现非但没有避开就业压力,自己反而变得更加迷茫。考研,能否提升就业竞争力?

读研,收益高达150万

刘梅英(北京)/文

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本科生的就业难问题越来越严重。然而在IT通讯业,高专业技能和高创新性的人才普遍短缺。根据2004年第四季度在北京九所高校的调研,IT通讯类专业的研究生就业形势最为乐观,预期起薪比研究生平均水平高出约三十个百分点。据专家估计,在未来的十至二十年,IT通讯业仍将保持快速发展。那么IT通讯类企业所需专业的学生读研收益到底有多大呢?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不仅仅是耐用的消费品,更是人力资本投资最重要的方式。读研者最看重的收益是直接收益,即研究生毕业后将得到较高的薪酬收入。计算收益率时使用的收入数据是因教育增加带来的终生收入总额,它是一个边际概念,即研究生毕业后与本科毕业参加工作的终生收入差距。读研的收益还包括间接收益,比如研究生毕业后更容易找到理想的工作;在经济低迷、面临被解雇的威胁时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研究生毕业后可以获得进一步深造的机会;提高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和减少因技术变迁带来的职业风险等。另一方面,接受研究生教育所带来的思维方式的改变,不仅对本人的工作具有促进作用,而且对于个人生活的各方面也会带来积极影响。

本文计算时使用的成本数据,来源于2004年第四季度中国人民大学自费读研成本与收益课题组在北京市九所高校进行的一个关于读研成本的问卷调查;收益部分的计算引用了中华英才网的薪资调查报告中的数据;根据2004年下半年的薪酬调查结果,估计研究生毕业和本科生毕业的终生收入流,取其差值,作为个人读研的收益。计算公式采用的是加里・贝克尔的内部收益率公式,即:

(注:C表示接受完研究生教育所花费的直接成本;K表示受过本科教育的劳动者因接受研究生教育而放弃的可能的劳动收入;Xj表示受过本科教育的劳动者在第j年的劳动收入;Yj表示受过研究生教育的劳动者在第j年的劳动收入;n表示受过研究生教育后可以用于工作赚取劳动收入的年数;r表示接受研究生教育所带来的教育投资的内部收益率。)

假设IT通讯类研究生的教育年限均为三年,本科及研究生毕业后,都能在本专业领域内就业。通过调查得到读研三年的直接成本为101831.3元,将调查数据折现,再加上间接成本,即放弃的三年本科毕业后的收入,研究生三年学习的总成本为154480.6元。

以中华英才网的薪酬调查数据为基础,通过系数法计算,可以发现,IT通讯类相关行业研究生比本科生的平均起薪高出约2500元,是几种行业中差别最大的。从两种学历的毕业生终生收入流来看,研究生毕业后的总净收益达1521306.4元,收益率为21.3%,比总平均水平高了近七个百分点。

从计算结果来看,研究生刚毕业第一年时年薪要比已经有三年工作经验的本科毕业生略低,但是从研究生毕业后的第二年起,研究生的年薪开始超过本科毕业生。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收入差距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呈逐渐扩大的趋势,在40岁左右时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收入差距最大,此后两者的收入差距又逐渐缩小,但是这种缩小的幅度不太明显。这种情况的出现是由于不同学历的毕业生,在就业后,由于接受教育的不同,其思维方式对其工作产生了显著影响。从这一计算结果来看,读研是一项值得的投资。

除了较高的直接收益外,IT通讯类专业的学生读研的间接收益也是比较高的。与本科生相比,更广的知识面,更深程度的对于本专业的理解,站在哲学的高度上,对于问题的观察会有一个更长远的见解。这些间接收益是无法用薪酬收入来衡量的,它不仅对一个人的工作产生影响,更会对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影响。目前IT通讯业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借助这个飞速发展的平台,这些专业的学生读研后,会有一个更广阔的事业发展空间。在读研期间,经过思维方式的训练,对于事物发展的宏观把握得到加强,这些收获,会使人受益一生。

考研,与竞争力无关!

足迹(大连)/文

网络和手机短信上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说“学士上面是硕士,硕士上面是博士,博士上面是博士后,那博士后上面呢?如果你够勇敢再读2年是勇士,再读5年是壮士,再读7年是烈士。”当然这一方面形容了就业难问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们对于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的调侃。考研是这个过程中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事实上多数人考研,与竞争力无关,读研究生也没有提升个人竞争力。

首先何谓竞争力?在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竞争日趋激烈,大到国家,小到城市都在寻求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当然个人也不例外。个人所谓的竞争力是指一种某个人所具有的,而其他人不可复制模仿、不可替代的力量,这种力量的核心是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体,而知识是能力和素质的基础,能力和素质是知识的升华。对于IT行业人才来说,核心竞争力不仅表现在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经验的积累程度,更表现在对不断变动的环境和处于更新状态中的技术知识的快速适应和学习的能力。个人想要富集知识,可以有多种途径,在学校读书只是其中的一条。另外,在学校读书不一定能获得知识,关键在于个人获取知识的主观意愿。

从当前高校的教育现状来看,考研只是为了获得一纸文凭的大有人在,文凭、学历和知识不存在内在的一致性。虽说文凭、学历是获得知识的信号,但是用人单位更看重员工能给他们创造的价值。随着研究生的扩招,高校的师生比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学生多、指导老师少,一个老师带一二十个学生是正常现象,有些学生一年也就见导师一两次。许多历经千辛万苦考进来的学生,在现实面前迷失了自我,沉迷于游戏和网络不能自拔。如果没有一定的自我管理和学习能力,短短两三年研究生生活,将收获无几。

考研只是获得竞争力的一条途径,其他途径也可以获得竞争力,而且攻读研究生不一定能够获得竞争力。既然考研与竞争力无关,为什么每年还有如此浩浩荡荡的考研大军?这一方面是市场非正常竞争的结果,另一方面是考生及其家长认识上存在误区。

就业难是高校和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难道我们国家的人才真的到了供大于求的阶段吗?其实远没有,只是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市场的供给结构出现了错位。例如,用人单位想招一名只要中专或者大专学历就足够胜任的文员,但是市场上有大量的本科生,工资水平又不太高,用人单位没有理由不用本科生。依此类推,研究生也存在相似的境况。目前,我国人才市场上需要大量的熟练技工和高级技工,而缺少市场供给。这种情况产生了两个方面的后果,一是用人单位的高消费,本科生能做的工作让研究生去做,这不仅是人才资源的浪费也是教育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造成了高学历更具有竞争力的假象,让考生和家长在决策上存在误区。

大多数人本科毕业之后,都要面临工作的压力,由于就业大环境的影响,一部分人为了逃避现实的竞争,或者不想急于进入社会而选择考研;有些家长不了解形势,认为学历越高越好,孩子考上研究生就能飞黄腾达,给学生施加考研压力;当然我们也不排除一部分人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或者想从事科学研究工作,选择进一步深造。但是前两种情况是绝大多数。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考研和竞争力之间不存在某种必然的联系,考研大军如此浩浩荡荡也不是因为竞争力的缘故。在进行考研决策的时候,应该仔细思考考研的目的是什么,研究生是否可以让你达到目的,而不是为了逃避或者随大流去挤独木桥。

痛心的学历

吴耀琪(成都)/文

关于学历,有两件事记忆犹新。在做部门经理的时候,曾带过六个某名牌大学的毕业实业生。开始时,对他们的期望很高,但结果却很让人失望。据带队的指导老师讲,本科毕业生也就能完成设计界面类的任务,只有硕士生,博士生才能完成有点份量的活。这件事让我产生学历高的人才能完成关键任务的想法。这样,在作为总经理领导完成一项事关公司生存的开发任务时,认定要找高学历的人。

我找到了一所著名大学实力最强的学院中最牛的博导兼院长,确定了两个顶尖的博士毕业生带领四个硕士生组成据说是该院最强大的队伍来与我们合作。我们要研发的软件是建立在短信平台上的管理软件;这个学院的强项就是计算机与通信技术。在我的主张下,公司股东通过增资提供了学院所要求的高昂开发费,学院保证三个月就可看到软件原型。三个月后,两个博士给我们展示研发成果:短信发送极不稳定,单条短信内容比运营商允许的70字节少,最多只能有50字节。要解决这些问题,还要让我们增加初期投入二倍的研发费。由于我以为他们学历高,理所当然素质与能力都高,能够百分百完成研发任务,所以在与他们签署的研发协议中就没有详细制订约束条款,使公司处于很被动的处境。

幸亏天无绝人之路,在一位老专家的推荐下,我们找到了一个自学成才的技术人员,答应先给我们作演示软件,一周就拿了出来,我们感觉比那两个博士做的强多了,就把研发任务交由他组织。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我们得到了所需的软件,费用仅为那所学院要求的六分之一。最终我们靠运气完成了软件研发任务,与学院博士失败的合作也一直是我职业生涯中最心痛的事。

痛定思痛,是不是我所遇到是个别案例,只是运气不好?后来我专门注意了解类似的情况,发现只注重学历或对方的头衔、名气等而使事情失败的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作为企业来说,非常希望用最简单的方法就能够识别员工或者合作方的能力,以学历为标识似乎能够满足要求。但实际情况是,我们想象或希望的学历与社会上的真实学历有很大差别。姑且不谈让企业受骗上当的假冒学历,就是对拥有真实学历的人也难以说明其具有企业所需的真才实学。

有的企业迷信学历,大凡有两种主要原因:一是新办企业经验不足,二是人力资源部门以部门利益最大化,用最简单的方法完成选择和招聘人的差事。我自省当初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原因,首先是懒惰,以学历判断能力最省事,没有认真了解对方的能力;其次是迷信,盲目地认为名牌大学中的高学历人员就一定具有高水平的研发能力;最后是想找借口,在不成功的时候给自己台阶下:我已经找了学历最高的人,他们都不能胜任,就没有人能胜任。

无意用个人经历全盘否定学历教育,更不是说企业用人可以不要求学历。笔者在企业中遇到的问题,说明单凭学历用人存在弊端。那么,企业如何选择自己所需的人才呢?有个企业的经验值得考虑,他们面向企业的实际需要选人,选人时,以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为考题。在企业中根据完成任务的价值确定收入,中专生可以比博士生的收入高。

对于想通过考研取得文凭,发挥更大作用的人来说,积极上进的精神值得提倡。但一定要明确自己的目的,如果为了追求学术,取得一定的学历是必要的;如果是为了成就一番事业,学历仅仅是一种标识,能力是核心。提高能力的途径不仅仅只有考研一条路。即使你认定了考研的道路,也应对这条道路有清醒的认识。当前社会正经历以实用主义为主导的过程,这是经济发展的一个环节,需要具有批判的思维,才能使我们免受盲从之苦。

爱因斯坦在写给母校百年庆典的信中,强调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有思想的自由和培养适合于自己的兴趣。这样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才,教育应该给人留下美好和激动人心的回忆。提高自身能力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考研,创业,考证,培训,出国等等提高能力的方式进入了我们的视野。选择什么?不在于时髦,而在于要经过思考去发现适合于自己的道路。

第三路线――做研修生

王甲佳(温州)/文

继续深造还是快速实践?按照一般的逻辑,在IT领域,念三年的研究生和做三年的工作相比,一般是选择工作比较合算。工作用心的话,也会形成一个不错的起点,但是这样的原始积累是要付出蛮高的成本的,除了一般的机缘之外,必须从基层做起,用耐心来逐步提升自己,许多人缺乏耐心,通过频繁跳槽来积累,结果往往是以简单再生产的积累模式为主。同时我们也看到,考上研究生了,按部就班地继续念书,有了一个文凭,出来的还是一个秀才,也很难有良好的竞争力。从实践来看,确实存在着一个中间路线,就是利用三年的研究生学习时间,既完成了专业方向的理论修行,也能从容地完成基本技能的原始积累。研究生还没有毕业,就成为人才市场的香饽饽,猎头公司的摇钱树。

我们可以参看一下日本和欧美的研修生制度和访问学者制度。研修生的早期出现应该是日本为了缓解本国的劳动力紧张状况,同时帮助发展中国家培养技术人才而产生的一个劳务输入制度。日、韩的许多企业有研修生制度,欧美的企业则有访问学者的做法,都是立足于如何根据企业的需要最大限度、最低成本地利用社会的体力和智力资源(一般以智力资源为主)的重要策略。

研修生制度一般由一名导师(教练、师傅)带数名学员,就专项技能进行辅导和操作演练,周期是半年到一年,甚至更长时间。企业提供一定的生活条件,学员劳动也获得相应的报酬,但是不享受职工的福利待遇。研修生一般没有工作经验或者专项工作经验不足。

对于研修生来说,研修的目的是成系列地增强自己的技能,为今后的职业生涯提供重要基础,这个方式区别于一般的学校进修,所以叫研修。对于企业来说,可以获得较低成本的劳动力,也有利于在成本较低的情况下,甄别和留用合适人才,比一般途径的招聘要简单得多,可靠得多。在一些知识型企业,这样的机制还有利于扩大人脉。目前,研修生制度和访问学者制度在华东的许多企业里面已经开始深入实践,总体的感觉也类似于博士后流动工作站,不过不那么正式。

这些信息表明,现代企业发展节奏加快,已经不可能依靠单一专门的培训体制储备人才和提升员工工作水平,必须用更灵活、更经济的方法来实现人力资源部署方面的意图。这些对我们提高就业竞争力有什么启发呢?

先研究生,后研修生。大学毕业念研究生,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建设工作,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工作指导理论体系,这是单一依靠工作积累无法得到的。研修的最大特点是在单位担任实际的工作职务,不是一般的打工、社会实践,也不是做导师的“生意帮手”。这对于现在的教育制度是一个很大挑战,更多地需要我们学生自己来突破,一切都是为了未来的职业需要!

目前比较合适的研修方式有两种,一是项目研修,二是工作研修。比如你的研究方向是管理软件开发与实施,就可以寻找合适的载体,如软件公司、用户企业,直接进入这些项目承担一定的角色和任务;比如你的研究方向是机电一体化,就可以直接担任某企业或者研究机构的具体职务。这些对接看上去有一些困难,其实不是很难,只是需要确立这样的“长期”关系需要做一些努力。许多研究生班的产学研活动做得很好,和社会有非常丰富的联系,因为研究生在学习期间的工作心态比较好,比较从容,在薪资方面也没有过高的要求。把短期实习演化为一个连续的两三年工作是完全有可能的,难点在于导师如何设计课程,将学习、工作、体验、研究进行深度融合,还没有成熟的模式可以全程借鉴。

当然对于社会和个人的选择,不是只有一条路可走,如果考研并不适合你,参加工作了依然要做“反向的研究生”,不是简单地找个地方去充电,而是有个两三年的规划,完成个人特质的知识体系与技能体系建设工作。

25岁之前,不管你读不读研究生,都要为自己的一辈子打好文武双全的事业基础。

下期话题:

创业,能否成为职业发展新起点?

据央视《时空调查》统计数据,近八成大学生想自己创业。当年,比尔・盖茨从哈佛大学中途退学转而创办微软公司的传奇,激发了很多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热情。最近几年,自主创业在我国的大学毕业生中也在不断升温。但是,他们同时面临着缺乏启动资金、缺少专业经验、缺少人脉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困扰。创业,能否成为他们职业发展的新起点呢?欢迎来稿讨论:

上一篇:数字时代的“留声机” 下一篇:域名投资,请跟着法律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