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名投资,请跟着法律走

时间:2022-06-06 09:58:18

域名投资,请跟着法律走

米农”大军的兴起

盘点2005年的网络大事,不难发现国内“米农”大军的兴起。“米农”并不是通常所说的“种玉米的农民”,当然也与超级女生无关,而是从事域名投资并以此获利的人的趣称。在网络上,“玉米”是“域名”的谐音,投资“玉米”的人被称为“米农”也就顺理成章了。

低成本投入与高额回报是众多“米农”竞相追捧域名投资的主要原因。一个域名一年投资少则几十元,多不过数百元,不用说运气好的时候回报几万、十几万元,哪怕就是回报几千元,其收益率也是相当可观的。

高投资收益率使得“米农”群体在2005年迅速膨胀,据业内人士估算,目前国内的“米农”大军接近十万人,而随着CN域名价格不断下调,“米农”将有增无减。由于域名的虚拟性,一个职业“米农”手中经常会拥有多个域名,希望“这山不红那山红”,最终取得收益。为了得到更多的获利机会,“米农”们不断地用各种方法寻找注册含金量更高的域名,也正因为如此,其中涉及的各种法律问题也日渐为人瞩目:

相信不少人还对一案记忆犹新,Google为了夺回域名,曾于2003年向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提出争议请求,但投诉被驳回。传言称此域名卖了上百万美元,域名投资因此也被炒到白热化的程度;

2005年11月11日奥运吉祥物“五福娃”揭晓当晚,“五福娃.cn”和“五福娃.com”等相关域名就已经被抢注,随后部分域名在淘宝、易趣等网上高价热卖;

“米农”王占峰,2005年12月21日看到希捷宣布收购迈拓(Maxtor)的新闻,抢注了域名“”,涉嫌恶意侵犯希捷(Seagate)商标,被告上了美国仲裁协会(NAF),要求他归还该域名;

2006年3月,随着两会的召开以及我国“十一五”规划的制定,“两会”和“十一五”也被狂热的“米农”抢先注册域名。

在以上域名抢注事件中,“五福娃”以及“十一五”“两会”等域名现已被有关机关收回。对这些域名投资的失败,显示出“米农”对一些关于域名注册的基本法律规范不甚了解,对于私人可注册域名的范围很模糊,对于能否注册及获得回报有点“撞大运”的味道,这种做法很不理智,也是投资行为中的大忌。“米农”投资,有必要从法律的角度多分析。

米农”的法律风向标

我国现行的关于域名注册领域的相关规范措施主要有《中国互联网络域名管理办法》(2004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域名注册实施细则》(2004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域名争议解决办法》(2006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域名争议解决办法程序规则》(2006年)。

按照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域名注册管理规定,除主要针对涉及公众权益,如政府机构和地域词汇,以及带有gov的域名不允许自由注册之外,根据互联网本身的特点,其它域名遵循“先申请先注册”的原则。由此可见“米农”大力炒作的“五福娃”和“十一五”“两会”等域名相继被收回在法律上也是必然的――因为这些都涉及了公众权益。所以,“米农”在注册域名时,首先要考虑自己拟注册的域名是否符合法律规定,以免注册后又被合法收回,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

此外,还要区分抢先注册与恶意抢注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抢先注册是遵循域名注册领域最基本的“先申请先注册”原则,域名由先注册者所有和使用,是一个与时间相关的概念。例如,北京日化二厂和南京熊猫电子两家企业,当初都有注册“.cn”这个域名的想法,但是南京熊猫电子没有北京日化二厂动作快,后者抢先以其熊猫洗衣粉注册并使用了“.cn”域名。后来南京熊猫电子提起域名争议请求,但北京日化二厂并不存在“恶意”倾向,因此南京熊猫电子恐怕很难夺回这个响亮的域名了。恶意抢注则是指域名的注册者注册某些域名是为了误导消费者、抢注他人的商标、阻碍他人的正常使用、诽谤他人等“恶意”目的,是一个与目的的善恶有关的概念,与时间无关。

为了遏制域名恶意抢注行为,在我国可通过两个渠道进行解决。一是司法途径,即俗称的“打官司”。此方式虽然耗时长、程序烦琐,但具有权威性、终局性等优点;二是由专门争议解决机构解决。由当事人选择一个双方均认可的争议解决机构来进行仲裁,该种方式虽然程序相对简单、耗时短,但是却存在着非终局性的缺陷,也就说,如果其中争议的一方对仲裁裁决不服,仍然可以去法院“打官司”,来决定争议域名的最终归属。

对于私人域名投资者来说,只要遵循“先申请先注册”的原则,在允许私人注册的范围内,不抱有不正当目的的情况下,域名持有人的权益是可以得到法律保护的。

米农”的福音

2006年3月17日《中国互联网络域名信息中心域名争议解决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开始施行。

《办法》首次限定了域名争议受理的时效。《办法》第2条规定“所争议域名注册期限满两年的,域名争议解决机构不予受理”。该规定主要目的在于保护域名注册人权利的稳定性。 这就给了抢先注册者法律上的支持――只要符合上述条件,争议对方就无权对所争议域名提起仲裁请求,即便提起了,争议解决机构也不予受理。如果争议对方仍不甘心而诉诸法院,鉴于已经过了两年的诉讼时效,法院也只能驳回其诉讼请求。

《办法》对“恶意”注册的概念有了新的解释。根据《办法》第9条规定:“抱有出售、出租目的注册域名”不再是判断恶意的标准,只有注册者出现“民事权益所有人的投诉人或竞争对手出售、出租或者以其他方式转让该域名,以获得不正当利益”;“多次将他人享有合法权益的名称或者标志注册为自己的域名,以阻止他人以域名的形式在互联网上使用其享有合法权益的名称或者标志”;“注册或者受让域名是为了损害投诉人的声誉,破坏投诉人正常的业务活动,或者混淆与投诉人之间的区别,误导公众”等情形,才能被定义为“恶意注册”。

只要注册者不具有不正当目的(阻止他人合法权利的行使),仅抱有出售、出租目的而注册域名,不能再认定为存在“恶意”,这否认了2002年《办法》关于“抱有出售、出租目的注册域名”为“恶意”的认定。从另一个方面也表明,注册域名也是一种合法的投资行为。这一立法精神的改变可以说是广大“米农”朋友们的福音。

《办法》明确了域名持有人的权益。该《办法》第10条规定,只要“被投诉人在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过程中已善意地使用该域名或与该域名相对应的名称”;“被投诉人虽未获得商品商标或有关服务商标,但所持有的域名已经获得一定的知名度”;“被投诉人合理地使用或非商业性地合法使用该域名,不存在为获取商业利益而误导消费者的意图”,便可以享有合法的域名权。这表明,是否拥有商标不能成为简单衡量域名归属的标准,被投诉人虽未获得相应商标或有关服务商标,但所持有的域名已经获得一定的知名度,便可以享有合法的域名权。

2006年《办法》这三个方面的变化,从实体上、程序上极大地保护了合法持有人的权益。使得争议注册域名的解决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能客观、公正地做出适当的裁决。

对“恶意”注册的思考

当前,大多企业其实并不缺少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但是涉及到新兴的产权――“域名”,就有些疏忽大意了。也正因为如此,成就了不少“米农”们一夜暴富的梦想。企业、公司的域名保护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这是一个逐渐认识、不断提高的过程。

但仔细剖析一下时效制度:根据新《争议解决办法》,域名注册期限满2年后域名争议解决机构不予受理。该规定保护了合法持有人的利益,但对合法持有人的保护还不尽完善。因为网络上已经出现了专业“抢注软件”,使用者事先设定好自己想要的即将到期的域名,该域名注册期限一过,就立刻自动抢注。2005年北京吉普域名因为没有及时续费,5小时后被深圳百酷科技有限公司抢注。希捷(Seagate)案中的王占峰也表示,他的一个朋友使用了5年的音乐域名,也是由于晚了几分钟续费,被一个德国人抢走,开价5000美元。针对这一种情况,现在的新《办法》还无计可施,因为后一注册人没有违反相关规定,只能归咎于原注册人的粗心大意了。而要求原注册人时刻追踪域名注册到期日,似乎也不大现实。

笔者认为,应该借鉴我国《商标法》的相关规定。该法规定,注册商标有效期满,需要继续使用的,应当在期满前六个月内申请续展注册;在此期间未能提出申请的,可以给予六个月的宽展期。宽展期满仍未提出申请的,注销其注册商标。如果域名注册也设定几个月宽展期的话,给原注册人一个亡羊补牢的机会,更能显现出法律人性化的一面。

另外关于“其他恶意的情形”的具体认定,还需要将来对相关立法予以更加严密地完善。因为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关于“其他恶意的情形”是需要法官、仲裁员自由裁量的,即是否为“恶意”是由他们进行判断的。由于不同法官、仲裁员的知识结构、审判实践、价值取向等具有相当大的差距,那么在审判实践中出现不同的结论也就不足为奇了。

上一篇:考研,提升就业竞争力? 下一篇:把图像“装”进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