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连环画课文的本色

时间:2022-07-04 08:30:50

【前言】凸显连环画课文的本色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教师引导学生看图,说一说,读一读。 第二步:借助连环画说故事内容。 教师将六幅图呈现在大屏幕上,请学生看着“连环画”有序地说说“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课文中的六幅插图连起来看实际上是描述了整个故事情节。此教学设计中教师巧妙地借用了课文中“连环画”的...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提出,要学习“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为落实这一目标,在人教版第一学段教材中出现了一种全新的课文形式──连环画课文。这类课文往往以连环画的形式出现,随着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相应地配上一幅幅色彩明丽的插图,像《小壁虎借尾巴》《雪孩子》《小熊住山洞》《小蝌蚪找妈妈》《阿德的梦》《酸的和甜的》《精彩的马戏》等。这样的连环画课文有什么特点?连环画课文与绘本阅读有什么区别?我们如何把握连环画课文的教材编写特点进行教学?笔者以《小蝌蚪找妈妈》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连环画课文的教学策略。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个有趣的科学童话故事,以不带拼音、连环画的形式出现。课文以小蝌蚪找妈妈为线索,介绍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生长过程。六幅图对应六段文字,每幅图都配以生动形象的文字描述,图文并茂,充满童趣。

一、 借助“连环画”,串故事情节

连环画课文一般内容较多,故事性强,对于一、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是有一定阅读难度的。他们的识字量不多,阅读能力又亟须进一步的提高。那么,如何根据连环画课文的特点,帮助学生在欣赏连环画的过程中梳理课文内容呢?有位教师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第一步:借助“连环画”读通课文。

教师引导学生看图,说一说,读一读。

第二步:借助连环画说故事内容。

教师将六幅图呈现在大屏幕上,请学生看着“连环画”有序地说说“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课文中的六幅插图连起来看实际上是描述了整个故事情节。此教学设计中教师巧妙地借用了课文中“连环画”的这一特点,让学生在饶有趣味的画面中一边通读课文,一边整体感知梳理故事情节,长文短教,这样的教学就像小朋友看图讲故事一样轻松愉悦。课文中的一幅幅插图不是孤立的,而是连环式的有机整体。这样的教学保证了故事情节的完整性,还可以避免小朋友因刻意记忆小蝌蚪的成长过程而把“小蝌蚪是先长出后腿再长出前腿的变化过程颠倒过来”的错误,从图到文又从文到图反复整体阅读,让学生非常清晰地了解了小蝌蚪的成长经历。

二、 聚焦“连环画”,品人物特点

本文中小蝌蚪的外形特点和变成青蛙后的外形特点有着天壤之别,而且小蝌蚪是在快活地游来游去时,身体悄悄地变化着的。这一现象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是司空见惯的,但对于城里的小朋友来说感觉特别的神奇,甚至有些不可思议。关于小蝌蚪成长的过程,课文中的连环画非常巧妙地表达了出来。教学时,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观察“连环画”来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感受它们前后变化的特点。

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请学生“逐一细看‘连环画’,说说小蝌蚪的变化”,学生边看画面边从课文的语言中发现了小蝌蚪的样子是“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后来发现长成青蛙时它们的样子是“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前后画面和文字的对比,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小蝌蚪在成长过程中的变化极大,而且特点鲜明。其次,教师让学生“连续性地阅读‘连环画’,找画描写小蝌蚪形体变化的句子,填一填小蝌蚪的变化”,画面与文字双轨进行的阅读强有力地刺激了学生的阅读感官,学生通过画一画、填一填,再一次生动地感受小蝌蚪慢慢的变化特点以及成长的过程。

另外,我们还可以借助于“连环画”,通过情景表演和对话朗读的方式表现人物的特点。比如,看看图上的蝌蚪,谁能用上“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这些短语有顺序地介绍小蝌蚪的样子?谁能边想象边做动作来表现小蝌蚪可爱的模样?也可以看图分角色朗读,在小蝌蚪跟鲤鱼、乌龟及青蛙妈妈的对话中,感受与表达小蝌蚪在变化过程中的不同特点和情态。

三、 活化“连环画”,赏语言微妙

本文是一篇美好的、充满童真的科学童话,教师教学时该如何凸显语文课堂的语文性、情趣性、科学性呢?为此,本课识字教学突显画面创设的语境来感受语言的秘妙,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课文有两处对小蝌蚪的样子和青蛙妈妈的特点的精彩描写,如何让学生图文结合体会用词的秘妙:叠词、色彩词及动词的准确运用。例如教学描写小蝌蚪样子的叠词时,教师出示描写小蝌蚪样子的句子并提问:仔细看看图,再读一读句子,说说介绍蝌蚪脑袋和尾巴的时候用了哪两个词。(大大的,长长的)如果让你做一做,大大的脑袋,你会怎么做?(指名一生做动作)长长的尾巴呢?你怎么边读边表现?(学生边读边做)接着教师请学生比较读“大大的脑袋,长长的尾巴”和“大的脑袋,长的尾巴”有什么不同。最后通过仔细观察每幅图中小蝌蚪的神态、动作,想象它的语言,猜猜它的心情,并关注叠词用法,边练习朗读边表演小蝌蚪可爱的样子。同样,课文中色彩词及动词的运用也相当巧妙。“蹲着”“披着”“鼓着”三个动词和“碧绿的”“雪白的”色彩词的结合将青蛙妈妈的样子刻画得惟妙惟肖,让学生做一做动作,再用上色彩词说一说画面上青蛙妈妈的特点,从而享受课文语言的美。

四、 巧用“连环画”,破教学难点

课文插图是教材编写者为了更好地诠释课文内容而编排的与课文文字内容相应的、直观可感的图画,是与课文的语言形象融为一体的,是学生解读文本的窗口。

在教学中,一年级小朋友对“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就迎上去……”和“他们看见一只乌龟摆动着四条腿在水里游,连忙追上去……”两句中的“迎上去”“追上去”的理解不是很清楚,对“迎上去”一词的理解甚至是含糊混淆的。怎么让学生理解“迎”与“追”的不同意思呢?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连环画二与三的情景画面,看看小蝌蚪与鲤鱼妈妈、乌龟相遇时的位置特点(一个画面是小蝌蚪面对面问鲤鱼妈妈,还有一个画面是小蝌蚪游在乌龟的身子后面问)非常重要。笔者在课堂上这样引导学生观察画面:“课文里写谁‘游上去’呢?为什么对鲤鱼阿姨用‘迎上去’而对乌龟用‘追上去’呢?秘密就在图上呢,我们一起去找找。”学生很快就从图上发现了秘密,同时理解了这两个词语的不同意思。巧用课文画面的内容不仅可以让低年级的学生非常直观地诠释难理解的词意,也可以让学生在一“迎”一“追“之间,感受小蝌蚪的身体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成了一群小青蛙,和妈妈一起去捉害虫,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

教学连环画课文时要防止重图轻文、重文弃图、图文相悖及虚用插图等问题,要从连环画课文的角度去审视插图的内容,注重插图与课文内容的紧密联系,同时也要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审视插图的作用,通过插图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的困难,领悟相关文字的丰富内涵,引导学生透过图画内容想象图画背后的事物,在灵动的对话中入文入境入情,顺利地走进课文所呈现的美好故事意境中,感受语言的无穷魅力。

(浙江省杭州建德市教育局教研室 311600)

上一篇:儿童需要快乐的“轻阅读” 下一篇:开展“道德讲坛”活动 教会学生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