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人的怀旧情怀

时间:2022-07-04 07:43:31

在英国学习生活的两个月,使我充分感受到这个民族的怀旧情怀。从伦敦希思罗机场出来,仿佛一下远离了喧嚣,来到了一个安静的童话国度。走在伦敦的大街上,感到历史好像凝固不前了,看不到现代感十足的摩天大厦,满眼都是古朴而典雅的建筑。英国的城市有太多的相同点,概括起来就是城堡、教堂、酒吧、纪念碑和博物馆。到1996年,全国总共有2500多座博物馆,40多个遗产文化中心。反现代主义成为英国文化流行的主题。

英国人的怀旧情怀同时体现在教育和改革的保守上。为了提高全民族的教育水平,政府曾做过一系列的改革,试图改变纯粹精英教育的模式,但改革之路举步维艰,收效甚微。由于历史原因,英国的学校体系非常复杂。英国最古老、最著名的Eton, Harrow, Winchester and Westminster等学校创建的目的就是培养管理、政治、法律和宗教人才,选址也多在乡村,远离工业化的城市,保留了许多古老的传统。这些被称为public school(grammar school)的私立学校,类似于中国的重点高中,集中了全国智力最优秀的学生。另一种是政府开办的secondary modern school,相当于普通中学。工党引入了comprehensive school(综合性学校),就是让public school 和secondary modern school平起平坐。然而许多地方权利机构不想失去public school的优越性,反对工党对教育的干预。而最好的comprehensive school也逐渐以学术标准为目标向public school看齐,最差的comprehensive school则沉沦到底层。最终这场改革无意中加强了精英化的教育,像中国的家长喜欢把孩子送入重点中学一样,英国的家长迷信传统的私立学校,想方设法让孩子上public school。英国的教育最终也跳不出精英化这个怪圈。

英国学生的分流太早,过于注重学业成绩,导致大学入学率远远低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水平也落后于德国等工业强国,并且影响了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有英国学者这样描述public school的存在的价值:“除了造成社会的阶层的分裂,这种精英教育深深的植根于传统、权利和狭义的‘绅士’职业,即便一个世纪以来它一直努力培养绅士,然而这种私立学校的文化依然阻碍着它的学生进入工业领域,这决不是偶然。英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工业家都来自私立教育制度以外,有些来自英国以外。英国将无法开发它的智力潜能,除非它能破除这种属于过去的文化区分,这样才能创造来自全民的未来精英。”

上一篇:冬天的烟火 下一篇:从生活的细节看英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