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拉帕奇尼之女》的美学关怀

时间:2022-07-04 07:32:05

短篇小说《拉帕奇尼之女》的美学关怀

【摘要】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19世纪影响最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和心理小说家。他的短篇小说大多取材于新英格兰的历史或现实生活,着重探讨人性和人的命运等问题。《拉帕奇尼之女》是他以惯用的讽喻手法写出的一部短篇小说。本文着重从霍桑对19世纪知识分子的态度、小说中体现的性主题以及霍桑的罪恶观念三方面进行分析,以达到对小说主题的深入理解,进而更加深入的了解霍桑的写作意图和表现手法。

【关键词】纳撒尼尔・霍桑;知识分子;性主题;原罪

一、 对小说主题的分析

这部小说显然不仅仅是一个离奇的故事而已。如同霍桑的其它许多作品一样,这篇作品依然是属于那种带有道德探讨的寓意小说。下面将具体从霍桑对知识分子的态度、小说中体现的性观念以及霍桑的罪恶观念三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

1. 霍桑对知识分子的态度――罪恶的化身

霍桑生活的19世纪是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美国当时的清教徒坚信加尔文教的宗教理念,认为上帝创造了宇宙,是万物的起源和中心。是而19世纪的美国,科学技术研究飞速发展,宗教和科学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在这种激烈的冲突面前,霍桑的思想充满了矛盾。一方面,他抨击加尔文教派毒害驱逐宗教异己,实施严苛的宗教教义;另一方面,由于清教思想的根深蒂固,他仍然以宗教的观念来看待事物。因此,霍桑作品中的科学家的实验注定都会以失败告终。

19世纪上半叶是美国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的初级阶段,第二产业飞速发展。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扩大了贫富差距,使资本主义社会的缺点暴露无疑。污染严重,而资本家为了获取利润,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剥削工人,使得底层人民的生活极端贫困。日新月异的生产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物质享受,人们只关心世俗的快乐,精神世界却越来越空虚。科学需要冷静超脱的态度,而这与浪漫主义所提倡的自然纯真截然相反。因此,富有浪漫主义情怀的霍桑在他的作品中会体现出对科学发展所导致的社会现状的不满。

在《拉帕齐尼的女儿》中的医药学家拉帕齐尼就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科学狂人。他虽然天赋异禀,声誉卓著,却为了科学研究的需要,不惜以亲生女儿为实验品。他把美丽的碧阿蒂斯培养得百毒不侵,变成了轻轻吹一口气就可以(下转第21页)杀死一只小虫子的“怪物”(monster,p.56)。碧阿蒂斯被囚禁在花园中,她虽渴望与人交往,渴望爱情,却永远无法实现。所以当乔万尼让她喝下解毒剂的时候,她毫不犹豫就喝了下去。他永远失去了心爱的女儿,而那个有毒的花园被认为是他泯灭人性疯狂追求知识探索科学的恶果。

小说中另外一个医学家彼埃德罗・巴格里奥尼先生(Pietro Baglioni)也是一个残忍恶毒的科学家。表面上他是关心乔万尼,怕他成为拉帕齐尼医生的实验品,所以一再阻止他和碧阿蒂斯交往。但实际上他是妒忌拉帕齐尼医生所取得的成功,害怕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最后是他给的乔万尼的毒药将碧阿蒂斯毒死,最终达到了破坏拉帕齐尼实验的目的。科学家本应是一个受人尊敬的崇高的职位,但是在霍桑的笔下,他们却都成了恶魔的化身。

2.小说的性主题

霍桑的其它小说中关于性的描写是很少的,但是本篇小说却可以当做一个关于性的寓言来解读。碧阿蒂斯身上的毒可以从这个角度解读为女性的性感。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关于性的隐性描写。

在那雕刻的拱门下面,很快出现了一位少女的身影,她打扮得如同最艳丽的花一样美丽,她具有如此的青春活力,一切都恰到好处。她看起来充满了健康和活力,而处女的衣带紧紧约束住了一切。……这美丽的陌生的姑娘给他的印象就如同她是另一朵花,是那些植物的人类姐妹,比它们更娇艳华丽。 (P.31)

从此处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虽然碧阿蒂斯身上具有致命的毒性,但她却被描绘为生命的象征。可以说碧阿蒂斯身上的毒其实可以看做女性的性感来体会。

在弗洛伊德看来,人有两种本能:性本能和死亡本能。生与死的压力相互缠绕,使男人们既恐惧又充满向往。乔万尼体现了这种男性的态度。一方面,他深深的受碧阿蒂斯的吸引,陷入了对她深深的爱慕之中;另一方面,他偶尔也会想到碧阿蒂斯身上的剧毒,担心自己受到死亡的威胁。就这样,乔万尼在两个极端之间徘徊,一会把碧阿蒂斯看做天使,一会把她看成怪物。而巴格里奥尼说的伊桑・布兰德原本热爱生活,对人的心灵充满了崇敬之情。但是随着他对不可饶恕之罪的探寻,他得到了巨大的智慧上的启迪,而这使得原本智力与心灵之间的平衡被打破,他的智慧达到了最高的境界,而心却逐渐枯萎、收缩、硬化,最终死去,也就是说他犯了“不可饶恕之罪”。“他的爱情也会是毒药,她的拥抱则就是死亡。”(P.49)是他对碧阿蒂斯也就是女性性感产生了怀疑。而当乔万尼和碧阿蒂斯相处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发现:“他的身姿从来没有这么优雅过,他的眼睛从来没有如此充满活力,他的脸颊从来没有如此红润过”(p.53),也说明女性性感对他并没有任何伤害。

霍桑在《拉帕齐尼的女儿》中以寓言的形式展现了人类在性本能和死亡本能之间挣扎的状态,并表明“爱”是这个世界唯一的解药。

3.霍桑的罪恶观

霍桑出生于一个传统的没落的清教世家。他的一位直系祖先曾参加过塞勒姆审巫案,迫害贵格会教徒以及所谓的“巫师”,到霍桑这一代,家境已经败落。宗教环境以及自己祖先的作为给霍桑的心灵打上了深刻的烙印。清教徒的罪恶思想深深影响了霍桑的宗教观念。正如麦尔威尔(Herman Melville)所说的: “霍桑描写黑暗的巨大力量,是由于受到加尔文教派教义关于与生俱来的堕落与原罪思想的影响。” 对于霍桑来说,世上一切罪恶皆源于人们心中之恶。他用加尔文教义中人性本恶和原罪等观念解释社会上的各种现象,认为罪恶处处存在,罪恶人人皆有。

在拉帕齐尼的花园中上演的这段故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圣经中上帝的伊甸园。创造者是拉帕齐尼,引诱者是老婆婆丽莎贝塔(Lisabetta),而被引诱的男女就是碧阿蒂斯和乔万尼。拉帕齐尼亲手创造了充满毒素的花园和有毒的科学智慧之树,碧阿蒂斯身上之毒由它而来,而乔万尼又受她的引诱中了毒,这一切都和《圣经》中亚当夏娃堕落的原罪说相吻合。小说的最后,乔万尼拿出解毒剂说服碧阿蒂斯喝下,却害她一命呜呼。原来毒素已成为她生命的元素,成为她生命的必须之物。她在临死之前对乔万尼说:“哎,从一开始,你天性的毒素不就比我多吗?”(p 1844)。这句话点明了小说的主题,即罪恶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罪恶与人类同在。

对于霍桑来说,小说中罪恶的来源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由于看到工业革命和经济发展带来的拜金主义、道德堕落等恶果,在加上受清教思想的影响,霍桑对于科学技术,对于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始终保持怀疑,甚至是否定的态度。在这部小说中,科学技术被描绘成了扭曲自然毒害人类的工具,而本应崇高善良的科学家却沉溺于此,不惜拿自己女儿做实验,最终变成了丧失良知与人性的罪人。

在霍桑的另外一部小说《伊桑・布兰德》(Ethan Brand)中,霍桑重点讨论了“不可饶恕之罪”(the unpardonable sin)。霍桑曾在他的笔记本中就这一罪恶给出过定义:

对于‘不可饶恕之罪’的探寻,他最终会发现这一罪恶其实就在自己心中,……对于人类灵魂应有的爱和崇敬的缺失构成了‘不可饶恕之罪’,这一罪恶的探寻者窥探进人心灵的黑暗角落,他这样做并不是出于想要减轻罪恶,而是出于一个哲学家似的好奇心。……换言之,这不就是将智力与心灵相分离吗?

小说中的主人公伊桑・布兰德(Ethan Brand)原本热爱生活,对人的心灵充满了崇敬之情。但是随着他对不可饶恕之罪的探寻,他得到了巨大的智慧上的启迪,而这使得原本智力与心灵之间的平衡被打破,他的智慧达到了最高的境界,而心却逐渐枯萎、收缩、硬化,最终死去,也就是说他犯了“不可饶恕之罪”。

《拉帕齐尼的女儿》中的科学家拉帕齐尼把自己关在实验的花园中,放弃了人类的手足情感,以自己的亲生女儿做试验,一心只想得到智慧上的启迪。他正是犯了不可饶恕之罪,最终等待他的只有失败和永世的诅咒。

二、 多元的主题风格

从他的经历来看,霍桑是一个内心充满思想矛盾的作家。他善于运用象征法将小说赋予字面之外的含义。如同他的其它小说一样,这部《拉帕齐尼的女儿》也一样具有多重的含义。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小说的主题进行了分析,以便能对这部小说的主题有个全面的了解,并将有利于对霍桑其它作品主题的理解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马红旗(编著),《美国短篇小说导读》,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6-59页

[2] 埃默里・埃利奥特, 朱通伯译. 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4.

[3]Hawthorne, The American Notebooks, ed. Randall Stewart. New Haven, 1932, p. 106

作者简介:

张乐(1985--),女,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国文学

上一篇:瘦石孤花 野云孤飞――浅析姜白石写景咏物词中... 下一篇:浅谈国企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