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概况

时间:2022-07-04 02:45:06

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概况

摘要: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消化系统常见慢性疾病,其患病率高,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目前FD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在治疗上,西医无特效治疗方法及药物,效果欠佳,而中医治疗FD疗效确切。通过对近10年中医治疗FD的文献进行综述,着重就中医辨证分型、中医内治、中医外治进行阐述,为中医治疗规范FD提供依据。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辨证分型;中医内治;中医外治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一组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或烧灼感、餐后上腹饱胀和早饱感的症候群,可伴食欲不振、嗳气、恶心或呕吐等症状,血生化及内镜等检查无异常发现,临床表现难以用器质性疾病解释[1]。目前F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主要考虑与胃运动功能障碍、内脏高敏感性、胃酸分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精神心理等因素有关,西医治疗效果欠佳,中医汤药、针灸等治疗方法对缓解FD症状,改善FD患者生活质量及预防疾病复发均有较满意的疗效。

1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虽无功能性消化不良病名,据FD患者的临床表现,可将其归于祖国医学 "痞满"、"胃脘痛"、"嘈杂"等疾病范畴。FD常以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素体正虚等为诱因,导致肝失疏泄,脾胃气机升降失常,中焦气机不利。FD病位主要在胃,涉及肝脾两脏,基本病机为肝失疏泄,胃失和降,脾运无权。

2中医辨证分型

由于FD病因病机复杂,目前临床上尚未制定出公认的分型方法,各医家主要依靠临床经验进行分型。刘氏[2]等收集的62篇文献共5157例FD的各证型中,肝胃不和证43.28%,脾胃虚弱证26.35%,其他还有肝胃郁热证、肝郁脾虚证、胃阴不足证、脾胃湿热证、瘀血阻络证、寒热错杂证等。其中以肝胃不和证及脾胃虚弱证为主。何氏[3]统计了23篇文献共2497例FD的证型,共分26个证型,其中以肝胃不和型、肝郁气滞型、及脾胃虚弱型最多见。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4]"中将FD分为肝气郁结证、脾胃气虚证、肝气犯胃证、湿热滞胃证4型,随着研究的深入,后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0)[5]"中在原有分型上增加寒热错杂型,共5型。

FD中医分型繁多,其中很多分型名称虽不同,但实质是相同的,又因在临床上可出现单一证型,亦可出现证型交叉,使FD分型尚未标准化。

3中医治疗

3.1中医内治 薛氏[6]对55例FD分型论治,肝郁脾虚型选柴胡疏肝散,肝郁气滞型选四逆散合小承气汤,寒热错杂型选半夏泻心汤,饮食积滞型选保和丸,脾虚痰盛型用中药(白术10g、党参12g、麦芽30g、枳实6g、川楝子10g、鸡内金12g、炙甘草3g、山药30g、桔梗6g、黄芪15g)治疗,总有效率94.54%,高于对照组(多潘立酮)的74.55%(P

总的来说,中药内服治疗对FD有效是肯定的。虽然分型标准尚未统一,但各医家据自己的临床经验进行辨证,随证立法,均获得较满意的疗效。部分医家还对治疗后患者症状缓解、疗效持续、疾病复发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均获得了较满意的结果。

3.2中医外治

3.2.1针灸治疗 金氏[9]等将36例FD分肝气郁结、脾胃气虚、肝气犯胃、湿热滞胃4型,在中脘、天枢、足三里、内关基本腧穴基础上随症辨证取穴进行针刺治疗,总有效率为94.1%,优于对照组(伊托必利片)的63.9%(P

3.2.2其他中医外治法 焦氏[12]采用穴位埋线治疗FD60例,临床治愈率为43.33%,高于对照组(西利)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张氏[13]通过观察穴位埋线对FD症状及胃电图影响,发现穴位埋线能明显改善 FD 临床症状,并能促进胃肠动力。易氏等[14]则采用足三里穴位注射甲氧氯普胺治疗FD,患者消化不良症状改善及总有效率较对照组(多潘立酮)均存在显著差异(P

3.3联合治疗 李氏[16]采用针灸与中药内服并用治疗FD36例,总有效率为91. 7%,对照组(单纯中药)总有效率为70. 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中医博大进深,对FD认识有其独到之处,治疗方法种类繁多且独具特色,无论是采用单一疗法还是多法联合治疗,其临床疗效确切、较西医更有优势是公认的。研究还发现有些联合疗效优于单一疗法。

4问题与展望

中医治疗FD疗效确切,在缓解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减少复发等多方面较西医更具优势。中医治疗FD的方法种类繁多(如中药、针灸、穴位埋线、耳穴贴压、拔罐等),不良反应少,因而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临床上多种中药、方剂都具有兴奋胃肠道,促进消化运动的功能,有些中药(如陈皮、木香等)还具有双向调节胃肠道功能,从而消除FD患者上腹饱胀等不适症状。中医认为FD涉及肝脾胃三脏,故其治疗大法主要是疏肝、健脾、和胃,结合临床辨证合以理气消痞、消食导滞、清热利湿等其他治疗方法,系统调节机体机能,使邪去而正安。针灸、穴位埋线等其他中医疗法主要通过局部刺激,使脏腑功能得以恢复,气血得以和顺,阴阳得以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但由于对FD发病尚无清晰认识,故诊断及治疗存在不少问题。首先,认识的不足及临床表现的多样,致中医辨证难以统一,治疗难以标准化。其次,目前临床观察及研究大部分系小样本,研究方法也未严格按照科研步骤设计,故获得的结果难具有强的说服力。再者,FD临床疗效的评价系统尚不完善,各家采用的评价方式、标准不尽相同,导致疗效比较难以在同一平面上进行,也就难以知道何种治疗更合理。因此,首先应通过多中心流行病学调查,获得大量疾病证型样本,以规范中医对FD的分型。其次扩大临床观察及研究的样本量,规范研究方法,使获得结果更准确、更具说服力。再者,加大研究FD的范围及深度,以了解其发病机制,根据发病机制制定科学、合理、完善的疗效评价系统,以规范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中国消化不良的诊治指南(2007,大连)[S].中华消化杂志,2007,27(12):832-834.

[2]刘松林,梅国强,赵映前.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临床辩证规律研究[N].中国医药学报,2004,19(8):449-451.

[3]何婧,周晓虹.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常见证型研究概况[N].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7(3):263.

[4]张万岱,危北海,陈治水,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S].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6):559-561.

[5]陈治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0) [S].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11):1545-1549.

[6]薛常庆.浅谈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55例临床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4):633-634.

[7]曹东辉,杨志新.中医分型辩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87例分析[J].航空航天医药,2010,21(2):279-280.

[8]马海丽,朱莹.柴胡疏肝散治疗气郁质功能性消化不良 30 例[J].湖南中医杂志,2013,29(1):17-19.

[9]金磊,胡晔,高志成等.针刺辨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疗效评价[J].辽宁中医杂志,2013,40(6):1222-1224..

[10]章振宇.灸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60例报告[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6,18(1):61.

[11]赵会玲.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50例[J].陕西中医,2007,28(7):883-884.

[12]焦玉祥.穴位埋线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60例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2006,22(4):45.

[13]张燕,马朝阳.穴位埋线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及胃电图的影响[J].湖北中医杂志,2014,36(05):13-14.

[14]易梅,罗萍,朱艳.足三里穴位注射甲氧氯普胺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和护理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2,15:142-143.

[15]张党升,薛卫国,李建辉.腹部推拿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药,2010,29(8):619-621.

[16]李学军.针灸合六君子汤治疗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N].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7,26(1):31-32.

[17]方芳.穴位埋线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0):1568-1570.

[18]王全权,陈海林,宗芳,等.穴位注射配合中药内服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40例[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2):75.

[19]金国栋.温针灸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62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8,17(3):196-197.

[20]李杰,马占军,梁桃.针灸联合耳穴贴压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J].中国康复,2009,24(3):197-198.

上一篇:有限元法在手部的运用 下一篇:降钙素原在儿科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