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判断力批判》中美的分析

时间:2022-07-04 01:27:27

关于《判断力批判》中美的分析

【内容摘要】康德从质、量、关系和方式四方面阐述了对美的分析,鉴赏判断只能通过“合目的性”去把握“美”,在“共通感”的前提下形成审美判断的普遍性的愉悦。

【关键词】鉴赏判断 共通感 鉴赏的愉悦 合目的性

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第一次系统地讨论“美”。我们从“美的分析论”中,通过梳理“美”来理解康德的哲学体系。

当苏格拉底在讨论美是什么,在分析了美和美的本质区别后,得出的结论是:美是难的。而康德在分析美时,提出了美的四个契机。并分别从质、量、关系(目的)、方式四个角度来分析美,从一个系统化的理论思维去剖析美,这种分析问题的方式对我们理解美来说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一、康德对美的分析的阐述

康德在“美的分析”中,从质(肯定、否定等)、量(普通、个别等)、关系(因果、目的等)和方式(必然、偶然等)四个方面对审美判断作了严格的界定和概括。从质上讲,“那规定鉴赏(discriminate and apperciate)判断的是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从量上讲,“美是那不凭借概念而普遍令人愉快的”;从关系上讲,“美,它的判定只以一种单纯形式的合目的性,即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为根据的”,这也就是美没有明确的目的而却有符合目的性的矛盾或二律背反;从方式上讲,“美是不依赖概念而被当作一种必然的愉快的对象”,这种必然是建立在人都有“共同感受力”(又称“共通感”)这个前提上的。

二、解析康德论述美的分析

在欣赏美的时候,是在判断之前,还是判断在之前?康德的解释是,判断在之前。分为身体的和审美的,无论在前述中康德如何赞美审美的是如何起作用。提倡审美的研究首先就是一种感性的认知。可是在后述中,康德依旧提出了判断力的重要性。判断力是审美主体所拥有的想象力和知解力。而康德的整个理论都是在提倡审美主体的重要性。当然,理性的认知与判断依旧是高于感性。

康德提到快适、美、善标志着对象对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emotion)的三种不同的关系。快适,是使人快乐的;美,不过是使他满意。荷加斯认为“适应、多样、统一、单纯、复杂和尺寸――所有这一切都参与美的创造,互相补充、有时互相制约”。善,就是被他珍贵的、赞许的,这就是说,他在这里面肯定一种客观价值。快适也适用于无理性的动物。美只适用于人类,换句话说,适用于动物性的又具有理性的心灵――因为人不仅是有理性(就是说,有灵魂)的,同时也是一种动物。善却是一般地适用于一切有理性的动物……提出只有对美的鉴赏的愉悦(delighed)才是一种无利害的和自由的愉悦,因为没有利害,既没有感官的利害,也没有理性的利害来对赞许加以强迫。

康德谈第二种契机,从量的方面分析。将个体的美感推置开达到一种普遍性。他为证明此理论的可信性,假设了一个概念叫“共同感受力”。他认为,个体在审美的过程中,是抛开任何功利性因素的。因此,每个人的器官内部都像有一种体会“共同感受力”的器官,可以达到一种相同的感受效果,从而具有了普遍性。

康德讨论鉴赏判断里面所观察到的目的关系,是为了更好地对美的内容进行界定,这就需要我们在意识中把关涉“美”的事物对象化。只有对象化,我们才能开始评论它、研究它。因为美不涉及概念或知识,而唯有概念或知识才能被“对象化”,才能被我们的认识所把握。由于鉴赏判断去把握“美”,不可能涉及概念,所以要把它所把握的事物进行对象化,就只能通过“合目的性”。我们可以说它是鉴赏判断借来的,或者“推论”来的:是向概念或知识在“合目的性”的工作原理中借来的一个“形式”。 那么,“对象的合目的性的形式”就是在对象身上“看”出的一种“合目的性”:只有这样去“看”,“美”才能被对象化,才能被我们的判断力所把握。我们几乎也可以这么认为,在“美”的身上,我们无法为它附加上一个“目的”。由此观之,我们把握的对象化了的“美”,只可能是一个无目的的表象。

在第四契机当中,康德重点论述笔者上面已经提到的“共通感”。共通感不仅决定了鉴赏判断在“量”上的普遍性,而且,它作为鉴赏判断的主观原则是鉴赏判断的前提。鉴赏判断中的“共通感”是从属于“知性”的“共通感”那里借来的术语。“共通感”原本是代表“知性”先天原则的一个术语,它意指知性依靠它来对概念或知识进行逻辑判断,进而统筹为普遍性的原则。鉴赏判断中的“共通感”,则被“看做”是感性靠它来对对象直接进行审美判断的中介。感性避开概念或知识,在“共通感”的前提下把握“美”,形成审美判断的普遍性的愉悦。

三、康德对美的分析的意义

康德从审美判断的四个契机出发,归纳出了“美是什么”。其实,康德对“美”的分析最重要的不是得出“美是什么”的结论,而是让我们理解判断力中的鉴赏判断的工作机制。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对我们的判断力本身划分的领地有一个了解,从而使我们在把握世界的时候,避免出现认识能力上的偏差。

康德论述审美意识的范畴,如审美过程的“无功利性”,纯粹美与依存美,的双层含义,以及康德的“天才说”,等等,都对后世美学思想的发展有着灵魂式的指引性。尤其对席勒的影响,使之更加完善了“游戏冲动”说,更进步地将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和谐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1]康德.判断力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2]威廉・荷加斯.美的分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江苏省郑梁梅高级中学

上一篇:艺术创新研究的几点浅见 下一篇:“圆弧队形”是体育教学组织中的“万人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