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泰动物拟声词对比

时间:2022-07-04 10:38:36

汉泰动物拟声词对比

【摘要】汉语和泰语都有着大量的动物拟声词。本文通过对汉语和泰语动物拟声词语音、结构、语用等方面的对比揭示汉泰动物拟声词表达的异同。

【关键词】动物拟声词;语音;结构;语用

拟声词是以特定的韵律结构直接模拟现实世界的声音的词语,它能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并且经常在口语中使用。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斯多葛派提出“摹声说”,认为原始人类最初就是采用模拟声音来为事物命名的。动物拟声词把自然界各种动物的声音与人类语言对应起来。本文将从汉语和泰语动物拟声词的语音、结构和语用方面进行汉泰动物拟声词的对比。

一、语音方面

正如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所说:“有些符号是绝对任意的;而在另一些符号中,我们注意到任意性虽然不是完全不存在,但却存在程度的差别:符号可能是相对有理据的。”对同一种动物,汉语和泰语大多模拟的不同,有时甚至相差很远。如我们一般用我们用“唧唧”的声音形容老鼠叫,而泰语用กุก[kuk21];马蹄声“得得”,泰语用กับๅ[kab21kab21]形容;小山雀的叫声“啾啾”,泰语用จิ๊บๅ[tɕib⁵⁵ tɕib⁵⁵];汉语中用“嘶嘶”形容毒蛇发出的声音,泰语用ฟ่อ[fɔː21];然而,有些拟声词却模拟地相近。如汉语中的鸭叫声为“嘎嘎”,泰语为ก้าบๆ[kaːb⁴1 kaːb⁴1];汉语中用“嗡嗡”形容小虫飞来飞去的声音,泰语类似用หวี่[wiː21];汉语中小鸡的叫声为“唧唧”,泰语为เจี๊ยบ[tɕiːəb⁵⁵];汉语中的牛叫声为“哞”,泰语为มอ[mɔː33]。

二、结构方面

汉语动物拟声词和泰语动物拟声词在组成结构上有很大区别。汉语和泰语动物拟声词结构中都有A式、AA式和AB式,如“喵”和“แฮ่[hɛː⁴1](狗的吼声)”,“呱呱”和“โฮ้งๆ[hoːŋ⁴1 hoːŋ⁴1](狗叫的声音)”,“布谷”和“กระต๊าก[kra21taːk⁵⁵](母鸡下蛋时的声音)”。但是汉语中的AABB式是泰语所没有的,如“唧唧喳喳”。而泰语中的ABB₂式、AA₂A₃式和ABAB₂式在汉语中也是不存在的,如“กระโต้งโห่ง[kra21toːŋ⁴1hoːŋ21](孔雀的鸣叫声)”“ซะชอเชีย[sa⁵⁵sɔ33siːə33](唧唧喳喳”“กระต๊าก[kra21taːk⁵⁵]咯嗒咯嗒(母鸡下蛋后的声音)”。此外,汉语和泰语动物拟声词的重叠方式也不一样,泰语是表音文字,因此,泰语拟声词形式比汉语拟声词形式多。

三、语用方面

拟声词的语言形式所表达的音响效果在实际运用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周南・关雎》篇第一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关”为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读了此句,我们仿佛看到双宿双飞的两只鸟儿“关关”叫答应和着,意境颇感真切。泰语“เสียงเกีอกม้าด้งกกกก(嗒嗒的马蹄声)”中的“กกกก(嗒嗒)”如身临其境般地让我们看到马儿在眼前走过。

在汉泰两种语言中,有时用同一个拟声词可表达几种不同事物的声音。如汉语中的拟声词“萧萧”的意思有①马长鸣声。“萧萧马鸣,悠悠旆旌。”(《诗・小雅・车攻》)。②风声。“风萧萧兮易水寒。”(战国策・燕策)。③雨声。“潇潇暮雨子规啼。”(苏轼《浣溪沙》)。④落叶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泰语拟声词词义的衍生一般是基于某一个特点进行引申的,如กุก[kuk21]这个词的意义有三种:①嗒嗒(手杖之类触地的声音)。②咕咕(一些鸟的叫声)。③唧唧(老鼠的叫声)。而之所以会用กุก[kuk21]这一个词表示这三种声音,是因为这三种声音都有短促、轻快的特点。

许多语言里都有着丰富的拟声词。汉语和泰语里都有着丰富的拟声词。本文通过汉泰语动物拟声词语音、结构、语用方面的对比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汉语和泰语在动物拟声词方面表达的异同,同时,对汉泰语拟声词翻译有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Gray. I. H. Foundations of Language [M].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1985

[2] สรบุสยั รุ่งโรจนัสุวรรฌ.โดรงการดําเลียนเสียงธรรมชาติใมภาษาไพย(泰语拟声词研究)[D].曼谷:朱拉隆功大学,2007

[3]郭绍虞.《中国语词的声音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30

[4]劳允栋编.《英汉语言学词典》 [G].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490.

[5]李镜儿.现代汉语拟声词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17.

[6]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81

[7]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29.

上一篇: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推行方案研究 下一篇:欠发达地区物流业务外包风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