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课外探究活动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时间:2022-07-04 10:00:26

关注课外探究活动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摘 要:科学课的学习以探究为核心。如果科学老师能像关注课堂教学一样关注学生的课外探究活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帮助学生排除各种干扰因素,提高学生课外探究活动的成效,必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课外探究活动意义 策略

几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成为了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小学科学教学的目标不仅注重学生科学知识的获取,还注重科学能力、科学态度及各种情感的培养。这些目标的达成光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关注学生的课外探究活动,这对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关注学生课外探究活动的意义――拓展

关注学生课外探究活动,意义就是让课堂教学得到有效的拓展、延伸和补充,让课外探究活动成为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外探究活动相对于课堂教学来说可以实现三个方面的拓展:

1.时间拓展。一节课只有40分钟的时间,下课铃响了,本节课的课堂探究活动就该结束了。但教材中设计的许多探究的活动并不能以下课铃而结束,还需要大量的时间来继续探究。如四年级下册(科教版,下同)“种子萌发”只有一课时的教学时间,但是“种子的萌发”从浸种到生根、发芽、长叶,整个活动过程至少要十几天的时间。要解决这一矛盾,就要课内课外结合。只有通过引领学生开展课外探究活动才能让学生做到亲身经历“种子萌发”的整个过程。

2.空间拓展。科学课的许多内容是学生周围常见的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科学课的有些教学内容需要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里去,有些教学内容还要学生走出校园,到田野、公园、工厂里去,以求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针对这些教学内容,我们更好的办法就是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几个人一小组在家长的陪同下进行课外探究活动。

3.内容、形式拓展。学生的思路一旦打开,兴趣被激发,就会有许多问题产生,课堂40分钟的时间不可能解决学生心中的所有疑问,许多有意义的探究活动无法在课堂中一一进行。教师根据教学的相关内容,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如“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其他液体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浓盐水能让马铃薯浮起来,那么浓糖水、味精溶液能否让马铃薯浮起来?”这些活动内容对学生构建科学概念和培养实验能力都十分地重要,课堂中又完成不了,可以让学生回到家里再做。

二、关注学生课外探究活动的目标――落实

关注学生课外探究活动,目标就是根据课外探究活动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实际情况,采取各种有效办法,来提高课外探究活动的成效。

课外探究活动没有科学老师在身边,学生独立自主开展活动。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兴趣容易被激发,这是开展课外探究活动有利的一面;但是学生年龄小,解决问题能力弱,这是开展课外探究活动不利的一面。学生在课外探究活动过程中还会受到当前学校、家长只重“语数”等因素影响和干扰,容易出现“心动没有行动”“半途而废”等现象,没有把课外探究活动真正开展下去。

如何根据课外探究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排除各种干扰因素,提高学生课外探究活动的成效,下面粗浅地谈几个策略。

1.寻求支持――合力

学生的课外探究活动需要一个良好的氛围,需要学校领导、老师和家长的理解和支持,需要各方面形成合力。

校园是学生课外探究活动的大课堂。如在校园里开辟种植园、养殖园,丰富校园动植物的种类,建立小气象站、小天文台等等,让学生不出校园就有蚯蚓可挖,有食物链可观察;科学教师应尽可能地争取学校领导和任课老师对科学探究活动的理解和支持。如学生挖蚯蚓、找蜗牛时、翻动校园的绿化带时,学校领导不至于不问原因就把学生批评一顿;学生玩磁铁、养蚕,任课老师不至于因为可能影响上课注意力而简单地禁止。

家校形成合力,是学生进行课外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保证。如学生把蚯蚓带回家饲养、探究实验,家长不赞成,甚至把蚯蚓拿去扔掉,探究活动就无法进行下去。所以我们科学老师要在学生开展课外探究活动之前用各种形式与家长联系,让家长为孩子创造更好的探究活动条件,有时间与孩子一起探究、外出考察,帮助孩子解决一些他们年龄阶段无法解决的困难,督促孩子进行持续的观测等等。

2.统筹安排――时机

我们科学教师在制订“学期教学计划”时要关注、考虑课外探究活动的安排:哪些内容需要学生开展课外探究,哪些内容可以让学生开展课外探究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需要哪些条件,什么时机安排这些活动比较合适等等,做到宁缺毋滥,统筹安排。

例如六年级下册“月相变化”:学生经常看到月亮,月相变化也每个月都在发生,但是因为没有关注,就变成熟视无睹。笔者在开学第一节科学课上让学生对本学期的学习内容进行浏览,并进行了一些预测。“月相变化”相关预测:(1)我们看到的月亮是什么样子?大部分学生只能说两三种。(2)月相是怎样变化的?大部分生不知道。(3)月相变化周期是多少时间?大部分学生不知道。(4)为什么月亮有时是圆的,有时是弯的,有时看不见?大部分学生不知道。根据学生的月相变化的原有认识,课前进行月相变化观察十分必要,这是学习“月相变化”的基础。但是“月相变化”的观测受天气、周期变化等多种条件的影响,需要经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如果教师不分时机布置学生进行观测,学生第一天晚上没有看见月亮,第二天晚上没有看见月亮,第三天晚上就懒得去看了。“月相变化”的观察最好从农历上旬的一个晴朗的晚上开始,这时的月亮是上弦月,下午放学时就出现,上半夜可见,便于学生观测并发现问题。相反,如果一开始就从下旬开始观测,这时的月亮在后半夜出现,学生都在睡觉,何谈观测。

3.活动指导――细致

课外探究活动教程一般没有教师在身边指导,由于学生年龄小或刚开始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弱,课外探究活动的问题(任务)宜小不宜大,操作宜简不宜杂,指导也必须细致到位。

如种植凤仙花活动,有的学生说自己家里没有花盆;有的学生说城区里到处是水泥地和绿化带,不知道从哪里取土;有的学生说把凤仙花的种子弄丢了……这些对于成人来说可能是小事,但对于学生来说都成了大问题,不解决就无法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所以教师在布置任务时,要让学生考虑、提出在课外探究活动时会遇到哪些困难,再组织讨论,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法和策略,让课外探究活动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做到从易到难。

4.以点带面――榜样

一个科学老师有几十个学生,甚至有几百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课外探究活动也许不可能,但关注几个学生的课外探究活动完全可以做到。这对整个班级、整个年级的学生的探究活动都是一个有力的推动。

如:班级里只要有一个同学开始养蚕,第二天就会有许多同学开始养蚕,过几天就会有不同的班级、年级的同学也跟着养起蚕来;只要有一个同学在课间设计、试验“赛车”,过几天就会有许多的同学也开始设计赛车,他们之间还会相互启发、相互探讨、相互切磋。这就是带头雁、榜样的作用,我们科学老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牢记这一点――“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

5.重视反馈――督促

小学生意志力比较差,兴趣容易转移。学生的课外探究活动容易出现“虎头蛇尾”现象。对于学生的课外探究活动,教师不能只有布置而没有检查反馈,不能只有计划而没有交流展示和总结反思。这点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一个课外探究活动开始后,教师要尽可能地检查了解学生探究活动的进展情况,给任务完成好的学生一些鼓励,给遇到困难、问题的学生一些指导,给没有行动的学生进行督促。

6.搭建平台――激励

兴趣、动机是多层次的。学生课外探究的热情有的直接来源于对自然事物的好奇心,有的来源于能在老师同学面前展示和表现,得到老师同学的肯定和赞扬。我们可以搭建各种平台,为学生提供展示、表现的机会,激励学生参与课外探究活动。

如安排时间举行专题交流会、展示会等;在教室里开辟“科学探究园地”专栏,展示学生探究活动的图片、文字记录和探究成果;在校园网上建立“科学探究博客”,发表学生的探究日记、小论文;组织班级、年级的“小船载重比赛”“赛车设计制作比赛”“纸桥承重比赛”,让学生把自己制作的东西拿出来比一比、赛一赛……

提高学生课外探究活动成效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果科学教师像关注课堂教学一样关注学生的课外探究活动,就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在课外进行有目的的、系统的、持久的“观察”“实验”,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搜集证据,解决问题,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研制组.《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

作者单位:浙江台州市椒江区第二实验小学

上一篇:浅析体育道德对体育运动的积极影响 下一篇:浅析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