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多声思维

时间:2022-07-04 09:50:08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多声思维

[摘要]音乐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①音乐教育是美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在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有创造力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21世纪的新型人才中起着重要作用。音乐教育可规范学生的行为,增强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增长智慧、增进健康,可影响学生形成正确对待客观现实的态度,可强化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并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关键词]多声思维 音乐 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6-0069-02

音乐教育研究是包括有关音乐教育的实践及其理论的科学,它是介于教育学与音乐学之间的边缘学科。音乐教育包括一般普及音乐教育及专业音乐教育,前者属于普通学校中的艺术教育范畴,后者则培养专门的人才。②具体的科目包括:声乐教学、钢琴教学、视唱练耳教学、合唱教学等。在音乐教育开始普及化的今天,音乐教育中的多声思维教学理念开始受到大家的重视。

多声思维是人类在多声部音乐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随着多声感觉、听觉及多声欣赏习惯与能力的发展,逐渐形成起来的一种立体状的音乐思维方式③。柯达伊在多声音乐教育思想中认为多声音乐有着社会性意义,体现着个人和集体、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多声音乐的音乐学习在技术上应该以多声音乐为基本形式而展开。柯达伊在《让我们正确地齐唱》一书中指出:“认为总是用一个声部歌唱的人是无法准确(清楚)演唱的,只有两(多)声部才能互相制约,相互平衡。”④笔者认为,“多声思维”是一种多层次的音乐艺术表现形式,它纵横交错的多旋律线条涵盖了音乐各要素,从音高、音程、音区、音色、节拍、节奏、旋律、和弦到调式、转调、离调、乐句、乐段、和声织体、曲式、体裁等无所不有,它有别于单纯的多声部训练,是通过对音乐各要素的认知和把握,更好地去理解、分析多声部音乐结构和纵横旋律发展的手法。为培养学生横向纵向、立体交错的音乐分析能力,在增强他们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表达能力上起着重要作用。

声乐课是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音乐素质和才能的一门重要学科,它是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加强全面修养的一门综合课程。通过实施声乐中的多声思维训练,能够培养学生整体的、横向的多声思维能力,使其将中国的单声音乐思维习惯与西方多声音乐思维习惯有机地结合,帮助我们丰富和发展自己的音乐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声乐教学中的多声思维笔者认为就是改变声乐教学中的单声思维习惯,在听觉中形成从单线条变成多线条,从平面变为立体,即:在声乐训练或演唱的时候不只是听到自己演唱的声音,更应该把自己的声音和其他声部结合起来倾听,任何时候都应当注意声部的协和、统一,这在合唱作品当中显得尤为重要。

钢琴被大家称为西洋乐器的皇冠,具有音域宽广,音色变化丰富,表现力强,其重要原因就是它的多声性,钢琴教学中的多声思维不仅仅指复调作品或赋格曲,他还包括复调在内的一切非单声部的丰富的织体和多样化的音乐组织形态。而钢琴多声思维的训练就是要演奏者在演奏音乐作品的同时对其各要素的意义和内涵给予充分的理解、揭示,最终通过演奏变为丰富的音响。

而钢琴多声思维的训练也是对音乐综合能力的训练。在现在的教学中无论是音乐专业的学生还是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我们都常常看到有些学生由于内心对音乐结构缺乏正确的理解和感受,没有对作品各个声部形成“多声道的听觉”以及手指不能独立地控制钢琴各个层次,导致演奏时把音乐中互相配合支持的不同声部(如主旋律与伴奏、支声部、低音声部等)弹得互相抵消,失去了各声部本身的特点,所以使音乐变得呆滞了。钢琴多声思维的培养是对钢琴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二次创作的过程,因此钢琴多声思维能力既是学生智力结构的核心,又是掌握钢琴知识与技能的最重要的心理素质,在钢琴教学中运用多声思维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音乐纵向上的多声思维能力,从而提高整体音乐素质与艺术修养。而钢琴演奏的多声思维功能,就是要对钢琴音乐在同一时间进程中各不同要素的意义和内涵给予充分的理解、揭示,最终通过演奏变为丰富的音响,努力提高学生钢琴的多声思维能力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音乐教育中的视唱练耳学科是培养学生音乐素质和才能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是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加强全面修养的理论结合技术技巧的一门综合基础课。一个有修养的从事演唱、演奏或教育的音乐家,其在音乐方面所取得的成功,这里面都有视唱练耳的一份功劳。学习音乐的人,只有必须具备听音、辨音、识谱、视唱的能力,才能提高对音乐的理解力、鉴赏力、记忆力,才能用以指导自己的艺术实践。

在视唱练耳教学过程中通过实施多声思维训练,能够培养学生整体的、横向的多声思维能力,使其将中国的单声音乐思维习惯与西方多声音乐思维习惯有机地结合,帮助我们丰富和发展自己的音乐思维能力。

合唱是音乐艺术中的重要表演形式,常被喻为“人声的交响乐”,即由“若干人分成几个声部,既相互独立又相互配合而进行的演唱”,有着极为丰富的表现力。合唱艺术和其他音乐艺术一样,所有参与者都应通过对合唱作品的理解,把感情融入其中,并通过对声音的高低、强弱、速度缓急等各方面的控制,传递出悦耳的和声音色,刻画出美妙的意境,给人以和谐的美感。合唱训练能够充分发展学生的多声思维,柯达伊认为:“所创造的和谐之美,可以造就集体感和友谊,能给人生带来精神升华的时刻。”

因此可见,在合唱教学中运用多声思维对于提高学生相互间协调、默契的合作能力有很大的作用。

多声思维是所有音乐学习者必须学习和努力掌握的重要技能之一,更是各学科所着重训练和培养的一种能力,在这里对于音乐教学中的多声思维教学只是阐明了一种观点,笔者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会有更多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加入到声乐多声思维教学研究队伍中来,使声乐教学中多声思维教学问题的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入。

注释:

①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74页.

②刘沛.音乐教育学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J].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9月.

③樊祖荫.中国多声部民歌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年.

④柯达伊.让我们正确地齐唱[M].音乐出版社,1929年.

【参考文献】

[1]文思隆.合唱、指挥知识及中外合唱作品精选.西南师大出版社.

[2]上海音乐学院视唱练耳教研组.多声部视唱教程(上).上海音乐出版社.

[3]樊祖荫.中国多声部民歌概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

[4]苏侨.视唱练耳教学中多声思维的训练与运用[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5]代晓琴.中职学校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多声思维训练策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

[6]李晓.钢琴演奏中的多声性[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9(2).

上一篇:论心理素质对舞蹈表演的影响 下一篇:语境中的词语运用特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