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

时间:2022-07-04 09:44:27

浅谈如何提高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

摘要: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指的是通过高等教育投入所获得的产出是否有效,或者在多大程度上有效,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本文从高等教育经济效益的概念入手探讨如何提高高校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高等教育 经济效益 途径与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高等教育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一方面需要其自身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需要社会各界加大对高等教育资金的投入。

一、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

1.基于经济学理论的高等教育

经济效益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术语,指的是在经济活动中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消耗与复合社会劳动成果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其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第一指的是消耗与所得之间的比例关系;第二个层面指的是投入所产生的成果是否符合社会需求。也就是说,从经济学角度出发,经济效益不仅指的是投入产出比例,更重要的指的是投入所产生的成果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问题。当在符合市场经济基础下,一定的投入,当成果越多,它的经济效益也就会越高。

在这样的经济学理论下。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首先要考察的是,发展教育过程中的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的投入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而高等教育的产出则主要反映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在接受到知识之后是否在能力素质上有所提高,在科研上是否取得成果。

2.高等教育经济效益的组成部分

考察高等教育产出是否有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高校通过实施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因为只有当产出的人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才能称得上是有效产出,如果高等教育的培养方向与社会发展方向相违背,那么高等教育投入越多,那么所造成的浪费也越大。

第二,接受高等教育者在受教育后综合能力素质是否得到提升,培养的人才在质量上是否过关。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及表现在受教育者知识能力的增长,也同时表现在其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敬业精神、创业精神这样的形式上。如果没有受教育者的能力提高,那么无论投入多少,高等教育的产出只是数量上的,而绝非是质量上的。

第三,在一定数额的教育投入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的数量和高等教育的规模都是高等教育产出的标志。在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保证人才质量的前提下,当高等教育投入的越多,那么产出也就会越大,经济效益也就会越高。

第四,高校是否在科研领域具有相当成就。社会发展过程中,高校一方面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另一方面还 肩负着科学技术创新的重任。高校在科研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在多大程度上取得成绩,这都是高等教育的产出。

3.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的衡量标准

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首先就是要保证高等教育通过一定投入所获得的产出是有效产出,并且获得的是高于投入的有效产出。但是,我们又不能够简单的将经济学对投入产出比,对经济效益概念简单的对其套用,将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等同于投入产出比。因为教育是一种精神资源,是一种精神产品,它不同于物质部门的投入产出可以用货币价值获得多少来判定,而是需要通过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方式获得。当高等教育刚刚形成,高校科研成果刚刚完成,在没有被社会和企业采用之前,是没有给学校带来任何经济收益的,只有当接受高等教育者发挥其智力劳动,将高校科研转化为物质生产,为社会创造了更多价值的时候,高等教育经济效益才最终形成。因此,应该将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定义为高等教育与整个社会所创造的价值之间的比例关系作为标准。高等教育的最终受益者并不是个人,而是通过全社会的物质生产部门体现的。

衡量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主要从内部经济效益和外部经济效益两个层面入手。高等教育的内部经济效益指的是通过一定的投入,高等教育培养出一大批质量较高、素质较高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所形成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科学成果。高等教育的外部经济效益指的是高等教育产品进入到现实物质生活层面,通过转化为生产部门和全社会创造出的更多的经济价值,保证高等教育所获得的经济价值。前者还囿于高等教育体系之内,没有创造出真正的价值,属于内部经济效益;后者已经与物质生产部门相结合,属于外部经济效益。

二、高等教育经济效益实现的途径

高等教育经济效益的实现并不是单单靠高等教育本身,在很大程度上,高等教育转化为经济效益是通过外部环境,因此,要提高高等教育经济效益也自然要从这两个方面对其考察。

1.深化教育教学体制改革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也应该根据社会发展形势依据我国产业结构优化适时调整学科设置,走出传统学科的泥潭,积极的创新和发展新兴学科,从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上对其进行深化改革,使高校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叫教学内容的传播,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社会经济产生引导和改造作用。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重视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重视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高校教学质量。

2.深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

作为高校应该树立“共建、合作、调整、合并”的理念,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调整高校管理体制。通过对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创

(下转第196页)

上一篇:如何解读定向增发 下一篇:关于成品油直销模式的现状与风险控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