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道德失范的背后

时间:2022-07-04 04:39:49

科研道德失范的背后

近年来,科技界的种种行为失范现象时被曝光,人们始而震惊,继而沉思,为什么在一向被认为道德高尚、操守严谨的科技人员中也不断出现很多难以想像的不良行为,甚至腐败现象。很多科学家和社会上正直人士大声疾呼要严肃处理这类科技道德失范的行为,以保持科学的清纯和科技领域的一片净土。科技主管部门和很多科技单位也纷纷制订了各种道德守则和行为规范,情况将会逐渐好转。同时也应看到,这类问题的出现必然有它的深层原因和社会综合因素。对此,应有进一步的分析,采取更根本的措施。

科研道德失范的多重背景

在古代,科技队伍是弱小的,科技条件是原始的,但科学家的个人素质是优秀的,他们投身科技事业都是自觉的。现代科技队伍在壮大,科研条件在进步,科技事业在发展,但科技工作者的个人素质总体上却在下降,因为他们从事科研活动的动机并不都是自觉的。他们中的大多数,是把科技工作看作职业,看作谋生的手段,追求的是功利。

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正处在社会大转型时期。我们是在道德教育、法制建设、市场规范、体制改革等方面还不很完善的时候迎来了市场经济的大潮。社会上出现各种因体制转轨、价值取向不同而发生的矛盾与冲突,在一定时期内是难以避免的。我们应该反思这些不足,分析产生的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

道德教育的不完善

过去我们比较多的是单纯强化政治纪律教育,而相对放松了思想道德教育。政治纪律教育在革命时期,在社会改革的重要时期,在突发事件来临面前无疑是绝对必须的。但这不能代替经常性的社会公德、个人品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思想道德教育。

当然,思想道德教育过去也不是完全放松了,有时甚至还很重视;但过去往往只重视英雄模范的典型教育,而忽视人们日常行为中的品德素质教育。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最能反映一个人的基本品德素质,决定着人们在各种大事小事面前的行为准则,它深刻地反映着国民素质和社会进步的水平。可惜的是,这种经常性的基础教育过去太欠缺了。

法制建设的不完善

民主和法治是一个过程,需要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公民意识的养成。应该看到,我国正在法制建设上努力,只是社会现实的基础还很薄弱。每年两会期间,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一直是代表和委员们关心的热点。在完善法制建设、增强法治意识方面,有很多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问题亟待理顺,如法和党的关系、法和权的关系、法和纪的关系、法和警的关系、法和军的关系、法和钱的关系等。“法”是治国的铁律,是一条硬杠杆。它是全体公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遵守的。中国要迈向现代进步国家的行列,就应该严格地以法律为准绳。

市场规范的不完善

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经历了一段相当曲折的历程,至今虽然大方向已定,但实际运作中的问题还很多。正由于上述道德层面和法律层面的不完善,反映在经济领域就必然是市场秩序的不规范。投机倒把、假冒伪劣、偷税漏税、走私行贿、坑蒙拐骗、欺行霸市等道德失范、违法违纪的事件频频发生,而且屡屡得手。大款们可以一夜暴富、花天酒地、纸醉金迷。面对这些现实,社会心态普遍不平衡,科技人员的心态当然也不可能平衡。在这样的环境下,科技界势必难以保持一片净土,科技人员也难以独善其身。

体制改革的不完善

在社会转型时期容易出现各种道德失范现象,这些问题要通过体制改革来加以解决。而体制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即使十分正确的改革举措,在实施中也会受到不同观点、不同利益群体的抵制和反对。这就表现为当前改革的阻力重重,举步维艰。

科技体制改革中,现在人们关心较多的是科技评估体系的改革。希望克服“一刀切”的评估办法,纠正急功近利,防止单纯追求短期效应,克服浮躁心态等。这些问题确实是制约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但这种现状并不都只是科技界自身的原因所引起,也不是科技界自身的改革就能彻底解决的。

总的说,科技体制改革离不开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又都离不开领导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中国社会改革发展到今天,确实进入了一个核心攻坚阶段。改革途中的有些沟沟坎坎是必须迈过去的。

科研道德建设的新境界

当前出现在科技界的种种道德失范行为,都发生在尚不完善的社会背景下。我们既不能因为有这些社会因素的存在而宽宥那些有道德失范行为的个人,也不能只看到那些有道德失范行为的个人责任而看不到这些失范行为所产生的社会根源。因此,我们既要加强对科技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要严肃处理科技人员的道德失范行为,更要努力推动社会各方面的深层体制改革。

要自律,也要他律

科技人员的道德自律和他律是保证科技人员行为规范所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这里,自律是指科技人员自觉遵守道德;他律是指外界督促科技人员遵守道德。

为什么要强调自律?人是有理性的。人只有协调好“人与社会”和“人与人”的关系,才能使社会和自己可持续发展。一个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甚至为了自己的发展不惜损害他人利益的人,终究要处处碰壁,不可能获得成功。社会对个人的承认,最终是以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为标准的。一个一味向社会索取而无所奉献的人,不可能在社会中得到发展。社会中能自律的人越多,社会就越安定、越进步。科技工作者的任务是探索未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他们所获得的知识、发现的现象和发明的技术都要公之于世并由后人在实践中验证或证伪。因此,科技成果容不得半点虚假。从这个意义上说,科技人员的道德自律既是职业操守的必需,也是立身处世和事业成败的根本。

为什么要强调他律?善恶的判断依据不单是道德规范的标准,更主要的是社会进步的标准。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是善,有害于社会进步的是恶。为使人们的行为尽可能对社会有利,社会就需要用各种措施如教育、舆论、纪律、法律等来规范人的行为,这就是他律。一个正常的、理性的社会必须有健全的监督制约机制,以充分发挥他律的作用。在科研领域,他律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制定科研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严肃处理违规败德行为,改进科技评价体系和奖惩办法。

要治标,更要治本

常言道:“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

其一:治标――医病。近年来,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很多大专院校都制订了科技人员的道德行为准则,严肃处理了学术界出现的一些道德失范行为,起到了积极的教育作用。制订科技人员道德行为准则的意义不在于制订条文本身,而在于促使科技人员贯彻执行。其中,国家专门机构监督、群众监督、同行监督,尤其是新闻监督是最为重要的。过去在“内外有别”、“家丑不外扬”、“注意对外形象”等似是而非的认识下,一些单位往往“文过饰非”、“报喜不报忧”,把很多不道德行为,甚至违纪违法事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结果顾了一时的“面子”,损了根本的“里子”。贯彻道德行为准则的关键在于要有严格的监督执行机制,而体现“自律”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体现“他律”的行政纪律处分也是不可缺少的。

其二:标本兼治――医人。科技人员道德自律的建立要靠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一个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方面有严重欠缺的民族是不可能建成创新型国家的。这些年来,我国加大依法治国的力度而取得的成绩是十分显著的。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国的立法、执法工作还任重道远,科技领域中的很多不良行为甚至腐败事件,往往找不到相应的法律依据来处理。西方发达国家经过了二三百年才形成现在的法律体系,即使这样,尚有空子可钻。因此,结合近年来科技界的具体事例,参考发达国家的经验,加强科技立法已刻不容缓。

其三:治本――医国。一个秩序正常的社会理应有全体公民共同遵守的“社会契约”。这种“契约”,反映了公民的道德共识和行为共则。全体公民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各级领导依法办事、都受法律监督,社会就可以走向有序。国家的道德和法律原则上应该保证“等价交换”。社会如果能够做到公民的劳动和分配所得合理,做到效率和公平兼顾,做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恶不同,奖惩分明”,就能促进公民的道德自律和他律,就能促进社会的和谐有序、持续发展、共同富裕、共同进步。

追根探源,要想从根本上、源头上治理科研道德失范问题,不仅仅是制订一些行为准则,处理几件失范事例所能根除的。这些只是近期必须着手进行的治标措施,根本的还是应该向深层的体制改革努力。当社会进步到相应高度,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比较完善,市场比较规范,科技体制比较合理,科技人员的道德自律和他律就可以达到新的境界。

上一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防止科研不端行为 下一篇:机器人家族喜添“新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