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符号空间探析:以山海关为例浅谈古城景观的空间性格

时间:2022-07-04 01:19:43

古城符号空间探析:以山海关为例浅谈古城景观的空间性格

【摘 要】山海关集中国古长城精华于一身,以山岳、河、海景观为载体,以军事、政治与文化因素为动因,形成北方边境防御性古城聚落。本文借鉴符号学的分析方法,联系宏观视角对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背景的分析,从微观视角展开对人文因素影响下山海关古城对自然环境的塑造与再现方式的剖析,解读其古城景观的空间性格。

【关键词】山海关;景观;古城;空间;符号

【ABSTRACT】Shanhaiguan, as an ancient Chinese border city groups that served as frontier defending northern border of China against tribes from Manchuria throughout Chinese history conserves histor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visualizes high standards of Chinese art and architecture. The paper, using semiology for reference, analyses the representation mode of natural environment of Shanhaigua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humanistic factors from the micro perspective,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from the macro perspective. Space characters are interpreted through this method.

【KEY WORDS】Shanhaiguan; landscape; ancient city; space; symbol

1 、研究背景

1.1 景观符号学

1.1.1 概念与发展简述

牛津辞典(1989年)把“符号学”(Semiology)定义为:研究语言学上的符号(Sign)或象征(Symbol)的学科[1]。它关注人类社会使用符号的各种规律,不仅研究符号本身, 也研究符号之间的关系。

符号学的研究最初并非应用于规划设计领域,其与景观的联系同样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深化的。从20世纪初形成之时对语言学的深刻影响,到与设计中的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的密切联系,符号学建立在将人类文化定义为符号表意与释义活动集合基础之上,对包括分析哲学、语言学在内的人文学科以致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设计学都产生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成为当今西方社会备受重视的研究热门。正如英国哲学家和美学家C・比尔兹利所言:“从广义上来说,符号学无疑是当代哲学以及其他许多思想领域的最核心的理论之一。”

符号学在景观方面的应用值得关注。早在20世纪中期,人们在景观研究的相关领域(如建筑和城市规划) 就展开了符号学的研究,至1980年,布罗本特(Broadbent)建议符号学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可以运用到景观的研究中[2]。简而言之,景观的符号可类比人的语言,类似建筑符号学在空间研究中的应用,景观同样可在一个类似语言结构的体系下,寻找到适合针对景观本身的“符号”(Sign)、“语法”(Grammar)和场所“文本”(Text),从而向观者传递诸如文化意义或时代精神之类的信息,而其中的“符号”则是该体系中的最基本单位。

1.1.2 符号学对景观感知的意义

人类景观的发展历程可视作是人类适应并改造自然、两者持续相互作用的进程。在此过程中,人类对身边的环境进行感知,在利用和改造环境的同时,受到环境对自身生存行为方式的影响,这就自然而然造成了人与外部环境深刻和持久的联系。人类对景观的感知植根于自然环境之上,通过文化的途径被表达,人所改造以致创造的景观可谓是主观化的客观环境,以实体或空间的形式被具体的表达。

不独是对于景观设计,在鉴赏和体验景观的过程中,符号学的应用同样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对景观符号的辨别、理解和分析,注重景观的历史性、文脉性,走向综合主客观的新平台,在考虑景观本身所具有的物理信息和特点的同时,考虑景观所具有的社会文化信息和特点,视景观中体验的人为社会文化背景因素影响下的感知者。

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当今景观文化特征丧失的状况不容忽视,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丧失、千城一面现象的加剧等都在提醒人们:景观的文化意义应受到更多的重视。人作为景观体验中的感知者,对于景观的文化意义不会视而不见。景观符号学正可被认为是研究景观文化意义的重要方法和景观感知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1.1.3 符号学的解读角度

中国的古城景观文化是人类文化重要的一部分,是经过古人精心的规划和建造,并经历了漫长时间的人类聚居和改造延续至今日的宝贵遗产。符号学强调通过对特定场所中基本单位(即符号)形成的场所(即文本)、以及形成该文本所运用的空间句法的解读,来探讨和定义一处景观的特征。在此,本文将根据符号学的基本特点,用演绎的方法从古城景观的象征意义和价值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2 山海关古城景观

山海关又称“榆关”,是指位于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汇聚了中国古长城之精华,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在1990年以前被认为是明长城东端起点,有“天下第一关”之称。整个山海关防御体系包含了山海关主城和六座防御辅城,与万里之外的嘉峪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其中山海关主城周长约4公里,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高14米,厚7米,集合了多种防御建筑[3]。作为国家历史名城旅游景区,尽管在保护、开发和修复、管理等诸多问题上存在争议,不可否认山海关古城内还保留着较为广泛的物质和文化活动。

2、山海关古城景观的空间感知

2.1 空间知觉要素

对古城景观的体验主要有两种,一是身处古城之外整体感受古城与自然背景之间的关联,二是置身古城之内感受组成古城特有空间的街道、院落、城墙等景观元素。不论前者或后者,都强调了一种对古城空间的感知。这些可感知的空间会自然而然地存在人的记忆中,随着对古城印象的加深,这些记忆的片段逐步组织起来,综合而成对古城景观的总体印象和独特的个人认识。

反之,当人们提及古城时,诸如古朴、庄严、宏大之类的印象皆可落实到具体的古城空间中去。与此同时,这些空间又与组成古城的城墙、院落、街道等各类实体紧密相连。因此,笔者将古城的空间组成部分认作古城的符号,而这些符号聚集并形成的典型古城空间,则是古城的符号空间,通过对古城符号空间的解读,可以更好的把握和理解古城景观的空间性格。

根据诺伯格・舒尔兹的实存空间(existence space)理论[4],将可感知的空间主要分为三种:中心(centre)、方向(direction)和区域(area),三者分别对应三种属性:场所(place)、路径(path)和领域(domain),其涵义分别可简单地解释为:内外沟通性、连续性和内外分隔性。人所感知的任何一种空间都具有以上三种属性,只不过由于空间的组成方式不同,三种属性表现的程度不同。

以下笔者将针对山海关古城景观的符号空间进行景观性格的具体分析。

2.2 符号空间与景观性格解读

2.1.1 自然空间

山海关所在地自先秦时代就是中国北方边境的要塞。在明代修筑山海关城及整体防御体系之前,历代多有长城的修筑和北方驻军的把守。从先秦时代流传至今的孟姜女传说中可对山海关长城的形态之宏伟与规模之浩大窥见一斑。被誉为“天下第一奇联”的形容山海关自然景观的楹联云:“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真切地描绘了山海关的自然景致特色。

以燕山余脉为背景、渤海为前庭的山海关自然空间有着强烈的发散特性。山脉连绵阻隔的地形和山海之间开阔的平原使得该区域场所属性凸显,其特点是内外沟通性显著,平面上有着明显的可动性,燕山余脉以南则连通广大的华北平原,只抵京城,是古代兵家必争的要塞。

山海关自然空间以山与海为模糊边界、平原为其中心。由于没有明确的实体边界,整个区域的内向性减弱。

针对自然空间而言,自然环境本身是形态自由的,没有明确的指向性。同时由于没有人为划定的明确街道或路径,因此区域内并非有序列的连续整体,而是存在一种空间上混沌的特征,这种弱连续性与指向性造成了其路径属性的隐含状态。

因此,其自然空间特点可以概括为场所属性突出,领域属性显现,路径属含,呈现出一种旷远、荒寂的景观性格。

2.1.2 院落空间

自明代朱元璋欲在山海关处建城,以更好地防御北方边境始,中国传统的古城模式就延续到了山海关,并以完整的防御性军事系统的形式出现。不过究其古城内的基本元素,则依然遵循传统的古城的布局和形制甚至装饰纹样,并未因军事地位而在民居院落上有过多的创新。

古城内的每间院落都如同一个独立的小世界。从整体来看,这些院落都有着极大的相似性。经典的形式即传统的四合院形式。将视角放到整个山海关古城,则城中心及周边四个瓮城也如同合院一般。由于有院墙(城墙)的围合,使得整个院落与外界有着全面的隔离,很好地体现了院落的内外分隔性和内向性。

整个城市由院落组合而成,最终形成“墙套墙”的传统中国古城模式。院墙不仅仅作为每个独立院落的边界,同时也共同组成了城市街道的边界,这就将院落嵌入了街道空间之内。院落与外界街道的连通只能经由主入口,则在主入口一处形成了明确的指向性。

同时,由于院墙的围合,院落的外向性受阻,内外沟通性趋于消失。同时,由于整个古城的“墙套墙”模式,使得城市与院落之间产生自相似性,加强了城市的向心性。

因此,院落空间的特点可以概括为领域属性突出,路径属性显现,场所属含,景观性格趋于平民化、质朴、内敛。

2.1.3 街道空间

街道作为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特点是指向性明显。对于山海关的街道而言,主要街道和小胡同基本保持正南北和东西向。

如前文所述,院落空间形成的同时形成了完整的街道空间。整个街道空间被限定在古城内部,借由城墙形成完好的向心性格局,秩序井然。

城市街道空间的作用仅体现在城市内部,并非无限制的向四周延伸,这使得其内外沟通性受阻,而最重要的节点往往在于城市的重心,因而内向性更加明显。

概括而言,街道空间呈现出路径属性突出,领域属性显现,场所属含的特点,景观性格带有秩序性的严谨与严肃。

2.1.4 城墙空间

山海关古城墙的独特性之一在于城墙与长城的关系。角山长城直抵海边,在入海部分称为著名的老龙头景观,而这一路径中,长城称为山海关主城的东侧城墙,这使得长城与山海关城墙结合为紧密的一体,仅在地理位置和性质上有微小的差异,连同关隘共同起到了防御的作用,其方向性明显。

城墙与关隘形成统一的整体起到防御作用,通常是重要的聚集场所,由于处于古城边缘的临界位置,因此具有一定的内外沟通性。

城墙本身不应被视作单纯的线,而是一条线形空间。城墙通常可达十几米的厚度,墙顶有宽阔的步行空间,这在古代成为防军驻守城池的重要领域。

因此,城墙空间作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古城景观空间,表现出路径属性突出,场所属性显现,领域属含的特点,景观性格粗犷、威严,与其建造时的防御功能相符。

2.1.5 军事防御性建筑空间

山海关古城区别于其他传统古城的特色之一即其军事防御功能,因此古城周边及城中有许多具有军事防御的建筑。包括山海关在内,这些宏大的建筑对于城市生活来说往往作为特殊的聚集场所,军事防御性的要求也使得这些建筑成为防军驻守的重要地点,具有很明显的内外沟通性。

防御型建筑在古城之中多分布于主干道的交叉口,或结合城墙长城位于古城的主要出入口处,这使得其与街道和城墙紧密相连,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其作为防御性体系的各个部分,在整体防御中具有连续性。

对于防御型建筑而言,重要的是其所处地位和驻守的功能,并非其内部空间的组织,因此包括天下第一关在内,建筑内部空间并无特别创新之处,内向性较弱。

防御型建筑空间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场所属性突出,路径属性显现,领域属含,稳重、肃穆的景观性格与城墙近似。

3、山海关古城景观的价值小结

山海关古城人文历史悠久,自明代至今,已成为古长城的缩影;尽管现今山海关古城存在遗产保护、整修及管理的诸多问题,但总体而言仍然较好地保存了古代防御性古城的整体形态和主要结构;与此同时与古城相关的文化习俗等传统也被纳入各级文化遗产名录。

北方山海壮阔的自然景观成就了山海关古城防御系统的性格基调,而古城空间的主要组成部分完善了古城朴素、粗犷同时又平民化、井然有序的性格特点,这些空间性格反过来又叠加于自然景观之上,使得自然景观要素与人文景观要素融为一体,共同形成了今天的山海关古城。

参考文献:

[1]诺伯格・舒尔兹. 实存・空间・建筑[M]. 台北: 台隆书店, 1980

[2]朱文一. 空间・符号・城市[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3]邓位. 景观的感知:走向景观符号学[J]. 世界建筑, 2006(07): 47-50

[4]李静, 陈玉锡. 景观符号学理论的研究[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2009(24): 151-154

[5]陈晓明. 山海关城考[J]. 重庆建筑, 2004(S1): 100-102.

[6]潘跃. 秦皇岛山海关 明代长城重隘[J]. 中国文化遗产, 2008(03): 57-63.

[7]王林湘, 周华. 山海关的城市记忆[J]. 中国文化遗产, 2009(05): 69-79

[8]冯柯, 黄健, 张萍. 山海关古城传统民居装饰浅析[J]. 建设科技, 2009(05): 102-103.

[9]庄和锋. 明长城山海关防区防御体系与军事聚落研究[D]. 天津大学, 2012

注释:

[1]引自邓位, 景观的感知:走向景观符号学[J], 世界建筑, 2006(07): 49

[2]资料来源:中国长城网,http:///山海关/

[3]诺伯格・舒尔兹. 实存・空间・建筑[M], 台北: 台隆书店, 1980

作者简介:

杨伊萌,1990年4月,女,河北保定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风景园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yangyimengamy@yaho .cn,研究方向为风景遗产保护,第一作者。

廖晓娟,1991年10月,女,福建龙岩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专业本科生,,研究方向为景观规划设计,第二作者。

上一篇:关于建筑史的思辨 下一篇:建筑物能效测评管理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