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墨子“兼爱互利”道德思想

时间:2022-07-03 09:46:53

浅析墨子“兼爱互利”道德思想

摘要: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该学派和儒家在战国时期被并称为“世之显学”。(《韩非子·显学》)他提出的“兼爱”,“非攻”,“节用”,“节葬”,等十大思想主张中,“兼爱”是其核心思想,其他九项主张都是以“兼爱”为基础的深化与拓展。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思想对当今思想道德教育的发展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对构建今天的和谐社会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墨子;兼爱;道德思想

中图分类号:D261

墨翟,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春秋战国时期小邾国人.墨翟是墨学的创始人,在先秦时期,墨学是与儒学、法学并称为“显学”的著名学派之一。“兼爱互利”思想是墨家学派的一个本质特征,是墨学对墨家学者的灵魂诉求。也是现代中国“仁爱”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现代中国面临的增强民族凝聚力,发展和谐社会等等问题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也给当今的思想道德教育很大的启示。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私有制与阶级随之产生。思想学术界也随之进入了“百家争鸣”的时期。墨学在这个时候悄然兴起。墨子生于小邾国。在当时,像墨子这样的小国之民深受战乱与宗主国歧视的双重压迫。随着兼并战争的加剧,人民更加惶恐不安,百姓颠沛流离。在这样水深火热的苦难生活中,他们迫切的渴望消弭战争,结束天下大乱的生活。墨子认为“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欺,焉能治之”《墨子·兼爱上》君主治理天下,必须了解乱是因何而起的,就如医生必须先弄清楚病从何而起一样。,墨子提出了他认为天下的“乱”的起因:“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傲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也”《墨子·兼爱中》于是乎,在找出社会祸乱的症结——“不相爱”后,墨子从如何保证人民的基本生存环境与君主如何治理一个国家的“乱”这个两个角度去思考墨子提出了一个积极而又有效的解决解决方法“兼相爱,交互利”,并且提出了“视人若己”的一种适用于推广兼爱的换位思考方式:“视人之国若视己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则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墨子·兼爱中》

墨子的“兼爱”与“互利”是互为基础,相辅相成的,在“兼爱”的基础上实现互利,在“互利”的基础上实现兼爱。墨子的“兼爱”反映的是内在的情感,它有“交利”作为其现实行动的补充,“臣子之不孝夫君,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墨子·兼爱上》在墨子看来,人人不相爱,只知自爱而亏他人之利,就造成了社会的“乱”。所以墨子提出兼爱互利。而“交互利”就是“兼相爱”的升华,是“兼相爱”的具体行为表现形式。兼爱互利合二为一,缺一不可。墨子的“兼爱互利”主张是建立在对等互报的基础上,也就是“兼相爱”与“交互利”并举。一个是情感上的体现一个是现实实践,两者相辅相成,墨子在《墨子·兼爱下》篇中说“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即此言“爱人者必见爱,而恶人者必见恶也”也就是说,利人与利己是相互的,在利人的基础上利己,在利己的基础上利人,利人利己的和谐统一,是“交互利”的完美体现。“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墨子·兼爱下》。从利己的角度去考虑,也应该以爱待人,以利待人,你对别人以爱利相待,别人也会去爱你利你,如果你害人,恶人,人也必从而恶之,害之。

墨家的“兼爱”是针对儒家的“别爱”提出的,儒家提出“仁”的主张,孔子解释“仁”的含义就是“爱人”。是以“礼”为基础的,是有等级有差别的。因此,儒家所说的仁者爱人,却有亲疏之别,“儒者曰:‘亲亲有术,尊贤有等。’言亲疏尊卑之异也”。儒家的“仁爱”崇尚的是“亲亲”“尊贤”“贵贵”“尚齿”要求人们克服自己而服从社会的等级制度,儒家的“仁”是淡漠的,疏离的有等差有阶级的。墨子并不反对仁义的主张,但他认为应当是“兼爱”不应当有差别。他所提出的“兼相爱,交互利”要做到视人若己。要做到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兄弟之间等等,都应当自爱和互爱。孔子对人性的认识更注重它的精神性,社会性。墨子对人性的理解,更强调人的自然性。墨子认为,达到“交相利”满足了每个人的自然欲望,就是“仁”

而在“交互利”的观点上,墨子提出以“义”来节制利,更提出“义,利也”《墨子·经上》“义”“利”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当时思想家辩驳的焦点,“义利之争”已经成为一种时代命题。“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可以看出孔子重义而把利视为浮云,其重义轻利的思想显而易见。而孟子则是鄙视追逐利益的商人,把商人斥之为“贱大夫”。荀子也提出“荣辱之大分,安危厉害之常体,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可见,儒家是提倡重义轻利的。而墨子一反儒家重义轻利的观点,提出“义,利也”《墨子·经上》的义利合一的新观念。这与儒家重义而轻利,舍生而取义,轻视平民百姓利益的观点完全相反。墨子主张“贵义”而又“尚利”。“万事莫贵于义”《墨子·贵义》可以看出,墨子也是十分重视义的。但是墨子认为义与利的合一,并不是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他认为互利也可以是“互爱”“互义”的一种表现。他的这种观点更多的是为了普通劳动者和小生产者。墨子并不反对人的自利之心,而承认在利人的基础利己的合理性。“己在所爱,爱加于己”《墨子·大取》“爱人不外己,己在所爱中”《墨子·节葬下》只有利人才能利己,墨子认为利人与利己是没什么矛盾的。利人与利己是可以有机的结合起来的。在某种层面上来看,墨子的“义利合一”“互利”观念较之于儒家的“重义轻利”观念,它无疑是进步的,更符合当时劳动者,小生产者内心需求,也是更适应时展的。

可见墨子所倡导的是爱人若己,推人于己的利他主义,其道德境界无疑是高尚的。墨子作为中国古代第一个伟大的平民思想家,主张“兼相爱,交互利”强烈的要求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者得治,满足这些劳动者,小生产者最基本的生存权,墨家坚持的是一种不分种族,血缘,阶级,贵贱的大爱。是无区别的兼爱。墨子重视物质生产,他从本人“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墨子·鲁问》的生活经历和从事生产劳动的实践活动中懂得衣食住行是人们最关心的基本问题。从事物质生产是满足人类基本生存需要,兴天下之利的基本手段。总之,墨家的“兼爱互利”就是要打破家族本位,代之以社会本位。打破人与人之间原有的贫富,贵贱的差距,代之以新的彼此平等的地位。这显然是一种理想主义的爱,它立足于小生产者的道德基础上,更多的表现出人民性,合理性与进步性。

上一篇:浅谈中学物理“生本“课堂教学的构建 下一篇:通识教育背景下以提升学生能力为导向的教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