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母语享受语文受益终身

时间:2022-07-03 09:25:37

亲近母语享受语文受益终身

摘要:从艺术大师谢晋先生谈读书对其以后艺术创作的重大影响中,得到了深刻的启示。语文的学习通过大量阅读积累,形成了丰富的语言积淀,让学生在成长中受到感染,熏陶,能够逐步提高语文素养。我们致力于在语文实践中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其受益终身。

关键词:亲近 母语 享受 语文 受益

我国已故著名艺术家、导演谢晋先生生前在接受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栏目采访中,谈到自己的艺术生涯时,讲到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在10岁生日时,祖父的礼物是一套小学生万有文库。谢晋说就是这五百本书影响了他的一生,也是从那时起他的骨子中注入了人文主义的情结,丰富了生活,激发了情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伊索寓言》、《鲁宾孙漂流记》,在他眼前打开一个又一个神奇的世界,带给他一个又一个的梦想。为其以后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谢老先生的谈话中,我们的感受颇深,从中得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启示。

启示一:其实,学语文不过读书而已。语文素养的逐步形成,来自于读书,从广泛阅读中,受到潜移默化地影响,是从量中获得积累,感染,熏陶的一个质的飞越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学生只有通过广泛的阅读和大量的积累才能真正学好语文。

众多作家无不是依此而走上艺术创作之路的,从他们身上可以得到很好的印证。钱钟书说,他七岁前看完家中收藏的古典名著,又跑到街头书摊去看家里不屑收藏的侠义小说。他一回到家,就给弟弟手舞足蹈地讲书上的内容,并将书里每个好汉的兵器的斤两记得一清二楚。冰心说,她从小开始读《水浒传》、《聊斋志异》、《三国志》、《东周列国志》等书。中国古典小说虽然把她领入了文学宝库的大门,但却无法完全满足她求知的渴望。她又开始贪婪地阅读外国小说、报纸。金庸说,最吸引他的是无疑是图书馆和阅览室,他为巴金、屠格涅夫的文字而感动,他也读过许多鲁迅的作品。他说,在那山河破碎、母亲早逝的岁月里,没有比冰心的《寄小读者》更能打动一个少年学子的心了,那是一个温润的爱的世界,足以温暖、慰藉、滋润他稚嫩的心灵。由此可以说语文的学习规律恰恰是“举三反一”的,是在巨大数量的语言反复撞击、反复刺激下才点点滴滴地“说出”,只有长年累月的积累才能“奔涌而出”。

反观当前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不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影响因素是目前学生课业负担重,学习压力大,没有时间来读书。阅读量太少,达不到一定的阅读数目和积累。并且随着儿童年龄越大,其所能从事的活动多了,可能不专注于读书。另外,现在贴近孩子们的书太少了,没有书可读。还有家长读书的意识很淡薄的问题,家庭缺乏读书的习惯与氛围。再者现代社会已进入网络信息时代,令人眼花缭乱网络内容充斥着学生的眼球,使他们无法能够坐下来,静静地来读书了。

要让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要求与阅读量真正落到实处,必须在教学上做出相应的调整。我们要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减少不必要的冗长而琐碎的分析,以教给方法和培养能力为主,帮助学生学会分析、理解、感悟,将多余的课时用于指导课外阅读。每周我们抽出一、两节课,把学生带入阅览室上阅读课,指导学生选择阅读的书目,逐步学会为自己查找相应的资料、积累资料,学习写摘记、做卡片,学习筛选信息等。在阅读的基础上,尽量培养阅读的反馈能力,学会小组交流,训练把读的内容用精炼的语言复述并尽可能的谈出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在节假日,可以把名著分阶段布置给学生回去有计划、有目的的阅读;在阅读前,老师可作一些相应的关于这些名著的介绍,教给学生评价、鉴赏的方法,读后可以开展书评、读后感交流活动,增强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的水平。同时,我们还可以充分运用课本的配套材料,如《童年书架》《自读课本》等将这些该读与该背的也落实到每一学期甚至每一天,真正体现每天都有阅读,每天都有积累,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学生最终能在老师有步骤有计划的安排下做到增加了阅读的量,也提高了阅读的质。让学生感受到书海的浩瀚无际和读书的无穷乐趣,从而激起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香”的追求和对知识的渴望,在学生中“熏”出一种以读书为乐,以读书为荣的良好风尚。

这样的阅读,既不增加学生的负担,又不养成对老师的依赖。大量的有指导的阅读,并且是精品的阅读,必能提高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

启示二:兴趣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获得能力的动力。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特级教师于漪也曾说过“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会钻的进去,学习就会有成效。”可见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就会全心全意地去学习,去了解,想知道这一样东西、这一件事情的来胧去脉。学生起了“想知道”的念头,他的学习积极性就来了。学生才能就会知之,好之,乐之,也必能升腾起热爱语文的强烈感情。

同时还要重视学科学习习惯的培养。作为最基础的语文学科,从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入手,立足常规管理,突出课堂主阵地,循序渐进地采取措施进行;并在平时抓好写字识字、使用工具书、倾听交流、质疑问难、勤于朗读背诵、读书看报、不动笔墨不读书、留心观察、勤于动笔、收集吸收信息等习惯养成的同时,在校要着力培养起好的预习、课堂听课、作业、课后复习、创新、竞争等习惯,以此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语文素养支持。

启示三:通过读书学习语文,增强了民族母语情结。《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语文教学天经地义地要培养学生具备热爱祖国语文的基本素质,这是一个民族的母语情结。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母语情结”,对自己民族语言文字的热爱就是一种爱国情怀。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蕴藏着我们民族深厚的文化历史。汉语言文字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最准确、最简洁、最优美的语言文字之一。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语文是民族之根。它无声地记载着本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记载着民族文化的地质层,母语教育必须与民族文化紧密相连。”

启示四:环境对一个人兴趣能力的培养有重要的影响。“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孟母三迁”之理,人们深有体会。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的营造,创设一种浓烈的书香氛围和激动人心的书海境界,让学生置身于其中,可以丰富学生的语文实践机会,帮助他们开拓视野,增加积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方法,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学好语文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可以使学生持之以恒。对于小学生来说,语文老师应该是学习氛围的引导者和营造者。《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作为教师,自身必须提高“阅读”的积极性。因为教师在读书方面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形的,学生从教师平时的言谈话语中就可以感受到他的阅读视野和思维空间,博览群书的教师自然会受到学生的喜欢。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首先应是一个文学读者,是一个懂得欣赏文学、能够不断提升自己文化视野,从而不断影响学生的学习,只有读书,我们才能拥有源头活水,去滋润学生求知若渴的心田;只有读书,我们才能生成新的信息,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传递;只有读书,我们才能引领学生读书;只有读书,我们才能促进学生发展。“腹有诗书气自华”,因为在这个喧嚣的时代,能潜心阅读是一种品格。

综上所述读书活阅读能否落到实处,影响着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决定了一个学生基本的语文水平。我们需要真正的有实效的阅读活动,需要给学生更多的阅读带来的生活积累,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真实的体现出来。

上一篇:高中物理课如何提高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下一篇:因景寻情领悟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