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需凸显“研究”特性

时间:2022-07-03 08:52:32

校本教研需凸显“研究”特性

校本教研是伴随着新课程的推进而产生的,它作为一种教学研究制度,已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手段。笔者所在学校自2003年起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在活动中我们发现教研活动“研究”特性正在被弱化和淡化,为此,我们总结并倡导“四有教研活动”——即“有主题、有目标、有方法、有积淀”,来提升教研活动的“研究”特性,提高教研活动的效率。

一、拟定适切的主题

如何让研讨活动有明确的聚焦方向,关键是找准找对并拟定适切的主题。我们认为要做到“三个把握”。

首先是把握好拟定研究主题的来源。研究主题应当从课堂实践中来。这就需要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和自我反思中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和问题,并和教研组的其他成员进行交流探讨,然后对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有探讨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归类、分析、综合,再上升为主题,并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研究。如数学教师对2011学年第二学期的数学期末试卷进行质量分析时发现,学生计算错误率非常高,于是教师开始反思,并通过集体研讨确定“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作为校本教研的一个课题。

其次是把握好研究主题的方法。要从小切入点去研究主题。研究主题切忌大而全,太大太全的主题容易使研究精力分散,容易使研究停留在表层。也不要试图通过一次或几次教研活动解决教学中的多个问题,而应当选择较小的切入点,追求通过一次或者多次教研活动加深对一个小的研究问题的认识,“小”才有可能“深”。

再次是把握好主题的关联性。教研组在选择主题时要注意单个主题之间的关联性,最好能将一个个主题串联起来,主题之间做到有转有承,有呼有应,形成集聚效应。

二、创新教研方式

我们开展了视频观摩课。全校18位数学教师在每周二、三、四、五早上第一节课依次轮流上视频课,一轮结束,又重新开始新的一轮。我们把这种视频课作为创新校本教研方式的突破方向,努力实现教师观课、评课活动的两个转变,从而提升效能。

1.公开课由被动发现问题向主动发现问题转变

教师在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变上,较为困难的是难以察觉自己课堂教学的问题症状。有了视频课,我们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对自己的教学录像课的各个环节进行切片,将每个与示范课相关的切片进行互动对比,从中找出自己的不足与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同样是“情境导入”,公开课教师可以先观看自己的“情境导入”,然后再观看多节示范课的“情境导入”,在两者对比后,则能较清晰地知道其中的差异。同样,教师平时可以结合本学科的内容以及教学中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通过与多节不同类型课的横向比较,自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2.单堂课的纵向评课向多堂课的横向切片式评课转变

以往的评课,多以单堂课为单位进行独立式的纵向评课,由于缺乏对比,评课往往泛泛而谈,不能深入,难以全面展开。而有了视频课,我们对示范课的优秀环节和公开课的环节进行横向切片对比,为评课者提供横向深入分析的操作平台。这种横向对比,一方面比较容易发现相同教学环节之间的成功之处或者不足之处,起到“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的效果;另一方面也拓宽了评课者的视野,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学习需求;第三还为评课者的聚焦创造了条件,避免评课者意见散乱现象发生。比如我们将丰路静老师的视频课《分数的再认识》和金妍老师的视频课《乘法交换律》进行了分段处理,将两节课的猜想和验证部分分出来,先组织教师观看,然后开展了“如何有效组织学生进行猜想和验证”的讨论。从两个片段中可以发现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发现—提出—验证—建模。同时让教师体会到猜想需要以教学内容为根据,而学生提出猜想后要请他们自己进行验证,这对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用差异推动进取

教研活动如何让不同类型的教师共同受益?

首先,我们为每个教师制订有个体差异的专业发展目标。从源头上就把控好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师的专业化提升方向,实现教师培养方式的有教无类,因人而异;今年,学校针对年轻教师在信息技术上的优势,开展了一次以“让技术改变课堂”为主题的校本教研活动。活动中年轻教师介绍z+z超级画板操作过程,有一个教师将二维和三维设计的绘图软件autocad用于数学教学中。这种活动一下子就提升了年轻教师“比学赶超”的氛围。

其次,把教师间的差异视为在教研活动中实行分工合作的资源。为了给这种分工合作创造条件,一方面促使老教师学习信息应用技术。我们学校这个学期实行家长和教师零距离接触活动,家长随时可以到学校观看教师上视频直播课(在特定教室),学校还规定上课时必须使用多媒体。这对稍上年纪的教师来说是个难题,因为在信息技术应用的掌握上他们相对要弱一些。年轻教师以“让技术改变课堂”为主题的校本教研活动,让他们大开眼界,促使他们向年轻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学习信息应用技术。另一方面,促使年轻教师重视学习实践教学经验。今年,学校开发了多堂实践课,由几十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主上,让年轻教师参与对课堂实际效果的测评。让实实在在的效果来说明实践经验的重要性,从而促使年轻教师向老教师讨教实际教学的经验。正是这种双向的促进设计,整个学校形成了互帮互助、其乐融融的景象,使大家既学习了技能又增加了感情,让个体差异的专业发展目标得到自然的执行。

四、梳理并提升活动成果

活动后及时跟进对教研活动成果的梳理和提升,是进一步促进对相关主题的研究、思考和实践的有效手段。所以,我们把如何梳理和提升活动的成果,如何扩大活动的受益面,作为教研活动策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求写活动综述。主持人要在活动结束时,对研讨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并且还要写出综述。综述不是对活动过程的简单复述,而是要深入挖掘和梳理研讨后达成的共识。综述主要内容包括:讨论过程、达成的共识、问题分歧及其主要聚焦方向、问题改进的操作性建议以及需进一步研究的内容、下步打算,等等;二是保持活动的延续性。在下一次跟进的教学研讨开始前,主持人同样需要进一步概括上一次的研讨“共识”,这样新的一次讨论就有了基础,不至于“从头再来”。主持人不断地梳理教研活动中的共识、分歧或建议,将使教研活动中的研讨不断在前一次基础上深入进行,避免教研活动中观点的重复和无序;三是将综述整理成册。除了每一次课后,把梳理好的综述发给大家外,学期末或者一个阶段末,把所有综述集中,整理成册,发放给大家,以便综合研究,成就最佳积淀。

上一篇:品德课堂教学应关注的四个要点 下一篇:精心设计 有效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