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类意识研究及其对大学生阅读策略的启示

时间:2022-07-03 08:18:30

语类意识研究及其对大学生阅读策略的启示

摘 要: 语类对语篇的内容和形式起着制约作用,属于同一语类的语篇往往具有大致相同的宏观结构潜势。然而,对于语类的划分有粗有细,是一个颇具争论的问题。因此,本文从实际的例子出发,分析几类语篇各自的宏观结构特征,并讨论了针对不同语类的语篇而采取的阅读策略,希望为大学生阅读的教与学提供一些启示,推动大学英语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语类 语类意识 语类结构潜势 阅读策略

一、引言

近些年来,随着国内对系统功能语法的研究愈趋广泛、深入,很多学者已经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将主述位、元语言功能等理论基础带入大学生英语教学的实践之中,也取得了不凡的研究成果。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英语学习无非是争取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水平的提高。其中,阅读要求解读语篇,写作要求建构语篇,这两方面都要求建立在对语篇结构的分析及理解之上。因此,将系统功能语法的分析方法引入英语学习,尤其是在读写学习中,会对大学生学习策略产生积极的启示和影响。新时代的大学生面对多元化的英语语料,阅读材料来源丰富,不再局限于课本及考试,涉及各个语类,而不同语类宏观结构特征各不相同。本文以各语类的宏观结构特征为着眼点,以语类意识对大学生阅读策略的启示为落脚点进行分析。

二、理论背景

艾金斯把语类看作是“有步骤、有目的的活动类型”,认为“在我们的文化中有多少种已经被承认的社会行为就有多少种语类”。温多拉(Ventola)也支持这种说法,并指出了语类所具有的常规性。她所说的常规性,实际上就是语类步骤出现的规律性。[1]P287

对系统功能语言学家来说,语类这一概念,涉及具体的某一语篇在其结构上所具有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就是哈桑(Halliday & Hasan,1985)所提出的语类结构潜势(generic structure potential)。语类结构潜势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一是哪些成分是必备的(obligatory)?二是哪些成分是非必要的(optional)?三是所有成分以什么样的顺序(sequence)出现?四是是否有反复出现(recurrence)的成分存在?[1]P287-288

三、几种语类的宏观结构特征分析

属于不同语类的语篇会具有不同的成分和信息结构布局。可以通过对语类的研究来对学生进行引导,使他们把握语篇内在的可能性,预测文章结构,获取核心信息,从而提高阅读水平。以空间为发展线索的话题,如旅游手册、游记等,其主位多为主语和地点状语两者交替使用,以变换叙述的角度。[2]

比如在介绍旅游景点特色的语篇中,必备的成分包括旅游景点的名称及其特色。旅游景点的名称是第一个已知信息,最可能成为第一个主位,之后的语篇会涉及它的一些基本信息及总体介绍,比如其年代、地点等,最后到达重点部分,也就是关于特色的具体阐述。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was the first national park created by the US government in 1876 to preserve the natural beauty of this strange and beautiful place.

In addition to preserving its multitude of geothermal attractions,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serves as a refuge for a wide variety of native American wildlife.

The last remaining herd of wild bison(buffalo) in the USA still peacefully roams the meadows of Yellowstone along with vast herds of wild elk,deer,moose,coyotes,eagles,bears and wolves:

You can easily spot many of these wild creatures from your car as you drive through the gorgeous scenery of Yellowstone.[3]P202

以上语篇摘自对黄石公园的介绍,学生在阅读此类文章时,如果只需要获得关键信息,就可以运用跳读的策略,忽略非核心信息,重点分析第二句,关注黄石公园的特色――野生动物栖息地。

新闻语篇也是近些年来受到大学生关注的一种特色鲜明的语类,很多人借助对英文报刊的阅读提高阅读水平,而来源于新闻的阅读材料也常见于考试。导语部分是新闻语篇的第一段或前几段,总结了全文的基本大意,包含“5W”和“1H”,即Who,What,When,Where,Why/How,见下例:

TRIMDON,England-Prime Minister Tony Blair said ThursdayWhereWhoWhen

that he will step down as prime minister on July 27,aftera decade

What

in office in which he brokered peace inNorthern Ireland and followed the United States to war in Afghanistan and Iraq.

Why/How[3]P193

掌握新闻语篇的这种信息分布特征,即基本信息集中出现在导语部分,有利于阅读者在短时间内提取基本信息。

科技语篇虽然涉及一些对大学生来说比较陌生的、专业性较强的领域,但由于其特殊的句法及篇章结构,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名词性结构和复杂句的反复使用成为科技语篇的区别性特征,见下例:

Such a spick-and-span branch of science that human creature might survive untimely age,being proof against disease through immunization,and which serves to lengthen longevity and rejuvenize man from decrepit senility to vital youth,a so-claimed“age-proof science”,we have been devoting our uttermost efforts to the pursuit of,that it wins a leading role in the sphere of life science.[3]P200

必备成分包括其主题,即本语篇是围绕何种科技展开的;还包括此科技的作用、定义等。除此之外,这种科技的研发时间、团队、过程等则属于非必要成分。以上语篇是由一个长句构成的。对这种长句的阅读理解并不易。要找到主题,也就是信息的焦点,就要先理解整个语篇的意义,先略读,后细读,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上文的主题出现在其中段,即“age-proof science”(防老科技)。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四、语类意识对大学生阅读策略的启示

阅读并理解语篇是大学生英语学习的一个重点及难点。传统提高阅读能力的方法就是在提高词汇量的基础上,结合精读、泛读进行反复练习,效率较低。笔者认为,将语类知识引入大学生知识结构之中,使他们自觉使用语类知识,指导阅读实践,是一条提高阅读能力的捷径。

(一)语类意识有助于把握作者思路,了解文章结构。

所谓思路,就是作者想说些什么;他是从什么地方开始说的;他从什么地方引入新的话题;语篇结束时,他所关心的又是什么问题。在不同语类的语篇中,作者的思路所遵循的线索不同,如故事类以时间为线索、信息类以信息的重要性为线索、逻辑类以因果先后为线索,等等。因此,把握作者思路也就等于找到了语篇主题,区别了重要部分和次要部分便于阅读精力的合理分配。

(二)语类意识有助于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

如上文所述,不同语类的语篇具有不同的结构潜势,写作目的、对象也有很大的差别,其阅读目的自然千差万别。有效地阅读意味着用各种阅读方法来完成阅读任务,并及时调整以达到阅读目标。因此,针对不同语篇的阅读目的,选取不同的阅读方法是种必要的阅读策略。

常见的阅读方法有如下:

一是略读。略读是通过快速阅读来归纳出课文中心内容及要点的方法,对于了解大致信息很有价值。一般来讲,这种方法有75%的阅读内容要被忽略掉,适用于阅读较长的语篇,提取其背景、大意等。[7]以新闻语篇为例,从标题和副标题中能够得到有关正文内容的提示,而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往往包含着有价值的背景、总结性的内容和结论性的信息。

二是寻读。寻读是一种快速搜寻具体信息而不是获得总体印象的方法,着眼于寻找重点信息。这种技巧对于分析细节或者判断某篇文章的内容是否值得进一步详读都适合使用。特点是:快速扫视,找出线索后由快速阅读转回常速阅读。

三是片读。片读是泛读策略的一种,能增强阅读速度,利于快速理解语篇。有水平的读者并不是逐字阅读的,他们的眼睛会同时摄入几个单词,这几个单词是经过读者对一行文字进行划分之后的一个意群或者一个有意义的单位。[7]故事等语类大多线索清晰,结构明确,最适合利用这种方法阅读。

(三)语类意识有助于预测语篇内容,加快阅读速度。

语类结构潜势理论提出,属于同一语类的语篇有其特有的宏观结构共性,内部各成分及其顺序是有规律可循的。因此读者要运用头脑中已有的背景知识进行预测,将其连贯起来。

预测是指在阅读中不断地根据目前信息推测未知内容,既可以通过语篇的种类对其内容、成分进行揣摩,例如在新闻语篇中通过标题预测主体的内容;也可以根据对背景知识的了解,通过已阅读的内容对下文内容进行预测,如在广告语篇中通过商品的名称预测其所要宣传的卖点。预测是一种连续的贯穿整个阅读的行为,它被逐渐发展成为阅读行为中自动的一部分,预测习惯的培养可以帮助我们成为积极的阅读者,并能有效地提高阅读速度。

五、结语

长期以来,大学生的阅读学习都是以传统语法为依托,以大量背记单词、词组甚至句子为基础,很少从宏观角度出发,观察阅读材料的特点和规律。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对语篇的分析深刻、透彻,其中有些理论能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语类理论就是其中之一。如果将其运用于实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效率,更重要的是可以教会学生如何分析看待一段语篇,并自觉地将这些方法应用于英语学习的各个方面,有利于整体英语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M].系统功能语法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87-288.

[2]刘雪琴.篇章主位结构与英语阅读教学[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9).

[3]周方珠,卢志宏.英汉互译原理[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181,192,200,202.

[4]彭宣维.英汉语篇综合对比[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83.

[5]闫宝华.大学生英语阅读教学策略探索[J].辽宁医学院学报,2009.

[6]朱莎.浅谈如何提高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J].科技信息,2009.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庄河方言声母对英语语音习得之影响 下一篇:九年级英语写作的补偿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