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名词与形容词跨类现象性与量性的转变

时间:2022-07-03 07:54:15

汉语名词与形容词跨类现象性与量性的转变

摘 要: 由于汉语缺乏形态标记,汉语词类表现出“词无定类”的特点。奥托・叶斯柏森认为形容词与名词差异在于其内涵的特性不同。本文从词语所内含的特性与特性的量特征着手,分析名词与形容词跨类现象的内部过程,认为是否含有被共识的显著特性及特性量特征的转换,是决定名词与形容词之间跨类能否成立的关键。

关键词: 特性 量性转变 特定化

1.引言

传统语法认为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形容词表示性质或特征[1];亦有论及名词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2],形容词为描写事物性质状态的词[3]。关于两种词类的关系与差别,Chomsky曾以“名词=+N, -V;形容词=+N, +V”[4],显示其差异;而Baker认为这种划分不符合两种词类在应用中的实际情况[5],违背了“简约原则”[4]。沈家渲曾提出汉语词类之间存在“包含模式”,即形容词是被名词包含的一个次类[6]。可以确定的是在名-形之间存在一个跨类的地带,该地带根据罗自群的统计,《现代汉语词典》中名-形跨类词占到跨类词总量的15.7%[2]。可以推断名词和形容词本身包含着共同因素,使跨类成为可能。本文认为这种共同因素即为奥托・叶斯柏森在定义词类内涵时所论及的特性(quality)[7]。

名词和形容词内涵不同的特性,还具有“量”的特征。“特性”与特性的“量”都参与跨类。朴镇秀曾论述到形容词量性的特征[8],田湘映提到名词与形容词跨类时“量的离散性与连续性①发生了改变[9]”。沈家煊[10]及吴颖、王敏杰认为名词具备有界性,所以可受量词修饰[11]。在量性特征的讨论中,以往研究仅从外部观察名词与形容词的量特征,未注意到其内部还有特性的存在、选择与参与问题。量的存在实际上具体投射在名词与形容词内部所内含的特性上,它并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因此,名-形跨类时,各自内部的特性和特性的量相互发生转化。本文从名词形容词各自所内含的特性与特性的量特征着手,分析两种词类间转化的内部过程。

2.名词与形容词特性的差异

奥拓・叶斯柏森在《语法哲学》中论及“名词内含着各种复杂的特性,而形容词只含有一种特性”[7]。比如我们说 “羊”,而不说“吃草的,白色,群居,长满毛,胆怯,四腿的,反刍哺乳动物……”因为这些特性已经被抽取出来组成“羊”这一抽象概念,并能够使听者接收到“羊”而不是其他事物。同样,当人们说“绵羊”时,从“绵羊”这一实体抽取出的特性所组成的词语“绵羊”,能够使听者准确接收到 “绵羊”这一类别而不是“山羊”,并且在任何时间都发生效应。因为,“绵羊”这一个类别中的每个个体都存在差异,并且每个个体又随着时间,其本身也产生变化。所以,“绵羊”这一词语本身并非对应某个具体实物,它是一个抽象概念,一个代码,只在具体使用中指向某个具体实物。因为语言无法具体表达出一个事物的一切因素,名词就是从该物质本身抽取出的显著特性之和,即特性群[7]。这些特性群被固化在名字概念中,使其所代表的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来满足人们在不同时间的表达需要。

因此, “羊”比“绵羊”抽象性更强,“绵羊“相比之下更加具体,但也是抽象的名称。正如叶斯柏森所说:“每一个名称都是一种抽象,区别只在于抽象的程度不同。”[7]而形容词则是从事物中抽取的一种特性。名词和形容词除了“多个特性”与“一个特性”的差别外,在各自特性的量上也不相同。下图中竖线都代表特性,图1代表名词,表示名词中包含多个特性,是一个特性群,其中较粗的竖线代表该名词的显著特性,外面的虚线圈代表名词不仅包含多个特性,每个特性也都在一个范围内,并不能无限延伸,表现在句法上为不可被不同程度副词修饰。

图1 图2 图3

若图1代表名词“飞机”,其特性可能包括“占有一定空间的,有速度的,可在空中的,交通工具等”,其速度的特性不会向上延伸到像光速一样远超过一个飞机可能的“快速”范围,也不会向下延伸到人们常识中飞机的速度以外,而是在一个被人们共识的特定的飞机可能的速度范围内。同样,在其他特性上都有量的限制。因此,名词内涵特性群,特性群中的每个特性都有特定的量域范围。当特性群的成员只有一名时,就成为没有空间性的抽象名词,如“红、黑、模糊”图5(右图)。不同名词内涵不同的特性,这些特性由于数量及内容不同,构成了名词与名词之间质的差别。

叶斯柏森(2009: 90-99)指出形容词只内涵一种特性[7];朴镇秀亦提到形容词描写事物或动作某一方面的性状[8]。图2、图3分别代表量幅形容词与量点形容词②。其中量幅形容词(如:安全、年轻)因其本身量的不确定性,需要借助程度副词来定量,如图2。量点形容词(如:冰冷、雪白)不受任何程度副词的修饰,处在较固定的量域,如图3。

3.特性群向单一特性的转化――典型名词向形容词

的跨类

在句(1)(2)(3)中“郊区,淑女,绅士”为典型名词用做形容词,并达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1) 这个地方太郊区了,生活不方便[13]。

(2) 你今天好淑女啊。

(3) 他很绅士。

当交际中形容词不够表意,即出现了“形容词空缺”[14]时,需要借用名词来产生联想达到类似的表达作用。因此,一些典型名词可以临时用在形容词槽中。但观察这些典型名词的内部,首先这些名词中隐含着符合表达需要的某项特性,该特性被提取,进行量性的转化,由名词中有界、特定的量转为无界的不特定量(如图4),才作为形容词来使用。句(4)和句(5)中第二个“雷锋”与“周扒皮”用作形容词使用,其量域超出原来特定的范围,比其作名词时量域更“长”,更不特定。

(4) 你哥哥呀,比雷锋还雷锋呢!

(5) 我们老板比周扒皮还周扒皮。

因此,名词向形容词转化时,被提取的特性在量域上发生转化,成为无界的不特定量。田湘映称“名词转化为形容词是消除其离散性”[9]。但并不是名~的一切因素都要参与,在名词特性群中存在选择,能满足表达需要被提取的那一项特性会在量上发生变化,多数名词其“空间性”特性及其他不显著特性并不会被提取参与跨类。图4代表的是典型名词向形容词转化内部所发生的情况。

图4

被提取的特性在量性上发生转变后,英语词表面有显性标记,如“friend-friendly”,“fool-foolish”。汉语词表面一般不显示词类标记,但可从句法及周围虚词观察出其词性。句(6)-(10)中a组名词可以放入形容词槽中,即可以放入b组句子中作形容词。

(6)a.她是波斯国的公主。 ?摇?摇b.她把房间装扮得很公主。

(7)a.奥洛奇是俄国南部的一个农村。 ?摇?摇b.国外的城市看起来挺农村的。

(8)a.香港是一个中西合璧的城市。 ?摇?摇b.厦门便利店要变得很香港。

(9)a.朝鲜半岛再往南就是韩国了。 ?摇?摇b.曹颖在形象塑造上,有种很韩国的感觉。

(10)a.这个季节应该去享受阳光和沙滩。 ?摇?摇b.他是一个很阳光的男孩儿。

并不是所有名词都可以被提取一项特性进行量性转化后放入形容词槽中使用。一个名词能否被选择跨类,在于这个名词中被提取的特性首先是被人们所共识的显著特性,并且正好有该特性语义的表达需要。例如 “很桌子”不能成立,因为在人们普遍意识中,“桌子”本身没有特别突出的显著特征可以满足表达需要。但“木头”却可以,如(11)

(11)a.这是一根又粗又硬的木头。

b.他怎么这么木头呢?(形容一个人行动慢、迟钝,不会灵活应变)

因为木头本身具有不易转变、不易弯曲等显著特征被人普遍共识并接受。句(12)到(18)中的名词都含有极其显著并被共识的特性,从而可以被选择参与跨类。

(12) 我们两个关系最铁。

(13) 美国的城市其实很农村,中国的新农村很城市。

(14) 你家儿子也太猴了。

(15) 他今天怎么这种打扮,太土了。

(16) 你看他贼头贼脑的,一定不是什么好人。

(17) 我不喜欢吃姑姑做的饭,太油了。

(18) 他最近对我不温不火的,是不是喜欢上别人了?

以句(14)为例,当人们要表达“顽皮,多动,敏捷”类特性时就会选择“猴”而不是“猫”或“壁虎”,后者虽然也有类似的特征,却不如“猴”在该特征上显著。因此,名词向形容词跨类,也是特性群中一个特性被提取并发生量性转化的过程,其条件是:该名词含有人们普遍接受的显著特性,并且这一特性有被表达的需要。

4.单一特性向单一特性的转化――形容词向名词的跨类

从形容词向名词的转变,由于形容词量域不特定,需要借助副词来确定所表达的程度范围。所以,一个形容词进入名词领域其特性的量域要去特定化,如句(19)到(21)b组句中“美、热、传统”已为名词,通过“种、阵、很多”限制其量域,使三个形容词的量域能够特定化。

(19)a.她的心灵很美。 ?摇?摇b.女性有三种美,是令人倾倒的。

(20)a.武汉的夏天热死了。 ?摇?摇b.他的脸上一阵热。

(21)a.现在像你这么传统的人已经不多了。?摇?摇b.在现在的年轻人中,很多传统已经被遗忘。

此外,还有以“自由、现实、气派”为代表的共293个名――形跨类词[2]。由于无法证实到底先有抽象名词还是先有形容词,因此图5所代表的内涵单一特性的名词与形容词之间发生的转化可能从任意一边开始。

形容词 图 5 名词

英语”weak-weakness, deep-depth, responsible-responsibility”其中”-ness,-th,-ility”是形容词转为名词在量域上由无界转为有界,特定化的标志。图5中形容词转为名词后,该名词因为只内涵一种特性,缺乏空间性,所以应是与性质有关的抽象名词。由于人们往往先发现物质,然后逐渐认识物质的性质,因此,表达性质出现空缺时,会从现有名词中选择,临时作形容词使用,避免新造词,符合经济原则。这些过程中参与运作的是特性,发生转变的是特性的量。

形容词与抽象名词是名-形之间的模糊地带,因为两者在特性的数量上相似,这一类的词语常常同时属于两种词类,如“模糊”、“传统”等。无论一个词语怎样游离在形容词和名词之间,其内部的量性特征都要发生转变,如(19)-(24)句组中形容词向名词的跨类。

(22)a.他很丑。 ?摇?摇b.丑是一种罪吗?

(23)a.你太理性了。 ?摇?摇b.没有理性怎么行?

(24)a.她很性感。 ?摇?摇b.现在很多年轻女性都追求性感。

当名词与形容词所内含的特性数目相同,特性的内容也相同时,名词由于缺乏其他特性,其特定化程度减弱,但在这个特性的量特征上仍然是特定、不可无限延伸的,如图5(右图)。因此,当名词与形容词都只内涵同一个特性时,这个词语在使用中就处在名-形之间的模糊地带,也是跨类或兼类现象活跃的地带,即抽象名词与形容词,见图6。

图6

除了图5所代表的单一特性转化外,还有以图3为代表的量点形容词向名词的转化,量点形容词的量性特征类似于抽象名词,有较特定的量域,如“雪白―一片雪白”,“漆黑―洞里一片漆黑”,占跨类的极少数。

5.结语

词类的划分是必要的,回到汉语名词与形容词本质的差异,名词与形容词本身都是对事物特性的提取,不同在于名词内涵特性群,特性群中的每个特性都限制在其特定化的量域内;而形容词通常内涵一种特性,其特性的量性特征不特定。当汉语表达出现形容词空缺时,人们通常从名词中寻找可满足表达的某个共识的显著特性,以名词表面不改变,而内部发生量性转变的方式进入形容词槽中使用。这是多数名词向形容词跨类时内部实际发生的变化,即特性群到单一特性,单一特性的量域再去特定化的过程。当名词内涵一种特性时,(即抽象名词与形容词)不能确定两者的转化先从哪一方开始,这一类词语是跨类的活跃地带,即特性的数量不变,只在特性的量上发生特定化或去特定化的改变。最后,汉语的形容词与名词之间发生跨类,虽在词表面未有标记显示,但其内部发生同样本质的转变,差别在于其内部发生的特性选择与量性转变都是隐性的。

注释:

①“量的离散性与连续性”[12]概念出自石毓智,“离散”指具有明确边界、可分离的个体单位,如典型名词所代表的占有空间的物质;“连续”指没有明确边界、连绵不断的现象,如形容词所代表的属性。

②本文“量幅”形容词包括朴秀镇的“全量幅”与“半量幅”形容词[8];张国宪的“非定量与相对定量形容词”[15],以及石毓智的“非定量形容词”[3]。因以上研究对形容词区分的角度不同,划分时采用的程度副词也不同,本文的“量幅”与“量点”仅从跨类所涉及的量性特征进行区分,即本文的“量幅”形容词指除量点形容词以外的所有非定量的形容词。

参考文献:

[1]高航.语言类型学中的词类问题[J].外国语言文学, 2003(1):3-4.

[2]罗自群.现代汉语双音节名词、动词、形容词的跨类表现[N].汉语学报,2011(2): 6-8;10-11.

[3]石毓智.现代汉语的肯定形容词[J].中国语文,1991(3).

[4]Chomsky, N.The Minimalist Program [M].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95.

[5]Mark C.Baker.Lexical Categories: Verbs, Nouns, and Adjectives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6]沈家煊.我看h语的词类[J].语言科学, 2009(1):4-5.

[7]奥托・叶斯柏森.语法哲学[M].商务印书馆, 2010.

[8]朴镇秀.现代汉语形容词的量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9.

[9]田湘映.名词、形容词转化的理据和数量语义限制[N].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82-83.

[10]沈家煊.“有界”和“无界”[J].中国语文,1995(5).

[11]吴颖,王敏杰.名词向形容词的功能转变问题[J].汉语学习,2012(5):42-43.

[12]石毓智.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M].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

[13]桂诗春.从“这个地方很郊区”谈起[J].语言文字应用, 1995(3):24-25.

[14]冉永平.论词汇信息的松散性及其语用充实[J].外语研究,2008(1):7-9.

[15]张国宪,现代汉语形容词的典型特征[J].中国语文,2000(5).

上一篇:乐亭方言声调与变调 下一篇:高师现代汉语教学课前课后训练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