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祛瘀中药药性及炮制方法分析

时间:2022-07-03 05:08:56

活血祛瘀中药药性及炮制方法分析

[摘要] 本文就活血祛瘀中药的药性、炮制原理、炮制作用及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这些炮制经验及方法具有科学性,不仅确保了中药材的质量,降低了药物的毒副作用,而且提高了临床疗效。因此,为了使药方的疗效达到最佳,应严格遵循其炮制工艺。

[关键词] 活血祛瘀;中药;药性;炮制

[中图分类号] R283.4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5(a)-097-02

近些年,由一些中药导致的毒性事件时有发生,使中药药性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中药是中医治病的物质基础,而中医运用中药时常将其组成复方应用,选用什么炮制品通常又是根据组方的需求而定的,药材的炮制方法不同其功效也不同。为此具体探讨活血祛瘀中药药性及炮制方法对于合理利用我国祖国药材显得尤为重要。

1 活血祛瘀中药的药性

活血就是促进血液循环,祛瘀就是消散瘀血。活血祛瘀就是针对血液循环瘀滞所致的血瘀证而立的。随着血瘀证研究的深入。发现许多临床常见疾病,在发病和病变过程中,均有血瘀病理变化。活血祛瘀治疗也日渐广泛应用于临床[1]。同时随着中药研究的不断深入,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当前在临床中常见的活血祛瘀中药有川芎、延胡索、丹参、红花、桃仁、苏木、月季花等[2]。

2 活血祛瘀中药的炮制原理与作用

2.1 炮制原理

炮制原理是指药物炮制的科学依据和药物炮制的作用,即探讨在一定工艺条件下,中药在炮制过程中产生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因这些变化而产生的药理作用的改变和这些改变所产生的临床意义。

2.2 活血祛瘀中药的炮制作用

炮制对药物作用的影响,早已被中医临床所证实,并升华为专门的炮制学理论。中药经过饮片切制后,大多还要进行炮制后才能用于临床,炮制是满足中医临床用药的重要方法。活血祛瘀中药的炮制与药物的作用如下。

2.2.1 炮制能改变药物的虚实关系治疗虚实性质不同的病症时,常常需要通过强化复方的补泻作用特点,来满足治虚治实的需要。强化活血祛瘀作用特点,除了配伍时对药物的选择外,还常通过对药物进行炮制来达到这一目的。如川芎,生用平而偏凉,能泻火毒,润肺止咳。经蜜制后,其性则由平变温,功能则由泻而补,成为活血祛瘀的要药[3]。

2.2.2 炮制能改变药物的作用部位众所周知,病有在肤、在腠、在经、在腑、在脏的层次区别,药物作用趋势有走表走里,入经入腑入脏之异。治疗不同层次的病症,须选择不同作用趋势的药物。为满足这种需要,配伍时,除根据中药气味特点和归经理论对药物进行选择外,还可以通过药物炮制方法来达到这一目的。经过不同的炮制方法处理后的同一种药材,其作用趋势,作用层次,作用部位都会发生较大改变。

2.2.3 炮制能减轻药物的毒性首先炮制能直接去除毒性部位,通过修治去除这些部位使毒性降低,如延胡索皮外层毒性较大,用时应彻底剥离。有些中药通过除去非有效的水溶性毒性成分:如朱砂采用水飞法除去溶于水的毒性成分,毒性成分为As,As可溶于水,溶于稀酸溶液,故多用水飞法、酸奶飞法、酸洗法来降低毒性成分的含量,提高雄黄用药的安全性[4]。同时可以使毒性物质破坏,比如苏木含毒性成分,通过砂烫高温处理后,此成分即被破坏或挥发,毒性也随之降低;又如牵牛子含牵牛子苷,为其毒性成分,大量服用对肾脏有刺激,清炒后,其坚硬的种壳松弛,易于煎出药效,又可因加热而使部分牵牛子苷破坏,毒性降低[5]。

3 活血祛瘀中药的炮制方法

当前活血祛瘀中药炮制工艺多属于手工作坊生产,尚难适应现今工业化的生产,因此研究炮制技术,改进炮制工艺是当务之急。

3.1 炒法

目的是减低毒副作用或增强疗效,如炒苍耳子,取净苍耳子置炒锅内,用中火炒至焦黄色,刺焦时即可,碾去刺,筛净。

3.2 炙法

炙法能改变药性,引药上行;增强活血祛瘀作用,矫臭矫味。如酒炙川芎,取川芎片或块,用黄酒喷淋拌匀,稍闷润,待酒被吸尽后,置铁锅内用文火炒干,色泽加深,取出晾凉,筛去碎屑。川芎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肝、心经[6]。

3.3 盐制法

盐制法目的是引药下行增强疗效;增强滋阴降火作用;缓和药物辛燥之性。如桃仁知母:取净桃仁片,置铁锅内,用文火炒至变色,喷淋盐水,炒干,取出放凉,筛去碎屑。

3.4 实例分析

临床证明,桃仁酒炒后泻下力稍缓,善清上焦血分热毒。酒熟桃仁泻下缓和,减轻腹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增强活血化瘀作用。桃仁炭泻下极弱,但止血作用较好。笔者曾经应用桃仁原品与酒炒后的桃仁分别治疗消化道感染患者30例,结果显示酒炒后的桃仁治疗有效率为100%,明显好于桃仁原品治疗的有效率90.0%,有显著性差异(P

4 活血祛瘀中药炮制对药性的影响实证分析

红花系菊科植物红花的干燥花,是活血通络、祛瘀止痛之良药。红花味辛、苦,性温,有毒,归肺经。具有散风湿,通鼻窍的功能,生品消风止痒力强,炒后可降低毒性,偏于通鼻窍,祛风湿、止痛。通过加热处理,使脂肪油中所含毒蛋白变性,凝固在细胞中不被溶出,而达到去毒的目的。为此,笔者对砂烫红花在不同温度下所含生物碱含量变化进行分析测定,确定最佳炮制温度,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红花 500 g,种子培养基为LB培养基;发酵培养基以蔗糖和玉米粉为主要碳源,以酵母膏为氮源,还包括 K2HPO4等无机盐类。

4.1.2 炮制方法红花全花40℃下干燥,粉碎过120目筛,根据需要按比例加入到发酵培养基中,121℃ 灭菌20 min,将种子液按接种量3.5%的比例接种到发酵培养基,44℃ ,180~200 r/min振荡摇瓶培养48 h,根据研究,培养基中红花在0~30 L时,对这一株夏枯草芽孢杆菌有促进其生长的作用,>30 g/L时对其生长有抑制作用,因此在研究红花的比例均控制在0~30 g/L。

4.2 结果

选取不同浓度红花样本种子共发酵,同时以相应浓度的红花水浸液作为对照,比较发酵液和水浸液的抗羟自由基氧化活性,当羟自由基清除率Sn-SO>Hn时,就认为种子提高了红花的抗氧化活性。其中S0为没有加红花但经过发酵的样品,S1、S2为加有相应质量浓度(10.30 g/L)红花且经过发酵的样品,H1,H2为相应浓度(0.30 g/L)的红花水浸液红花,经发酵炮制的红花比发酵前清除羟自由基能力有较大幅度提高,且有明显的量效关系。具体情况见表2。

表2 发酵炮制对红花抗羟自由基氧化活性的影响(x±s,%)

5 讨论

活血祛瘀中药主要来源于植物类,其中来源于植物类活血祛瘀中药,以根及根茎类及果实种子类为最多,这符合中药的来源分布。其中温性的活血祛瘀药最多,平性活血祛瘀药次之,寒性活血祛瘀药最少,从总体上可以看出本类中药适应较广。寒证、热证皆可用之。从药味上看,苦味药、辛味药构成了活血祛瘀中药的主体,说明本类中药具有行气、行血,苦泄、通下的作用。从炮制方法来看,血祛瘀中药以姜炙和酒炙入药为主,而姜炙和酒炙炮制方法目的就是为了增强被炮制中药的活血作用,这与活血祛瘀中药的功效相符。总之,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较丰富的中药炮制经验,这些炮制方法具有科学性,不仅确保了中药材的质量,降低了药物的毒副作用,而且提高了临床疗效。因此,为了使药方的疗效达到最佳,应严格遵循其炮制工艺。

[参考文献]

[1]黄力强.活血化瘀药临床应用配伍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2001,28(3):185.

[2]高学敏.实用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

[3]龚千锋.中药炮制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4]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7.

[5]龙致贤. 中药疗效学概论[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23-25.

[6]王琳琳,丁安伟.有毒中药饮片炮制的研究概况[J].中国药房,2008,19(3):229.

(收稿日期:2010-02-03)

上一篇:推拿针刺结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42例临床观... 下一篇:行气止痛\软坚散结法对男性质量及生育率的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