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祛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30例

时间:2022-06-01 05:53:16

活血祛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30例

【摘要】 目的 观察中药活血祛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方法 选符合该诊断标准的患者30例,予活血祛瘀中药内服、保留灌肠的治疗,2个月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 治愈6例,显效11例,有效1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7%。结论 中药活血祛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好。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药疗法;活血祛瘀法

本人从2007年至2010年,运用活血祛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3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我院妇科门诊就诊患者,年龄26~43岁,病程6个月至10年,其中不孕者12例。

1.2 诊断依据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93年版)[1]中之“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标准”。以病史、临床症状、妇科内诊检查、B超检查为主,结合血清CA-125、抗子宫内膜抗体检查等。

1.3 治疗方法 以活血祛瘀、软坚散结止痛为治则。基本方用:当归10 g、川芎10 g、赤芍 10 g、桃仁10 g、红花6 g、丹参12 g、荔枝核15 g、三棱10 g、莪术15 g、没药10 g、血竭10 g、皂角刺10 g、黄芪15 g、甘草5 g。随症加减。1剂/d,水煎服,早晚各服一次。经期停用。2个月为1个疗程,3个疗程观察疗效。

同时予中药保留灌肠,方药如下:三棱20 g、莪术20 g、丹参20 g、乳香10 g、没药10 g、败酱草30 g。每剂浓煎至100 ml,保留灌肠,1次/d。经期停用。2个月为1个疗程,3个疗程观察疗效。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会议修订的“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标准”[2]评定。治愈:痛经等症状全部消失,盆腔包块基本消失;显效:痛经等症状消失,盆腔包块明显缩小;有效:痛经减轻,盆腔包块略缩小或无增大;无效:痛经等症状及盆腔包块无变化。

2.2 治疗结果 30例患者中,治愈6例,占总数20%,显效

11例,占总数36.7%,有效12例,占总数40%,无效1例,占总数3.3%,总有效率为96.7%。

3 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依据其症状、体征表现,属中医“痛经”、“症瘕”、“月经不调”、“不孕”等范畴。其病理机制是有活性的子宫内膜组织生长在子宫腔以外的其他部位,随着卵巢周期的变化,同样发生着与在位子宫内膜一样的周期性剥脱出血,从中医的角度讲属“离经之血”,即是“瘀血”。因此,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根本病机是血瘀,针对这一根本病机,确定了“活血祛瘀”的基本治疗原则,本方采用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丹参、三枝、没药活血化瘀,血竭、莪术、皂角刺、荔枝核以活血祛瘀、软坚散结消症,黄芪益气活血,全方共奏活血祛瘀、软坚散结消症,止痛之效。

灌肠方剂主要以行气化瘀之三棱、莪术、丹参、乳香、没药等为主,加之败酱草清热解毒、祛瘀去痛,从直肠给药,通过肠壁吸收、渗透而达到盆腔,使药物直达病灶,促进盆腔内气血运行,改善循环,加速包块吸收。

本方法予中药内服、灌肠同用,使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消症之效更强,故治疗宫内膜异位症有明显的疗效优势。同时中药治疗副作用小,价廉,患者易于接受,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颁布.第1辑.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93:267-271.

[2]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子宫内膜异位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及女性不孕症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标准.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6):376-79.

上一篇:头孢曲松治疗早期梅毒的疗效观察 下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5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