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商的本质:社群集合带来单品流动

时间:2022-07-03 03:00:27

微商的本质:社群集合带来单品流动

强关系的建立推动社群经济的发展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越来越强。以前人们需要见面才能聊天,现在,大家无时无刻不在保持联系。虽然距离远,但是移动互联网会让彼此的联系却更加紧密。“互联网+”,是帮助你更好地和商业伙伴进行互动和连接。马化腾说得很对,互联网最大的价值就是“连接世界”。

强关系的建立一定会推动社群经济的发展,而社群经济的终极就是“直销”。它不再像过去那样,必须依托于某种经济实体,才能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换。现在的关系建立,可以直接依托于某一平台,甚至某一商品。

微商经营的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社群的集合带来单品的流动,这才是微商真正的发展方向。

每一年的919,韩后都会献上一出震撼营销圈的年度大戏。“张太体”初掀巨浪,“姓氏营销”更进一竿。今年919期间,韩后将会充分结合“社群经济”的理念,借助“文字面膜”实现“全民示爱”。具体来说,不同面膜的包装上会有不同的文字,这些文字组合起来,可以连成一句完整的话,有的关于友情,有的关于爱情,有的关于亲情。通过消费者的分享和传播,可能产生裂变式的病毒传播效应。而对于粉丝来说,文字的组合也会成为表达心声的渠道。

与此同时,我们将在社交网络、社区论坛分阶段点燃话题,比如“什么是真正的闺蜜”“你会为闺蜜做什么”等,配合相关微电影悬念式广告的传播,以及粉丝们在朋友圈的拍照互动,形成一次全方位、立体化、深层次的营销。

另一个可能的途径是020。但O2O目前普遍面临着“谁往谁倒”的问题。现在O2O的发起方基本属于“平台商”,而不是“品牌商”。对于平台商而言,“空中”和“地面”存在天然冲突,“谁往谁倒”的问题是暂时解决不了的。未来的O2O赢家,一定会出现在以平台为工具的品牌商之中,是对自己消费人群线上线下的打通,而不是通过平台来促进品牌化。

今年919期间,韩后将在全国开展近万场落地活动,覆盖30个省300多个城市。在核心区域,还将开展打造百万门店的专项活动,并运用“互联网+”思维,帮助终端解决引流、进店、成交、回购等问题。

假设我在全国已经开设了两万家店,那就是在直接服务两万家店对应的消费者。只是过去,消费者需要去店里才能买到我的商品,而现在通过互联网的通道下单,我们可以快速地实现配送,这就是O2O。

对营销工具的探索没有竭尽

今年是2015年,25岁的人是90后,30岁的人是85后。或许很多人还未察觉,其实80后、85后、90后、95后的人群都是非常差异化的。我念大学的时候认为某个品牌是神一般的存在,但现在我再调查,基本上年轻人都对这个品牌say no。

品牌的老龄化是很快的。以前是十年为一代,现在是五年为一代。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在年轻人的选择越来越多。他们对于产品的选择,会越来越趋于个性化,而不是大众化。而在传统经济里,只有大众的才能产生规模。因为商圈经济只能容纳那么多有限的人,所以一定是大众优先。

互联网则改变了这一定式。小众的也可以成功。因为它的基数够大,哪怕在全国市场只占1%,也够养一家很大的公司。所以现在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线下最热的品牌都是大众,线上最火的品牌都是小众。其实现在电商的小众化成本也比较高,不像前几年的红利期。但我们在线下是不敢尝试小众的,因为代价太高。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崇尚个性化的多是85后,而我们又在经营着80后左右的人群。现在成功护肤品牌基本都在经营这个人群。可是,再过三年,这个人群就老去了。所以我时常很有紧迫感。虽然我们在80后市场已经比较稳定,但是对于85后和90后这群人,我们的市场份额还是很摇摆的。

所以我们现在要重点投资这群人。这群人从哪里投资?电商、屈臣氏、微商。至于用什么形式拥抱他们,其实大家现在都在摸索。传统商贸的流通方式是一种方法;社群也是一种方法;未来的微分销可能也是一种方法。对这些营销工具的探索和尝试,是永远没有竭尽的。你现在遇到了陡崖,那就换个方法再试嘛。总有人可以试出来的,而且没有人能够把整块蛋糕全都吃掉。

像韩后这种以产品为核心的品牌,切的是一个细分的消费人群,而不是一个平台。比如现在的小孩子,就喜欢玩手机,不喜欢看电视。那你就应该用手机来拥抱他,为什么要用电视去拥抱他呢?

我经常开玩笑:我们就是卖猪肉的,应该聚焦于把上好的猪肉卖给最需要的人。但“建市场”这活儿不是我们干的。现在很多人走偏了,明明是卖猪肉的,却想着建市场、建平台,何必呢?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未来一定会涌现出大量不同的商业模式。我觉得大家可以积极地尝试,但未必一定要颠覆它。“颠覆”这种事情交给马云去做,他把平台建好、把市场建好,你去就行了。只要有市场,就一定会有人;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一定能卖货。我们只要把自己的产品品质做好,把消费者教育好,市场终归是我们的,只不过是早一点还是慢一点的问题。

在不伤害品牌的前提下建设渠道

之前半年,我们走的也是传统商贸的路线。因为我们有品牌威信,有很好的产品体验,所以产品的流通也很快。但这种快速的流通对我们也是一种负担,它很可能会打乱我原有的销售体系和价格体系。

所以我觉得,可以尝试采取“有限分销”的方式:建立一个工具型平台,把“定价”作为唯一标准。这就和“社群”的概念一致了。先吸引一批认可我的品牌、产品体验和分销机制的人群,他们在形成族群之后,会越来越扩散。

以前是A拿到货卖给B,B再卖给C。现在则不是,所有人的都从同一平台拿货,根据个人的努力程度计酬。这样可以激发大家的积极性,而且由于出发点是一致的,也不会出现之前价格管控方面的难题,从而有利于实现“契约”的平衡。传统经济有契约,而微商一直是没有契约的,这就需要用一种新的东西来定义契约。

有人说,削减层级有利于控制成本。其实更多的是管控,而不是成本的问题。对于新兴渠道,我们会更多地把它当成一种投资,所以暂时不会太纠结于成本。在一种新兴商业模式尚未固化之前,你若从中获得过多的利润,反而会伤害品牌,因为你肯定会在品质上有所牺牲,或是在长远的市场教育上有所牺牲。这就像三五年前的“淘品牌”一样,当时很多小品牌都从中赚了很多钱,而三五年后的今天,剩下来的都是质量不错的规模化品牌。

为什么那些国际品牌,经过五十年、一百年,都没有太大变化?因为不急。他们不急着赚钱。有时候急着赚钱也是一种麻烦。我的分销成本降低了,我一定会把这部分成本投入到产品中去,提高产品品质。至于顾客最终从电商买还是从地面买,其实都是我的。

一切的工作,都是在不伤害品牌的前提下建设渠道。这些年,我们建立品牌影响力也不容易。任何一个渠道的创新都可能带来很大的未来,也可能带来很大的灾难。所以可以“小步尝试”去拥抱变化,但拥抱的方式不能过于激烈,不能因为契机很好就一头猛冲进去。 “大步快走”,万一出错,就很难回头。

工具化VS玩具化

要想颠覆传统产业,基本只有两种方向。一个是“工具”,一个是“玩具”。

工具属于刚需。工具化地做产品,就是回归其工具属性,比如做手机,你就把通讯功能做到极致。你会发现,现在能够搞定线下的产品,基本都是工具化的产品,性价比极高,再加入一些高逼格的包装,就很容易吸引市场,比如小米。

另一种则是改善型需求,我称之为“玩具化”。在过去,因为大众市场的容量太小,“玩具化”的产品很难在地面生存。以特斯拉为例,谁第一次买车就去买特斯拉?都是有钱人买来当玩具的,都是有了第一台车之后心里痒,才买第二台来玩的。所以它要具备玩具的特点:够炫,够酷,够特别,够另类,总之怎么不一样就怎么整,越差异化越好。护肤品属于“改善型”,也是更需要做出特点,而不仅仅是便宜。

确立了方向之后,就要考虑商业化的问题。商业化有三条路径。第一种,你先做成功了一种产品,然后不断延伸产品的品类,比如海尔,空调做好了做冰箱,冰箱做好了做微波炉,不断在家电行业里延伸;第二种,按照人群进行切分,你原来服务的是老年人,有能力了再服务一下年轻人,再有能力就来服务一下儿童;第三种,圈住一群人,不断为他们生活中的每一条线提供服务,这是安利的做法,也是微商的未来之路。

随着科技的进步,工业化的产品越来越多,人们的基本生存需求都已得到满足,那么今天剩余的资源用在哪里?显然是服务业。服务业能够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之外的精神需求,发展的前景很大,只是今天的服务业缺乏一些有序的管控。

一个健康的微商商业模式,至少需要具备两个特征。

第一,要有一个共同遵守的契约。至于契约的模式,可能不同的品牌会有不同的做法。

第二,以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社群化为发展方向。你可以用自媒体的做法,也可以用类直销的方法。本质依然是个体,但这个个体是有共同特征的分众。

此外,微商产品也应当具备两大特质――“可演示”和“个性化”。移动互联网对于强关系的建立,需要一个简单清晰的可视化沟通,同时要小众化、个性化。如果一个产品,消费者在家门口都能买到,何必通过微商购买呢?对于一个大众化的品牌,在微商渠道应当主推小众化的产品;如果本身就是小众品牌,那就需要推出更极致的个性化产品,才能形成传统商业渠道的一个有力补充。

一个新兴的渠道刚出现,往往会伴随着某一品类爆发增长。但所有这些,最终都会回到一个合理的正态分布。互联网可以让一个产品突然呈现爆发式增长,它的边际效应很长。未来,我们需要建立更加健康的商业模式,建立更加有序的商业环境,这样才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

上一篇:开放获取环境下的中医药 下一篇:“互联网+直销”:全渠道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