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的美本质论

时间:2022-07-31 11:23:38

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博大精深,不仅能够体现古希腊美学思想的最高成就,而且也蕴含了艺术创造的一般原理,特别是其独特的美本质论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论述柏拉图美本质论的构建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批判地分析美本质论的贡献、局限以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美本质论的构建

美本质问题长期困绕着人们,它吸引历代研究者投入毕生精力而不得其解。柏拉图是第一个从哲学高度提出和思考美本质问题的人,他认为在现实中真实存在的美具有许多无法描述的现象,例如一匹漂亮的母马、女神和黄金等等。在这许许多多美的现象面前,无法具体推断什么是美,因为现象中的美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美不是绝对的、不变的,而是相对的、变化的。

在柏拉图看来,美的现象之所以是美的,这是因为美的事物中具有“美本身”的原因。在《大希庇阿斯篇》中柏拉图通过考察和批判当时流行的美学观点,来探讨美的本质问题。他认为这些流行观点虽然也抓住了“美本身”的某些因素,但都是不确切、不全面的。他反复申明,他要寻找的是“美本身”。柏拉图说:“这美本身把自身的特质传给一件东西,才使那件东西成其为美。”他认为现实中的一切事物的美都根源于“美本身”。所以他推论出“美即美本身”的结论。美本质论的诞生标志着人的发展进入到一个崭新阶段,它的提出及论证过程既有现实意义和历史必然性,又有其本身特有的局限性,因此我们应该辩证地分析对待。

美本质论的贡献

从广义美学上看,柏拉图的美本质论阐明了客观存在的美的发展规律,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其实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中的事物,其发展过程中具有的美好的东西,就会是完美的,并且能按照一定的形式统一起来,达到和谐的系统或整体,美的东西总是符合规律性和目的性。

1.促进探求美的规律

无论是大自然、人类社会,还是人类本身都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他们之间由人类的活动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联系,这样联系之后呈现出更加复杂的现象,美的现象就是因此而复杂多变。人类本身具有好奇心和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在这样的驱动下,审美就会不仅仅满足与单纯的现象,而会更加深层次去探求审美现象之后的美的规律,通过不断积累审美经验后,形成鉴赏和创造美的能力。柏拉图提出美本质论正是符合这样的历史发展趋势。他对美本质的追问是根源于人在社会中发展的需要,是对人由感性接受向理性探索升华的推动力。

2.认可审美实践

柏拉图的美本质论中关于“美是什么”的说法具有现实基础和历史意义,在人类社会和生活中,普遍存在“指责某些东西丑,赞扬某些东西美”的审美现象和审美实践。虽然柏拉图是从纯理论的抽象层面对审美现象和审美实践进行逻辑论证,但是这是以更加隐晦的方法表达肯定和承认。

3.规范审美实践

复杂多变的审美现象是审美实践活动的依据和内容,审美主体不仅需要鉴赏、感受和判断美,还需要创造和保持美。审美实践活动的关键是认识和理解美的规律,在此基础上才可能真实地感悟到美,从而正确地创造美。柏拉图的美本质论的目的就是寻求美的规律和准则,从而科学地规范和制约审美实践活动的方向、范围和性质等。

美本质论的局限

1.否定现实基础

柏拉图的美本质论在突出和论证过程中,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因为对美本质规律的研究与探索是建立在以审美实践和美的现象之上,如果脱离了这种基础,理论追求就会毫无根据。美本质论的论证过程中运用了的类比推理,这种逻辑结构是以反驳论证的纯思辨形式展开论述,这样就会完全忽略甚至否定现实基础。可见,柏拉图美本质论对美的现象及审美实践的否定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其肯定并论证其存在的合理性的过程,更是证明了美本质论虚空性及自我否定的

过程。

2.美本质论的潜在逻辑错误

柏拉图提出“有学问的人之所以有学问,是由于学问”,“有正义的人之所以有正义,是由于正义”,“一切善的东西之所以善,是由于善”,他通过类比论证着重强调“正义”、“学问”和“善”本身要首先存在,然后人具有了这些特性,就会成为有“正义”、有“学问”和“善”的人。那么这样的论证看似逻辑严密,实际存在很多问题,因为类比推论过程本身不具有严密的逻辑,存在主观猜测性。如果人没有通过实践把这些特征转换为自我的思想和意志,就无法支配接下来的行动,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通过“实践”进行外化,也会让实践活动失去方向。因此,“美的东西之所以美,是由于美即美本身”的结论是建立在一种错误逻辑基础上。

美本质论的影响

柏拉图以其深远的思想、卓越的才情在西方哲学史和文化史上树立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高峰,通过以上对柏拉图美本质论的具体分析可以看出,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存在消极和积极两方面作用,它在历史上的作用具有复杂性,一方面,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另一方面,它也是当时人类早期研究和思考美学和文艺现象的高度总结。柏拉图的美学思想中积极的成分是人类宝贵的财富,我们需要批判的研究和继承。

(作者单位: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作者:胡欢(1982―),女,湖北武汉人,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上一篇:建筑装饰施工计划对施工管理综合调控的重要性... 下一篇:工笔画线条的审美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