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在高校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的作用

时间:2022-07-03 08:32:44

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在高校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的作用

摘要:校企联合培养基地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在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过程中,校企联合培养基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的导师选择、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选题及实践环节等方面,论述了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应该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培养方案;工程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0-0205-02

一、校企联合培养基地的定位

校企联合共建研究生培养基地是以具有硕士和(或)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学校为主体,联合各类优势企业集团,建立以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高校或企业中具有潜在或实际应用前景的科研项目为依托,以促使研究生教育积极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要为目的的研究生培养新平台[1]。

二、我国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主要模式

1.以项目为依托联合培养研究生。这种模式,一般是企业有项目,请高校参与研发,企业支付给高校研发费用,研发成果归企业所有。高校将智力转换为生产力的同时,培养和锻炼了人才队伍,企业得到经济利益。

2.联合设立人才培养基地。研究生培养基地为研究生提高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提供了重要平台。学校对基地研究生实行双导师制,注重发挥校企双方导师在理论研究、生产实践方面的优势。

3.引进企业高端人才担任研究生导师。高校的导师队伍中,已经有相当多的企业高技术人才。这种方式可以实现跨学科、跨单位研究生培养资源的共享,扩展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增强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2]。

4.共建合作研究中心培养研究生。合作研究中心是以大学和企业为主体,政府给予支持和指导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中心一般建立在企业,也有建在学校的。例如,2014年10月,江西省交通运输厅与华东交通大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在省公路桥梁工程有限公司揭牌成立,该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是在省交通运输厅与华东交通大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下,以省公路桥梁工程有限公司和华东交大土建学院为合作主体设立的。

5.大学受企业委托定制培养研究生。这种模式在我国主要是开设工程硕士培训班。为某些大型企业,有针对性地培养在职研究生。培养模式一般根据校企双方协商确定,是国家培养企业高级人才的有效途径。

三、培养基地在制定培养方案中的作用

1.基于培养基地的“双导师”制度。目前,绝大部分研究生都只有一个导师。而我国高校中的大多数教师都是高学历、高职称的“双高”人员,特别一些刚进大学工作的年轻博士,基本上从学习到工作都在高校里,缺乏企业生产实践能力。

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基地这个平台,高校可以聘请合作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导师,参与研究生培养工作,包括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制定、课程内容更新等工作。

另外,针对联合培养基地,还可以采用“双导师”培养方式。这种“双导师”制与现在高校中的“一导二导”制有着本质差别。部分学生有两名导师――主导师和副导师,但实际上,往往只是副导师在实际指导研究工作,第一导师只是挂名而已,因此本质上仍然只有一名指导教师。校企联合培养的“双导师”制,则是在研究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中,都会有两名导师参与指导工作,一名高校导师和一名企业导师。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和课程选修由两名导师共同参与决定。前半部分在学校里学习,主要由高校导师负责指导学习,后半部分在企业进行课题研究,则由两名导师共同指导,但是分工不同,高校导师负责理论指导和论文修缮工作,企业导师负责指导工程实践、传授工作经验,帮助研究生将所学理论用于实际工作,学以致用。

通过这种方式,让研究生在实践环境中明了各门学科的存在价值与意义。既提高研究生的学习主动性,克服了“闭门造车”,同时促进专业知识的活学活用,帮助他们夯实了基础,提高了专业水平[3]。

2.基于培养基地的人才培养目标。现在高校各个学科的培养方案,一般都是根据学校自身的师资力量和试验设备制定的,在实践过程中进行不断修订和调整,完全跳不出学校这个狭小的圈子。而依托于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则可以突破传统的固定思维模式,无论采取哪种模式,在进行联合培养的过程中,思路就不局限于学校,而是有更多的渠道选择。

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由高校和企业共同制定。比如,针对行业的发展,采用“订单式”培养计划,针对不同的需求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随着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等快速发展,每个行业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社会对各类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市场的引领下,企业无疑是创新的主体,而且企业对市场的反应是最积极和强烈的。因此,要使人才培养符合市场需求,必须与企业进行紧密合作,根据行业特点采取不同的合作培养模式。

3.基于联合培养基地的学制及学习年限修订。以前针对学制为3年的研究生,规定最长在校学习不超过4年,硕士生课程学习时间不超过1.5年,学位课程学习一般应在入学后1年内完成。用于从事论文工作的时间累计不应少于1年。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环节不少于1年;全日制硕士生完成培养计划、满足相应条件并完成申请流程可以提前毕业,但入学注册后在校时间不应少于2年。

基于联合培养基地的研究生学习年限,需要做较大调整才能达到预期的培养效果。针对学制为3年的研究生,要求研究生课程学习时间不超过1年;用于从事论文工作的时间累积不应少于1年;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环节不少于1.5年;学生入学注册后在校时间(包括在培养基地工作)不少于3年。

这样规定,要求研究生一年级必须完成所有课程的学习,根据两位导师制定的研究方向,二年级进合培养基地开始研究工作,在基地工作时间1年至1.5年时间;最后半年总结研究资料,撰写毕业论文,准备答辩工作。

4.基于联合培养基地的课程设置与选修。高校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对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是相对固定的,一般经过4年或更长时间才修订一次,并且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不多,这样导致一些学生上了一些课程仅仅是因为学分的要求,在将来的工作中几乎用不到,这也是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客观原因之一。

针对校企联合培养基地的研究生课程设置,需要打破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除了个别基础课不变,专业课程不再做明确规定。在大学科范围内,根据企业实际需求或行业的最新发展状况设置专业课程,甚至可以根据需要设置跨学科课程,实行“订单式”培养[4]。课程内容具有创新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学生知道了这门课程的用处,自然也就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对于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二级学科,可以开设混合动力、纯电动汽车、绿色能源等方面的新兴课程。另外,针对一个城市的高校资源,研究生还可以跨校选课,提高选课的灵活性,同时也节约人力资源。

5.基于联合培养基地的选题。由于研究生扩招、高校设备资源有限等原因,研究生的选题实际上已经陷入了一种尴尬境地,特别是一些地方高校,其实力远不能与985、211院校相比,指导教师有想法,但迫于条件限制而无法实施。研究生做得比较多的仍然是仿真计算,没有相应的试验设备做支撑,水平很难上得去。

有了校企联合培养基地这个平台,研究生根据企业的研发项目选题,选题落到实处,研究生在做课题的过程中,有资金和设备的支持,好的想法可以得到理论和试验验证。另一方面,高校导师借助这一平台,可以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高校和企业通过这种方式联系起来,优势互补,互利双赢。

6.基于培养基地的实践环节。为了培养优秀工程师,我国向西方国家学习,将硕士分为学术性和专业学位型,工程领域为工程硕士培养。其目的就是为了加强研究生的工程素质的培养。但经过多年的实践,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一些导师会派研究生到企业实习,有的是走一个过程完事。有些稍微好一点,会参加企业里的一部分工作,但大都属于技术含量不高的工作,没有进入实质的研发工作。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高校和企业缺乏联系的纽带,没有一个良好的合作机制。

有了校企联合培养基地这个联系的纽带,研究生的实习实践就不再是走过程,选题是结合企业研发项目开展的。学生在培养基地中开展工作,身份就从学生转变为企业的职工,在基地工作1~1.5年时间,可以充分了解部门的运作模式、项目的开发流程,对自己的学习和研究任务也就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通过这种方式的锻炼,研究生毕业后,很快就可以胜任企业的工作,达到工程实践的培养目的。

四、结语

校企联合培养基地是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一种有效模式,在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是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平台。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可以实现高校、企业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云,聂瑾芳,李建平,等.对校企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若干思考[J].广州化工,2011,(14).

[2]刘娟.国外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主要模式及策略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9,(28).

[3]赵维刚,侯哲哲,任书霞.校企联合模式下研究生培养的思考[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4]王东红.校企合作培养工程硕士协同发展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8.

上一篇:做好高职院校班主任工作的思考与实践 下一篇:案例式教学方法在《桥梁抗风》课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