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医药院校“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体系

时间:2022-07-03 07:12:36

构建医药院校“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体系

文章编号:1672-5913(2008)18-0137-03

摘要:本文概述了我国卫生信息化建设对医学人才培养的需求,从“教什么、学什么、考什么、用什么”四个方面着手,对知识结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卫生信息化;应用型人才;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社会的发展靠科学,科学的进步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的进步靠理念”。在我国卫生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形势下,医信技术的应用水平已经成为当前医学人才的核心能力与基本要求。培养满足信息化社会需求的医学人才,首先应该树立科学务实的教育理念,构建“适应需求,关注发展,主动学习,自我完善”的生态型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体系。从“教、学、考、用”四个方面入手,深入研究社会、学校、学生各自的责任与实际需求,理清教学观念、明确教学方向、制定教学内容、评价教学体系、验证教学成果,培养合格医学人才。踏上跬步千里的教改征程,才见风雨之后的育人彩虹!

1教什么,怎么教? ――明确“医信技术应用”的教学方向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正在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发生转变,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从教学体系、方法、目标到教学内容上不可避免的存在大量的问题,对此普遍存在的共识是:

1.1教的现状与急待解决的问题

缺乏完整的适合医学高校的计算机与医信技术应用基础课程体系,没有明确的教学规范和指导;

医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没有紧密结合医学信息化发展的需求,教学方向对医信技术的发展,医学生IT基本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需求研究不够,因此学非所用,用非所学;

对医学计算机课程体系是主干公共基础课程的认识不够,把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为选修课、考查课,计算机课程成为减轻学生负担,压缩学时的对象,影响了计算机基础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缺乏与医学专业教改配套的医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规范教材,随意选用其他学科的计算机教材来替代。甚至把软件工具书,考试辅导书当成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造成教、学、用的脱节。

教学内容的取舍上,或多或少地存在老师会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就考什么的现象,把教学水平停留在教师个人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急待培养“三师”(教师、工程师、职业指导师)型教师队伍。

应试教育思想作祟,把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教学指挥棒,等级考试考什么就教什么,造成教学目标的偏差。

忽视对医学生未来职业中 IT基本技能的实际需求分析,片面强调软件工具的先进性,试图用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来替代。脱离了教、学为用的目标。

忽略对医疗卫生人员从业后医信职业技能的培训与考核,知识老化能力落后与医信技术的发展需求严重脱节,因此应大力推广医信技术教育工程,造就适应卫生信息化发展需求的合格人才。

1.2解决教的目标和方法

针对上述存在诸多问题,教育工作者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求教学改革的有效方法,他们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是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只有明确了前进的方向,才能找到正确的道路。我们的作法是:

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与医学实际应用紧密结合,构建和完善“医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体系。理清教、学、考、用的关系,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

明确医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方向为医学应用,培养目标为操作能力,学习过程为自主参与,评价指标为熟练程度,提升医信技能为培养核心,最终结果为合格人才的教育模式。

紧密结合医学信息化实际需求开设课程。较好的解决了课程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三者之间的关系,合理分配理论与实验课程的学时,强化实用技能和创新能力的训练。

见表1。

制定详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案,精选医学案例占全部教学案例的74%,培养学生全面掌握医信技术,解决医学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老师的课堂主导转变为“授人以渔”的全程引导,让学生懂得“主动学习的态度+自主学习的方法=获取和掌握知识的能力”达到知而获智,教书育人的目的。见表2。

提高、完善和加强实验课程的教学环节,强化医学IT实用技能的训练,通过典型实验设计和详尽的重点难点分析提高实验课堂水平,引导和调动学生独立完成具有实际应用意义的综合实验题目。

加强配套教材体系建设,教材编写坚持“系统全面、科学合理、结合专业、注重实用、知识宽泛、关注发展、助教助学”的原则,突出现代医学与IT技术相互融合的教材特色。目前已经推出了一套完整的与课程体系相配套的医药院校计算机规划系列教材(12册),并在此基础上主编出版了全国普通高等教育部级“十一五”规划教材《医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应用基础》(2册),很好的解决了目前国内缺乏医学专业特色计算机教材的情况。为优秀课程进校和课程置换做好了准备。

加强“三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师培养制度,充分发挥教师在应用能力培养、职业技能指导等方面的综合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职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

加强课程资源网络平台建设,实现课程进校、教育资源共享。实现集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方案、教学课件、实验教学、教学资源素材及师生交互的立体化教育平台,现/computer网上完成了助教与助学的双重功能,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期待同行的支持和指导。

2学什么,怎么学?――采用“知而获智与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法

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是教学改革中另一个需要研究解决的事情。首先要了解学生需求,明确培养目标,树立正确学习态度、端正学习动机、激励学习兴趣、引导自主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成才的必由之路。

2.1学的现状与急待解决的问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形成的误区是:

没有明确的学习“计算机与医学信息技术应用”目标,造成教、学、用的脱节。学习无兴趣,为了考试而被动的学习。

在老师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早已习惯了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的方法,没有主动自觉学习的激情和动力。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家长、学校、甚至社会一直唯考试成绩作为评价人才的标准,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学生学习的动机和热情,考试成了教与学的指挥棒。

凭个人兴趣学习,缺乏IT知识与技能结构的完整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性思维得不到提高和锻炼,因而造成“学而无志,学而无趣,学而无用,学而无能”。

重理论轻实践,重分数轻能力,重就业轻需求,重现实轻发展,高分低能现象使学生在毕业后无法适应信息化社会的人才需求。

2.2解决学的目标和方法

要解决学习存在的问题首先要解决老师的教学观念,明确教、学、考、用的关系与目标。其次要制定明确的考试内容、方法和评价标准,重点考核学生医信实用技术的应用能力及拓展创新能力。使考试成为真实反映老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应用能力的一面镜子。规范老师的教学行为,引导和鞭策学生走上事半功倍的成材之路。

鼓励学生了解当今社会与本行业对人才的IT知识需求和能力需求。明确学习目标,把成才的渴望与现实社会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采用“知而获智与拓展创新”的能力型人才培养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注重学习过程中的信息技术能力和计算机文化素质培养。

精心设计《医学计算机与信息应用基础》课程体系的拓展性实验课程,采用“生态学”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创意、自主设计的方法独立或合作完成作业并在其中体现知识和能力。

通过《医学计算机与信息应用基础》实验设计作业,让学生自主创意完成电子病历模板、常用医学统计、医学FLASH动画、医学多媒体、医学图像处理、医学网站等设计作品,使其不仅掌握了常用医学信息处理与操作能力,还使学生很好的了解医学形态学相关知识。

通过《Visual FoxPro数据库与程序设计》实验设计作业,让学生以5人为单位组成程序设计小组,自主完成《住院信息系统》的项目开发与设计工作,并自我做出创新点、体会与收获的评价等。使学生了解信息在数字化医院中的流程,掌握了数据库项目开发与设计能力,形成了严谨的逻辑思维推理能力,增长团队合作意识与协作能力。

通过《医学信息系统》与《医学影像实用技术》实验设计作业,要求学生上网检索、下载本专业方向的医信技术应用的最新资料不少于十篇,纵向比较弄清医学IT应用的过去、现在与将来,横向比较弄清医学IT应用国际与国内、先进与落后的不同和差距,写出相关综述论文、在课堂上用PPT 文稿演讲交流,老师和同学共同讲评并且打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学习的责任感和成就感。

3考什么,怎么考?――把“应用能力”作为教学质量考核标准

考试是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价学生知识能力水平与老师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合格的考试应该是在整个教学阶段全程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应用水平和创新能力,通过考试将教学中的知识点、能力点、技能点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及时发现学生的进步和存在的不足,从而有效的促进教学水平与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

3.1考的现状与急待解决的问题

考试命题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广度、深度却忽视了对学生实践技能与学习态度的考核,实践考试内容与实际能力需求相脱节,无法真正反映出学生实际能力与老师教学水平。

社会上有些考试完全作为市场经济行为运作,宣传过度,造成不良社会导向。

考试缺乏明确的专业方向指导和考试大纲规范,没有深入剖析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老师教什么就考什么,与知识点、技能点严重脱节。

缺乏权威的行业技能考试和紧密对口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体系,各考其道,各发其照,互不认可,吓人一跳。

3.2解决考的目标和方法

以考核自主学习能力为出发点,评价时坚持发展性原则、多样化原则、激励性原则与个性化原则。

发挥好考试机制的教学导向作用。考试大纲必须明确考试的知识点、技能点、创新能力点。

考试命题以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标准,杜绝偏题、难题、怪题、概念题,以考促学。

改革考试评价方法,重视实践与创新能力的考核,加大实践技能考试的分值比例,强调学生综合性拓

展性实验作业的考核,期末考试由理论考试、上机操作考试和综合性作业三部分组成,成绩均为100分制,且必须各自通过60分及格线。最终成绩取三个考试成绩的平均分(理论30%,实践35%,作业35%,其中实践能力考核部分占总分比例的70%)

建立教师评价体系,通过对考试结果的分析与评估,真实反映教学水平和学生能力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而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推广医信教育工程,加强医信技术资格认证考试体系,提升职业技能,促进卫生信息化人才建设。

4用什么,怎么用?――将是否具备“适应未来需求能力”作为评价指标

医信技术的发展,IT人才的需求已成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从当前卫生信息化建设形势与医学人才的医信技术应用能力需求来进行分析,在教育模式及培养方法等方面还存一些问题:

4.1用的现状与急待解决的问题

高等教育模式上依然存在重视“学科本位”,忽略“能力本位”的状况;种种原因造成办学盲目向高层次学校看齐、向一流研究型大学看齐,下级学校向上级学校看齐的攀高现象。

职业技能教育的认识急待提高,对行业信息技术发展与人才IT能力提升的需求变化研究不够。造成“学无所用,用无所学”的学、用脱节现象。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忽视社会需求,追求热门专业和大城市就业率,造成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差。

在人才知识结构上重视研究型人才培养,忽视应用型、通用型、特殊紧缺型人才的技能培养。

4.2解决用的目标和方法

将学生未来医信技术要“用”的需求目标、知识点、能力点和技能点全部融进教、学、考、用的课程体系中,明确教学目标,激发学习热情,引导自主学习,加强考试导向,培养应用人才。

让学生自己弄清未来职业方向所应该具备的IT知识与能力结构,懂得社会需求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将与时俱进的提升,做到了解过去、驾驿现在、掌握未来。

改进教学评价体系,增加实用技能的评估办法,将过去评价学生“学了什么,成绩如何”变为“能做什么,水平如何”看学生是否具备“适应未来需求的能力”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

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新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发展高等教育的同时注重高职高专、中职中专、职业高中和在职继续教育等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方式,强调各层次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医学毕业生参加工作后的能力提升问题,可以由“学历教育、职业技能考试认证与实践经历”共同构成。通过推广医信教育工程,提高全体医务人员应用医信技术的能力和整体水平。

5结束语

构建具有医学特色的《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体系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让我们共同努力创出一条医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新路,跬步积千里,风雨见彩虹,耕耘得硕果,能力见英才。

参 考 文 献

[1] 谭浩强.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6[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 谭浩强. 中国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2007[M].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

[3] 袁玫,宋旭明. 高职计算机教育评价体系与方法探讨[J]. 计算机教育,2008,(09).

[4] 王世伟. 医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应用基础[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5] 王世伟,张志常. 构建面向应用的医学特色计算机课程教学体系[J]. 中国数字医学,2008,(4).

上一篇:主机DB2数据库课程的教学改革 下一篇:程序语言教学中的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