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等天气学”精品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

时间:2022-07-03 03:57:03

关于“高等天气学”精品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

摘要:本文结合我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介绍了“高等天气学”课程的特点及本课程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作用,论述了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师资队伍和成绩评价体系等要素对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对高等天气学精品课程建设提出了一些初步的想法。

关键词:精品课程;高等天气学;课程建设;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3-0263-02

一、引言

精品课程建设是2003年教育部启动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各高等院校都积极主动建设了各级各类的精品课程,极大地推动了精品课程建设的步伐。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课程(教高[2003]1号),“五个一流”准确地表述了国家在政策上对“精品”内涵的界定,开展精品课程建设是所有类型高等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

天气学是大气科学中最早创立的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是应用大气动力学和热力学的原理,研究天气系统和天气现象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基本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来预测未来天气的学科。高等天气学系统介绍近代天气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及发展动态,注重大气动力学理论的实际运用,揭示天气系统发展过程中深层次的原因,与天气学相比,在深度、广度和难度上都有了较大的提升,为相关课程的学习和科研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高等天气学精品课程建设,对于转变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加快推进教育强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明确精品课程建设理念

课程设置需要与学校的定位和人才培养规格相吻合,“高等天气学”课程是在天气学课程的基础上,面向气象学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在学生全面掌握近代天气学理论和学科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教学是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精品课程建设能够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符合大学建设的宗旨。精品课程的内容应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创新性,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建设优秀教材为基础,以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前提,以现代化的教学内容为依托,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平台,以科学的管理体制为保障。精品课程应集观念、师资、内容、技术、方法、制度于一身,实施整体建设。

三、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

精品课程建设要牢固确立学校工作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把育人第一、质量第一放在核心位置,以此策划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建设及创新环境,达到整体优化。我们的建设思路主要可以归纳成如下几个方面:

1.创建高质量的教材。教材内容在课程标准的框架内,应兼备基础性与前瞻性这两个重要属性,按照知识体系架构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编排[1],在内容设置上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①处理好理论体系和教学体系的关系。由于高等天气学是天气学的延伸,内容上有很大的继承性,前者重理论,更多地引入了涉及学科前沿的最新成果。如在基本理论中包含有大气半地转过程、中尺度对称不稳定等,都是大气动力学理论在天气学中的延伸,能够更合理地解释在天气学中无法回答的一些问题,完善了天气学理论体系。在保证理论体系完整性的同时,不过分强调内容的全面性,如教材中没有涉及中尺度天气系统,避免与天气学教材过多的重复。

教学体系是教学过程的知识基本结构、框架、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和过程设计、教学结果评价所组成的统一的整体,区别于理论体系。因此,在实施教学时,主要以问题驱动为手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无解的问题给出基本思路,引导学生思考,避免“照本宣科”的诟病。教材基本理论部分,公式推导多,将这些理论分散到相应章节的实际运用中进行介绍,提高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和理解程度。②处理好知识性和思想性的关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科学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将知识点的引入作为一个创新思维的起点,不追求知识的“一步到位”,而充分体现知识发展的过程,不是过早地将概念“固定化”,而让其充分经历“非正式定义”阶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季风的定义,就是通过给出不同学者对季风的定义,从中分析出共性及差异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实际上这是目前对于亚洲季风系统中对子系统分类上存在差异的一个很好的印证。类似的还有阻塞高压的定义等。充分认识到这些差异对研究结果所产生的影响,进而激发学生深入研究的兴趣。教材中各个章节引言部分注重介绍相关理论的研究过程,有利于学生科学观的建立。③处理好理论的系统性和针对性的关系。气象学理论已经历了上百年的发展,特别是一些里程碑式的重大发现(如锋面气旋理论、大气长波理论等)都极大地推动了天气学学科的发展。教材内容在立足于理论体系传承的同时,将学科前沿性内容和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材,体现基础性、研究性和前沿性三者的统一,密切基础理论与实际天气过程的联系。如大气锋生是高等天气学课程中非常重要的天气过程之一,为了解释锋面的生消演变,首先介绍了平衡锋生模式,指出准地转风锋生理论的缺陷,引入半地转风锋生理论,指出非地转偏差对大气锋生的重要作用。其次引入适应锋生过程,合理解释了海岸锋和阵风锋的锋生过程,完善了理论体系,针对性也非常强。另外,考虑到锋面与高空急流的伴生关系,在教材中引入了高空急流-锋系及次级环流系统,充分体现了不同尺度系统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使得天气系统更加系统化。又如大气低频变化和甚低频变化,表现为大气中准周期变化,对于认识与理解天气过程异常变化有着重要意义。需指出,对教材不能过分依赖,要将作为导读导教的教科书与大量的参考书籍和相关文献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学生知识量过少、知识面过窄、知识理解过死的被动状况。

2.改革教学方法。研究型教学有利于强化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三者的统一,单纯的知识传授已不能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2]。2013年,高等天气学被大学列入教改课程,教学时数sp为原来的三分之二,同步修订了课程标准,教学形式也作了较大的改动。在不断调整和完善课程结构体系的同时,重点加强课程内涵建设和授课方式的改进,及时融入国内外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认知能力和研究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为精品课程建设打下了基础。在以后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尝试其他一些教学方式,最大程度优化课程体系。如采用专题指引方式,即提出问题,利用网上和网下资源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引入课堂讨论;又如课题研究方式,即结合课题提出假设,利用网上和网下资源论证假设,形成初步结论,进行课堂演讲。还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资源辅助教学的优势,结合板书、提问、讨论等多种方式,通过互动式教学,活跃课堂氛围。

3.快速提高师资素质。师资队伍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没有一支好的师资队伍,再好的教改方案也很难实施。教学方式的改变,学生已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教师主要责任在于更好地引导,特别是在学生探索未知领域和社会实践等活动中,教师更要起到组织、引导、启发等作用,教师除了对本课程内容烂熟于心以外,还应具有将教材内容与科学问题有机结合的能力、具有将高水平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的能力、具有敏锐把握学生认知活动的状态和灵活应变的教学能力、具有一专多通的知识结构和驾驭知识阐发观点的能力,这样才能在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启迪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正如钱伟长院士所说:“不教课,就不是教师,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师,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高等天气学课程的任课教师都是科研和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老教师,对于课程内容、学科前沿和最新进展都非常熟悉,但对于新型教学模式也是在近些年才接触到,对其的认知和经验也正在逐步积累和提高中。学院在2013年开展的“人人过关”和2014年开展的“人人提升”教学活动,以及每年一次的“海天杯”教学竞赛活动等,快速提升了全体教师的教学能力,极大地推进了新型教学模式的蓬勃发展。

4.建立新的学习成绩评价体系。教学模式的革新必然带来成绩评价体系的变化,评价体系应能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思维和能力的创新[3]。课程考核起着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有反馈和督促作用,需要积极探索考试方法的改革,主动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高等天气学考试成绩为50%,考核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课程论文和课堂研讨成绩各占20%,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平时成绩为10%,评价学生对课堂布置习题完成的情况,避免“一考定成败”,以提高教育和教学效果。

通过这种多重指标成绩评价方法,从制度导向上引导学生更加注重项目研究,提高学生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更准确地反映教学效果和学生对知识的真实掌握程度以及运用能力,回归教育本质。

四、体会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要把课程建设成“五个一流”的示范性课程,任重而道远。精品课程所聚起的优质教育资源,应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共享,可以使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对其他课程建设有着积极的推动意义。创新国家渴求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呼唤创新环境,因此要抓住这一机遇,迎接挑战。

参考文献:

[1]邹力,吕梅,朱益民,姜勇强.高等天气学[M].南京:理工大学,2014.

[3]陈鹏勇.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0,32(5):83-85.

上一篇:工科数学类课程三种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索 下一篇:浅谈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