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间金融的规范化发展

时间:2022-07-03 02:46:55

论民间金融的规范化发展

摘 要:近年来,随着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日益向大城市和大企业集中,造成中小企业和农村资金供需矛盾不断加剧,使得我国民间金融日趋活跃并出现了较快的发展势头。如何将我国的民间金融从“地下”转为“地上”,变私下交易为公开操作,使这部分“体外循环资金”纳入有效的金融监管范围,并不断向规范化、合法化的方向发展已成为当前金融改革中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民间金融;规范化;发展途径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2-0074-03

一、我国民间金融的现状

所谓民间金融是指个人之间、企业之间、个人与企业之间的借贷行为以及各种民间金融组织的融资活动,属于非正规金融范畴(苑德军,2005)。民间金融是在国家正式金融体制安排之外的资金融通活动,即未得到国家法律认可、尚未纳入政府监管范围之内。民间金融的外延比较广泛,除了个人之间、企业之间、个人和企业之间的借贷行为之外,还有合会、标会、各种基金会的融资、地下钱庄,甚至洗钱、资金和外汇黑市交易、金融诈骗等各种方式的金融活动:其中,洗钱、资金和外汇黑市交易、金融诈骗等金融活动属于“黑色金融”,是违法的金融活动,它们既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又容易造成经济金融秩序的混乱,应予打击和取缔。除此之外的其他民间金融活动,虽然生存在正规制度之外,但却是能够适应市场与经济发展客观需求的金融活动,属于“灰色金融”。

我国民间金融的发展有其独特的特点:一是分布广泛。我国民间金融活动广泛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既有沿海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也有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区民营经济发展较早,民间金融的发展也相对较快;而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由于民营中小企业和广大农民的资金需求,民间金融也在迅速膨胀。二是规模巨大。据中央财经大学课题组对全国20个省份的地下金融状况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03年,全国地下信贷的规模在7400~8300亿元之间,占到正式金融规模的近30%,美国花旗银行2005年1月报告说,2004年5―10月,中国国内银行居民存款流失额在9000亿元左右,这些流失的资金大多进入了收益更高的民间金融系统中(谢毅,2005)。此外,央行统计司对民间融资的调查推算,我国民间金融规模为9500亿元,占GDP的6.96%左右,占本外币贷款的5.92%左右(张士锋、张小羽,2006)。三是主体和用途多样。在城镇中,借款入主要是个体工商户、民营企业主、股份制公司、城镇居民等。在农村,则主要是农作物种植户、禽畜类养殖户、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户等。资金的用途涉及企业生产经营、农户的农业生产及婚丧嫁娶、住院治病、子女上学的各个方面。四是利率浮动大。民间金融中既有低利率的互助式借贷,又有利率水平较高的信用借贷。前者的主体主要为自然人,双方关系密切,主要用于应付短期生活急需,规模小且大多不计利息或利息很低;而后者的主体主要是个体及民营中小企业,以关系、信誉为基础,多用于生产性周转需要,利率水平主要依据借款人实力、信用情况等商定或随行就市。五是信用好、违约率较低。民间金融活动中信用关系的达成,是建立在资金供求双方彼此相互了解、高度信任的基础之上的,即贷方主要是以借方的信用作保证实现借贷行为。贷款双方不了解,则通过双方都高度信任的第三者居间牵线搭桥来缔结信用关系。由于合约双方多为个人,彼此之间信息高度对称,加之借款人一般情况下都能恪守信用,按时还本付息,较之正规金融具有更强的信用可靠性,所以,尽管民间金融是一种自发的借贷行为,但实际违约比率并不高。

二、我国民间金融快速发展的原因

我国民间金融之所以能够广泛存在,并且快速发展、不断壮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民营中小企业的崛起,自党的“十五”大确立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地位后,民营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近些年来,民营经济对GDP的贡献率已达60%以上,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民营中小企业的崛起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成熟的结果,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时期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进力量。但由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滞后,国有商业银行对民营中小企业的信贷存在所有制歧视,使得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于是,借贷活动从“体内”转到“体外”,导致民间金融的快速发展。

(二)我国金融制度安排中存在的金融压抑。金融压抑的主要表现是通过压低银行利率以促进投资,进而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这往往导致银行利率处于市场均衡利率水平之下。在这种金融压抑政策之下,储蓄者为了避免损失,不得不进行自主投资或将资金投向高利率的民间金融组织。同时,我国的直接融资市场发展落后,资本市场发展尚不完善,只有国有企业和少数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股票上市的方式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而大多数中小企业只能借助民间金融筹集资金,从而为民间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三)相对于银行信贷,民间金融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一是民间金融信息透明。商业银行因无法低成本地把握信息,为降低信贷风险而实行信贷配给。而民间金融由于交易双方保持相对频繁的接触,占地缘、人缘和血缘的便利,因而能够低成本收集和处理借款人的信息,“软信息”的把握使得贷款人能够较好识别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及时了解贷款的风险程度,进而降低贷款的监督成本。二是民间金融的门槛较低,程序简明。由于商业银行强化管理,对基层实行了严格的风险责任追究,提高了信贷准入条件。况且银行贷款手续繁杂且收费较高,与中小企业和广大农户资金需求短、快、急的特点不相适应。而民间金融经营方式灵活,手续简单,一般情况下,既无需贷前调查,也无需贷后检查。贷款合同可以简化到一张白条,甚至仅仅是口头承诺而无需任何资料和字据。三是民间金融的担保灵活。金融机构为防范金融风险,绝大部分贷款都需要抵押或担保,而中小企业和农户很难具备有效的抵押品,更没有人为其提供担保。而民间借贷双方居住地域相近且接触较多,许多在正规金融市场上不能作为抵押和担保的可以用于民间借贷市场中,如房产、土地、设备等;同时。民间金融市场上存在一种社会担保机制,借贷双方在确立信用关系的同时,信誉担保会给借款人施加更有效的约束。正是由于民间金融的这些优势弥补了正规金融机构的不足,进而促进了民间金融的快速发展。

(四)区域经济和金融发展的不平衡。我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国家,城乡经济和金融发展极不平衡。在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以四大国有银行为龙头的商业银行居于过分垄断地位,而在广大的农村、乡镇地区,非银行的金融机构种类单一,数量较少。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四大银行商业化改革进程的加快,各行纷纷按照商业化和赢利化原则,将经营重心逐步向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转移,一些县及县以下的经

营机构相继被撤并,与此同时,在县、乡、镇等地区,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机构又难以担负起支持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导致县域金融主体的缺失,为民间融资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三、民间金融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民间金融对我国经济的积极影响:第一,民间金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局面,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发展。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约束是资金不足,而这种资金不足很难从正规金融渠道得以解决。民间金融则缓解了这一问题,既可以为这些经济主体解决创业资本的不足,也可为其补充追加资本。所以,民间金融通过融通社会上的闲置资金,解决民营中小企业资金不足的问题,实现了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发展。第二,弥补正规金融机构的不足,促进金融业的市场竞争。民间金融可以有效地满足中小企业和农户的资金需求,弥补正规金融机构信息不对称、门槛高等方面的不足。此外,民间金融的活跃和发展必然抢占正规金融机构的部分信贷市场,从而形成对正规金融的竞争压力,促使正规金融转变经营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自身竞争力。

但是,民间金融也会对经济产生消极影响:第一,民间金融在一定程度上削弱金融宏观调控的力度。民间金融的运作导致一部分资金从正规金融机构体系中分流出来,造成资金的“体外循环”。如果过多的资金流入政府控制之外的民间金融市场,则意味着国家经济宏观调控能力的减弱,政策效果下降。例如,当经济过热,政府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时,处在政府货币政策作用之外的民间金融反而会利用正规金融力量减弱之机,加强信贷活动,以牟取更多利润,这将抵消货币政策的紧缩效果,使得经济难以“软着陆”。另外,民间金融活动的隐蔽性导致有关民间金融活动的税收无法收缴。按照国家规定,储户利息收入必须缴纳所得税,但在民间金融活动中,国家没有相应措施对其进行有效规范,减少了国家的税收收入。第二,民间金融对正规金融机构的冲击。民间金融在融资过程中一般采用高利率手段,这必然会分流正规金融机构的储户。此外,民间金融发放信贷的手续简便,提供的融资规模不大,交易时间较短.受到中小企业和个人的欢迎,造成了正规金融机构贷款业务的分流。由于民间金融缺少严格有效的外部监管和约束机制,所以,必定会对正规金融市场有较强的冲击。第三,影响金融秩序的稳定,加剧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民间金融的运作机制不规范,内在风险较大,一旦释放出来,不仅造成金融秩序的混乱,而且可能导致社会的不安定。民间金融的发展容易导致信用危机,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有国家信用作保障,而民间金融组织不但没有国家信用作担保,甚至连基本的法律保证和法律规范都没有,因而潜在风险极大。此外,由于民间金融缺乏政府必要的监管和约束机制,加之一些民间金融组织具有投机性和非法集资等特点,与广大群众的利益攸关,一旦产生风险,很有可能引起社会震动。

四、促进民间金融规范化发展的途径

近年来,我国的民间金融活动能够如此快速发展,表明其存在和发展具有合理性和必然性:一方面,民间金融缓解了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实力;另一方面,其发展可以解决农村地区出现的“信贷真空”,有助于改善农村的融资环境,促进城乡金融的和谐发展。可见,民间金融的发展对金融市场化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于民间金融,不应打击和取缔,而需采取“疏导”的办法,对其活动进行规范和引导,使其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在有效的金融监管下充分发挥作用,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不断规范民间金融活动

确立民间金融的合法地位。我国应尽快建立健全适应民间融资行为的金融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合同法》,为民间金融构筑一个合法的活动平台,以规范约束民间借贷行为。其中,尤其对民间借贷的最高利率应有所界定,促进正当的民间金融活动,更好地发挥其拾遗补缺的作用。

开放市场利率,实现利率市场化。民间金融产生和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金融压抑,因此,我国要积极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取消利率的行政管制,尽快形成以市场供求为导向的利率形成机制,充分发挥利率在民间融资中的作用。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2004年10月29日,国务院批准调整存款基准利率,同时放松了对金融机构的利率管制。实现利率市场化不仅有利于降低官方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之间及个人的交易成本,提高银行资金运作效率,促进资源优化配置,而且有利于民间金融活动由隐蔽性向透明性转变,减少民间金融的监管成本,降低其活动风险。

不断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对已经存在的民间金融组织进行审核、登记,把其纳入正规的金融监管体系;对民间金融的组织形式、财务制度、经营业务范围、进入和退出金融领域等进行规范;加强对民间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和债务债权约束管理,严格控制其主要业务范围;同时,在中央银行或银监局的各级机构下设立相应的民间金融管理机构,对民间金融组织进行监控。

(二)引导民间金融进入正规的银行金融体系,建立社区银行

民间金融是为解决一定地理区域内经济主体对生产和生活的资金需要而形成的,是一种“内生金融”。社区银行的建立不仅可以完善我国的金融体系,促进中小企业和农村融资环境的改善,缓解其融资难的问题,而且有助于提高中小银行的效率和竞争力。更重要的是社区银行强调区域性,能有效地防止“虹吸现象”,使金融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我国对社区银行的界定:社区银行是指资产规模较小、主要为经营区域内中小企业和居民家庭服务的地方性小型商业银行(王爱俭,2006),可以采用对现有的金融机构进行产权改造的方式,将现存的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改造成主要为社区服务的社区银行。我国目前现存的金融机构由于产权结构、内部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导致现有机构从功能上不能满足社区金融服务的需求,可以通过对现有金融机构的改造,引进民间资本和吸引自然人注资,改善股权结构。同时,通过对现有银行的治理和结构的改造,加强内部管理和内部监督,降低现有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解决坏账问题,并通过政策优惠和法律规定引导这些金融机构将业务发展的重点转移到为社区提供金融服务的方面。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商业银行资产业务中的信息不对称及博弈论分析 下一篇:从OCA理论看东亚地区货币金融合作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