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新闻人文内涵

时间:2022-07-03 02:19:34

增强新闻人文内涵

人的生存状态的变异是每个人关注的焦点。越是事关人的生存、人类社会安危的新闻,其传播价值也就越大,关注度就越高。因此,严格说来,新闻学是同人密不可分的“事学”,新闻是一种描述人的真实的生存状态和生存环境及其相应变化的“事实“。

秉承《楚天都市报》“责任媒体,百姓情怀”的办报理念,《楚天都市报》鄂东版——《楚天时报》于2010年12月28日在黄石创刊。作为贴近区域读者的报纸,如何践行母报的理念,更加贴近读者?《楚天时报》高扬新闻的“人学”大旗,提出“做有温度的新闻”,倾力关注普通人物的命运沉浮和生存状态,突出新闻的人文内涵,在创刊短短10个月时间里,精心策划和组织实施的多篇人物报道,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一、把握背景,呈现人物命运

从新闻价值的五个特征“时效性、接近性、显著性、重要性、人情味”来考量,选择普通人物为报道对象,除了具备接近性外,显然不具备显著性和重要性,因此,在操作层面必须化静为动,增强时效性和人情味。

时报创刊之际,正值寒冬腊月,临近春节,给贫困群众“送温暖”,帮助贫困群体过冬过节,成为各级政府的一项中心工作,“送温暖”自然成为媒体报道的日常新闻,但如何将工作性日常报道做活,做得耐看,不同的新闻操作手法,效果大不一样。

媒体对党和政府“送温暖”的日常报道,起到了引导效果。2011年1月8日,大冶市老党员殷盛友致电时报新闻热线,希望帮助一位少年过冬。原来,其孙女殷海玲在大冶市云台中学资教,班上15岁的男生李旭在大雪纷飞的天气里,却只穿着单薄的衣服上课,在课堂上瑟瑟发抖。殷海玲将自己的羽绒服脱给了这个衣衫单薄的男孩,家访时发现李家一贫如洗,李旭床上的被子是李家三代人盖过的。 时报当即派记者前往采访,并决定在“送温暖”的新闻背景下,以“薄衣少年”作连续报道,以期吸引读者持续关注,发动更多的人参与“送温暖”活动,体现媒体的社会责任。

1月9日,时报在要闻倒头条版位刊发消息:《衣衫单薄,顶风冒雪30分钟走到学校/15岁男孩:我只想有件棉袄过年》,并配发一张图片。报道见报当天就引起读者广泛关注,读者王女士致电时报说:“我特地把报纸拿给儿子看了,他很受感动,主动提出把自己的棉袄送两件给他”。还有读者来电询问“薄衣少年”的身高体形,以便购买新衣。不少热心读者将棉衣送到时报编辑部,有的还送来现金,委托转交“薄衣少年”。次日,时报又在要闻版报道了读者的爱心反馈,并公开告诉读者,将于当天下午前往“薄衣少年”家转送棉衣。1月11日,消息《 好心人捐衣解囊/“薄衣少年”穿上新皮衣》见报,并在时报封面版上配发一张孩子正在穿衣的大照片。此后,仍有不少读者来电表示捐助,直到春节前,黄石当地一名企业家仍牵挂着“薄衣少年”,派人送2000元现金给少年家过春节。

这组报道以“人物求助”吸引读者,以“爱心反响”感染读者,以“获得救助”圆满收官,以人物命运的改变贯穿报道始终,引人入胜,成为“送温暖”背景下,影响最大的报道之一。

二、抓住事件,聚焦人物命运

不论是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还是传播有关“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信息”,新闻的中心都应是人,或者说与人有关的事(事实)、与人有关的信息。 可以说,新闻是基于人对自身的生存状态和生存环境及其发展、变化的认识而做出偏重于真实与客观的描述,并且通过媒介进行传播。传媒的新闻生产,体现了人对自身的生存状态和生存环境的关注,在事关人的生存的危机面前,不传播真实的信息,不但有悖于人性,还有可能造成社会的恐慌行为。

如纪大富失踪报道,以失踪孩子的命运为主线,引伸到少儿安全的公共话题。既通过细致深入的采访还原了孩子失踪的经过又及时跟踪警方的调查进展,既以挖掘到被拐孩子逃脱的成功案例,又精心编辑少儿安全防范手册,引起广泛关注和好评。发行公司反馈的信息显示,报道期间,时报(随同都市报发行)在黄石当地的零售量提升了3000多份,街头零销摊点的报纸多次一抢而光。

三、转换角度,改变人物命运

新闻只有放在关系人的生存的高度,才能看清新闻的真正价值,即新闻所体现的是社会文明,是人类社会和谐发展和进步的标志。“实现社会和谐,既有赖于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也有赖于普遍广泛的价值认同。一个缺乏统一价值认同的社会,很容易陷入一盘散沙;一个没有坚强精神纽带的民族,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普遍的价值认同、坚强的精神纽带和良好的社会风尚。”在这个过程中,传媒负有不可忽视的重任。而传媒要担负其应尽之责,就必须高扬新闻的人学大旗,张扬人文精神,关注人性的健康发展,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社会的和谐发展。唯有此,传媒才能发挥传播和谐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的作用。

在经历6月郭美美事件后,在经历10月小悦悦事件之后,社会良知、道德底线顿然成社会热点,形成一面倒的舆论,令人堪忧。10月26日到11月11日,时报推出连续报道,聚焦3岁的拾荒女童,引起全国关注,全国25个省市数百人捐出善款,短短几天时间,拾荒女童命运发生突变,她高兴地走进幼儿园,其病重的父亲也进入医院治疗。

在这一报道中,时报先后3次调整角度,最终成为同期同类题材中的亮点,起到了引导舆论的作用。 10月13日,时报驻鄂州记者王焱尧接到一封求助信:2010年11月11日,鄂州市梁子湖涂家垴镇沙咀村29岁村民詹险峰,从黄石骑摩托车回鄂州,发生一起没有对方负责的交通事故。术后,詹险峰在CTV病房昏迷40余天,花去14万元积蓄,病情仍没有好转。妻子见状,离家出走,音讯全无。詹母谢婆婆听说鄂州城中村有一名私人针灸医生可以治疗,便带着病儿和3岁的孙女租住到庙鹅岭,靠拾荒度日。也就是同一天,佛山小悦悦事件在网上持续发酵,18位见死不救路人的冷漠和无情,引发公众对当前中国社会的道德底线、伦理底线的反思。

这类求救信,一般会作为呼吁爱心角度发稿,但在当时的社会舆论背景下,效果难料;其次,还可以从呼吁建立交通事故全责方医保报销体系角度报道,然而,咨询律师后,律师称根据现有的法律条文,交通事故全责方住院费用、手术费不能进行医保报销。这样,即便发稿,对詹家也于事无补。

10月24日下午5时,天色已晚,记者再次来到庙鹅岭城中村,此时,谢婆婆正带着3岁的孙女在垃圾站捡瓶子。谢婆婆称,今年9月幼儿园开学,3岁半孙女詹鑫宇整天吵着要上学,当时普通幼儿园一学期学费在1200-2000元,谢婆婆拿不出这笔钱,无奈之下,她只好时常哄骗孙女:多捡瓶子卖钱,治好了爸爸的病,爸爸就可以外出打工挣钱,就可以送你上幼儿园了……

小鑫宇不知道的是,其父是一级伤残,治愈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奶奶善意的谎言,天真的小鑫宇信以为真。也就在这时,新闻报道角度再一次发生转变,新闻焦点从救助一级伤残的詹险峰转向渴望上幼儿园的女童,詹家的悲惨遭遇成了一个新闻背景,女童随奶奶拾荒卖钱救父成为一个较好的报道角度。

10月26日,通讯《3岁女童拾荒卖钱为父治病》在时报一版倒头条刊登并上网,反响强烈,当天早晨7时许,爱心人士电话纷至沓来,直至凌晨3点钟,电话方才消停。全天共接到来自北京、香港、甘肃、江苏以及湖北省各地百余名爱心人士的电话,询问詹家现状,并表示将资助詹鑫宇一家渡过难关。

此后几天,时报及时报道社会各方的爱心反馈和求助小鑫宇的行动,但爱心电话也越来越多,短短3天,时报共接到来自全国25个省市200多个电话,一位东北男子捐赠10万元,一位安徽学生捐赠20元。28日,《12万爱心款涌向鄂州 “拾荒女童” 今日上幼儿园》见报。

詹家的不幸遭遇也引起鄂州市领导的关注,鄂州市委书记梁惠玲作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展开救助,鄂州市民政局、卫生局先后率员上门慰问,并安排经济救助和医疗救助。国人的良知,在小悦悦被碾压事件中惨遭践踏蹂躏,3岁女童詹鑫宇拾荒救父则唤醒社会的良知;中国捐赠体系在郭美美炫富事件中饱受争议,国人的捐赠热情在小鑫宇身上丝毫未减。

(王正旺:常务副总编;王焱尧:楚天时报鄂州记者站站长)

上一篇:搜索大战一触即发 下一篇:与生活同源与百姓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