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整合的演进与中国企业的发展

时间:2022-07-03 01:44:37

产业链整合的演进与中国企业的发展

摘要:产业链的演进分别经历了“规模经济-专业经济-模块经济-网络经济”四个阶段,它体现了资本素质提升的轨迹,其功能特性具有:产业链的整合效应,即获取“熊彼特租金”,知识溢出效应,资产专用性效应和亚市场的优势效应。产业链整合的功能对中国企业的影响为:产业集聚以嵌入全球价值链,提升资本素质以摆脱贴牌加工窘况,专业化运作和通道革命,以强化自身的优势。

关键词:产业链;模块化;网络化;知识溢出

中图分类号:F27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8)09-0078-06

随着产业模块化、网络化形式的发展,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基础已超出了单个企业自身的能力和资源范畴,竞争范围从单个企业竞争扩展到了产业链竞争,由点竞争扩展到线竞争。竞争的优势更多地体现在本企业与产业价值链上下游各环节的系统协同中。同一产业链上的企业可能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可以这么说,现代企业的竞争已经演绎为企业所加入的产业链之间的竞争。

产业链是基于价值链基础上的同一产业或不同产业中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及相关企业,以产品为纽带,按照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空间分布等特征,联结成的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网链式企业战略联盟。由于产业链某个环节上往往集中了一个或多个相关及其配套的企业,因而体现了专业化分工特性。而链条整合的基础是集群企业,又体现了产业链的规模效应。因此,它有效地实现了专业化与规模化的结合。其功能特性具有:产业链的整合效应,知识的溢出效应,信息的共享效应,技术的创新效应和亚市场的优势效应。

一、产业链整合演进的阶段

产业链整合理论主要是分析企业如何通过垂直一体化或水平一体化整合以获得竞争优势,从而获得市场份额,获取垄断利润。20世纪初,杨格通过对分工与市场、经济增长及分工本身的关系作了先驱性的研究后,从产业链迂回的角度提出“规模报酬取决于劳动分工”的经济思想。杨小凯则把分工收益分为比较优势经济、规模经济和专业化经济,他认为专业化水平随着每个人活动范围的缩小而提高。在此,杨小凯提出的专业化经济实际上就是斯密所谓的“干中学”获得的绝对优势。而比较优势经济就是特指李嘉图的相对比较优势。基于分工效率发展的思路,朱富强(2004)提出产业链的整合,一是基于比较优势经济,二是基于规模经济,三是基于协调经济。三阶段的分工经济,是遵循分工效率从低层次到高层次逐渐演进的思路。实际上比较优势体现了个体之间分工劳动的协调,以取长补断或是创造优势。规模经济则体现了组织内外资源的协调,即共同使用某种资源而形成的节约,如共同对市场的开发等。而协调经济则更为凸现了全方位组织协调的思想。

实际上无论是比较优势经济、规模经济还是专业化分工经济,其本质体现了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的思想,核心则表现为产业链跨界或区域的整合。基于上述研究的思想以及不同生产方式下产业链整合的差异,本文将产业链整合及其演进路径归纳为规模经济一专业化经济―模块化经济一网络化经济四个发展阶段。

规模经济时代。初级资源(如土地、资本、区位、自然资源)极为短缺,人们通过各种手段加快土地、资本的迅速集中,以达到规模效应。这一时期的生产方式主要是以“丰田”和“福特”的以追求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的垂直性结构为主,即从产品的设计、制造到销售、以至售后服务,都是在一个企业内部完成。这个过程虽然许多产品具有多节点的价值链,但企业都是以价值链的整体来竞争,各价值节点对竞争结果影响不甚明显,特别是各价值节点还没有发展成为独立的产业部门。

基于规模经济时代的产业链整合,其特征表现为充分发挥企业的规模优势,降低成本来创造顾客价值。需要进行产业链的供给管理,即需要促进产业链内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之间的协作,以完成对功能性产品的产业链的协调管理。著名的有美国流通咨询公司克特以及萨尔蒙公司等,尤其是萨尔蒙公司提出的“有效的消费者响应”(efficient consumer responseECR)理论则诠释了这一思想。其包含四个核心战略,即有效的店铺空间安排、有效的商品补充、有效的商品促销和有效的新商品导入。组成ECR系统的技术主要有信息技术、物流技术、营销技术和组织革新技术。此时的产业链管理是基于协作的战略管理,它不仅需要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紧密配合,更需要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

专业化分工时代。随着工业化程度的加深,先进的技术、高效率的制度安排等资源对系统竞争力的提升和市场份额的扩大有着重要意义。在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启示下,人们开始借助于专业化分工的“干中学”原理来加速其发展,希望通过专业化分工,内生地推动制度创新的进程,同时获得专业化知识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这一时期,随着微软视窗系统和英特尔的微处理器互相咬合搭配所构筑的“温特尔平台”的出现,使得生产方式从垂直一体化型结构转向水平分工。其强调的是集聚效应,特点是通过细化的产业分工,每个企业只专注于某一个部件或产品的一个部分,获得规模经济效应。同时,不同企业之间的相互配合,又可以获得范围经济效应。“温特尔平台”在成为标准后可以锁定消费群,形成强烈的报酬递增效应,同时标准制定者成为事实上的市场垄断者。在“温特尔主义”下,竞争的重点不是投资,也不是降低成本,而是标准的提升和锁定客户群。

基于专业化分工经济的产业链整合,其宗旨是以创造顾客价值为导向,通过对产业链的需求管理,实现敏捷供给,也即协调产业链上的供应商、分销商,使整个产业链能够对顾客的需求“快速响应”,要求是链条的集成度较高,信息交换迅速。

模块化时代,信息技术的来临和普及不仅导致了生产方式的变革,同时也促进了产业的融合与发展。网络、合作、知识等高级资源成为经济系统增强竞争力和提升抗风险能力的重要因素,而以功能再整合为基础的模块化则是发展高级资源的最佳选择。所谓模块化就是将产业链中的每个工序分别按一定的“块”进行调整与整合,形成某种具有独立功能的半自律性的子系统。其包含三个层次的内涵:(1)产品体系中或者产品设计的模块化;(2)生产的模块化;(3)组织形式的模块化或者企业内部系统的模块化。

模块化生产方式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福特主义生产方式下垂直一体化的结构,使整个企业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整合。其本质是通过公司间、地域间可编码信息的交流、传递,把分散的节点整合为一体的虚拟的产业化组织方式。大量“弹性专精”的模块供应商在总体上表现出生产池效应(Capacity Pooling Effect),即品牌供应商能够很容易地与所需要的模块生产、服务能力结合起来,迅速地把自己的创意和设计转化为现实的产品。由于品牌厂商有众多的模块供应商可以选择,而模块供应商也拥有众多数量的潜在客

户,这样就从产业链整合模式中占主流的,由单一的主导厂商与零部件供应商之间的上下游配套关系转变为多个品牌厂商与多个模块供应商之间的网络关系,以降低由专业化分工导致的资产专用性提高,进而产生的违约风险和交易成本。

对于进行模块化生产的产业链整合,通常以创造顾客价值为宗旨,以产品的功能性整合和分工为基础,以标准模块化制造网络的共享为核心,其特征表现为“柔性制造”“成组加工”的模块化生产方式。这种分工方式,一方面可以节约学习时间,减少产品生产成本和顾客成本,从而获得报酬递增的经济效果。另一方面,模块知识的隐性化减少了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交易费用,避免了潜在的顾客成本增加,更重要的是实现了知识创新的分工,大大提高了产品创新机会。

模块化成为跨国公司以业务外包为基础,以产品设计为龙头,以开放共享为标准的跨界或跨区域的全球范围的生产组织形式。

网络化时代。随着模块化的进一步发展,企业生产某一种产品时,无需再把所有的工序集中在一个地方,从事”产品一体化的内部生产”。相反,把每个工序加以分割,通过向各自优势资源集中的形式,不断深化行业重组,形成企业间的生产网络,效率更高。至此,企业间的关系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交易双方保持一定距离的贸易关系或者以出资方联系起来的上下游关系,而是包含技术合作和OEM等中间形态在内的多样化网络关系。此时的企业往往以信息网络为依托,选用不同公司的资源,并与这些具有不同优势的企业组成靠电子手段联系的经营实体,企业成员之间的信息传递、业务往来和并行分布作业模式都主要由信息网络提供技术支持。

网络化时代的产业链以信息共享、资源整合、知识互动为目的的创新体系的构筑为重要因素,建立跨区域的生产体系,并形成跨区域的产业链和非均衡的价值分布。由于网络状产业链的价值创造来源于知识分工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创新体系,且处于动态的演进过程。因此,如何对知识分工进行管理,尽可能充分实现报酬递增、减少交易费用,从而实现顾客价值创造的最大化是问题的关键。

由上可知,分工演进的前两个阶段;规模经济阶段和专业化分工阶段,其产业链都是纵向一体化的整合方式,其产品链、价值链、知识链都是线形的。在分工演进的第三和第四个阶段,模块化及网络化阶段,产业链呈现网状特征,其产品链、价值链和知识链都表现出线一面结合的特征。

二、产业链整合的本质

产业链整合包括多种形式,一种是通过联盟,实现产业链纵向一体的最大化利润。它往往通过价格和客户知识的共享,实现价格策略和市场细分的协调。其次是通过供应链管理,共享客户信息,实现整个产业链的快速响应和准确服务。最后是企业的合并(兼并)、合资等等。产业链整合的最终目的是获得最优的报酬递增效应、节约交易费用。其本质则表现为全球生产组织的片断化,价值分布的非均衡性,结果则表现为“头脑”企业和“手脚”企业的分离。

产业链整合,实际上是全球经济核心化运作的产物。战后,随着大量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经济生活中的技术专制时代到来,即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再取决于生产效率与生产规模的竞争,而直接取决于企业内在的知识含量、技术含量和专业化水准。于此,跨国企业越来越把自己的研究重点转向创新、设计、品牌营销以及市场网络运作,而把加工制造、技术含量低的环节,通过外包方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的劳动力,较低的产能和商务成本加工生产,以获取高额利润。于此,在全球生产体系中形成了“头脑”企业和“手脚”企业,决策企业和执行企业。显然跨国企业位居价值链高端,而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由此,形成了“微笑曲线”般的价值分布。其结果是:

第一,产业链整合的结果导致产业链的垂直分离和重构,全球价值创造体系被分割成三大板块;价值链的治理者,即专门从事研发、设计、创新和专业化运作,形成决策中心,组织和指挥着遍布全球各地的生产加工,以获取高额利润;价值链中被治理者则成为全球加工制造业中心,专门从事低附加值的加工生产,以生产出由决策中心创新设计的产品;被边缘化的不发达地区,它们只能通过资源禀赋优势,通过交换而求得生存,最终成为价值链治理者的被盘剥者。

第二,随着全球分包网络的形成和海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被转移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其完善的配套设施和广阔的市场空间,成为全球价值链核心企业耦合的焦点,并形成了以跨国资本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它们奉献了大量资本和劳动力,却只获取全部利润的10%,由于技术含量和资本素质较低,它们一般也只能陷于低价路线的陷阱之中,而后又成为跨国资本反倾销的对象。

第三,由于商务成本上升和工资刚性,一个地区加工中心的周期一般只有10-15年。由于廉价资本的优势会随着经济的膨胀而消失,结果使得加工利润越来越少,这样跨国资本就会寻找更为廉价的加工中心,一般是属于尚未开发的新兴工业区,由此导致跨国资本的转移。而原有的地区由于未能形成自己的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大多陷入了产业空洞化状态。致使社会重新陷入各种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之中。其典型表现就是70年代的拉美陷阱和90年代的东南亚危机。

至此,人们就会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发达国家的资本能够占据价值链高端,而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只能居于价值链的低端,这是由产业链整合的本质特性所决定的。产业链整合的本质乃是知识链、技术链和功能链的重构。资本虽然其外在形态相同,而其内在本质却不同,也即处于价值链高端的资本,其内在的知识、技术含量高,资本雄厚,功能齐全,且资本增值效应好,因而成为专门运作智力资源的一种高能量资本。相反,处于加工中心的资本,其内在的知识技术含量低,资本功能短缺,资本的附加值低,只能处于价值链的低端。由此可见,全球价值链的垂直与水平分工,是同资本内在的知识和技术含量呈正比的。因此,如何由低素质资本变成高素质资本,低知识含量资本变成高知识含量资本,从而由产业链低端向产业链高端攀升,就是资本革命的使命。

实际上,中国台湾、中国香港、韩国等之所以能从低度化陷阱走出来,成为高附加值资本,高技术含量资本,高专利创新资本,关键在于他们已经完成了资本的创新,知识和技术的加载,功效提升,人力资本积累等使命,即完成了资本革命,完成了企业创新等使命,从而走出低度化困境

三、资本革命与中国产业的升级

目前,中国经济已大规模、全方位的融入世界经济,尤其是制造业已经成为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重要环节,由于产业链中价值分布的非均衡性,使得中国的企业大多处于困窘的境地。

首先,在垂直国际分工中,中国的集群企业仍处于较低的地位,缺少产业链的战略环节。目前,中国的综合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纺织服装、家具制造等10

多个行业,且都为加工程度比较浅、技术水平比较低的劳动密集性行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只能处于完全竞争或不完全竞争环节。即便是海外投资项目,其上游的研发、设计和下游的营销、品牌运作大多掌握在跨国企业手中。因此,大多数行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受到了跨国资本的控制。

其次,集群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多为处于中游的生产加工型企业。由于自身在产业链中处于从属地位,很难担当起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和驱动产业集群的角色。

最后,大多数集群企业定位趋同,难以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核心环节。 由于国内地方产业集群都存在技术落后,研发和营销力量薄弱的状态,就难以走出中部低端环节的范畴。由定位趋同引起价格竞争,使企业易于陷入恶性循环,而且,当地方集群企业向更高层次发展时,这些雷同企业将面临争抢相同外部资源的竞争中,结果大大弱化集群效应和竞争力。

因此,中国企业要想摆脱“边缘化”、“低度化”的境地,就必须走自主研发、自主创新的道路,提升产业链,集聚具有创新型的“大脑”功能,实现通道革命以及加快国际资本和技术的引进。

1.吸纳国际资本与技术,提升产业链

从产业价值链的独立性看,可以分为依赖型和自主型两种产业链。依赖型产业链其价值链的核心技术或工艺等是从国外或其他地区引进的,产业链的发展变化完全依赖于它的核心技术或工艺的提供者,利润由掌握关键技术和知识产权的跨国企业所有。而自主型产业链则由有自主产权的核心技术或引进后发展为自有产权技术或工艺后而形成的产业链,在这种产业链类型中,本国产业处于产业价值链的高端,产业利润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本国掌握。

由于我国的制造业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因此,在引进外资的过程中,必须转变战略,即由原来的单纯引资向引资、引进技术与管理相结合转变。其次,瞄准国际上知名的大公司、大财团,把招商引资重点放在引进关联度大、产业链长的战略性投资项目。把技术集群、人才集群和产业集群结合起来,将引进技术、促进技术创新机制的构建作为利用外资的主要目的,发展独立自主的研究与开发体系,以高科技含量的产业和产品推进产业高度化,提升产业价值链,全面提高集群企业的竞争能力。

2.脑功能集聚,形成决策中心,控制产业链的高端

全球企业核心化发展趋势,在于全球企业被划分为“头脑”企业和“手脚”企业,产业分工不断深化的结果使得“头脑”企业集聚在发达国家,而大部分“手脚”企业则分布在发展中国家。所以,发展中国家提升产业链的途径,就是通过研发功能的集聚,建立自己的头脑中心,形成功能完整的产业链,以嵌入全球价值链体系。

从对全球价值链形成的动力机制分析中,可以看出,若是以生产者驱动的产业链,则强调技术的研究与发展、生产工艺的不断改进,产品的不断更新,通过产业的垂直一体化来强化规模经济效应,集群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是技术研发型生产企业,也即“头脑”企业,主要通过技术升级来推动市场。例如海尔和丰田等企业强调的是企业的技术创新、生产能力和相关产业的垂直整合。以购买者为驱动的产业链则强调市场营销、品牌经营,拓展销售渠道获得范围经济,将制造业从产业链条中分离出去,加强信息方面的建设等。例如联想集团,其发展策略就是力图在品牌经营和市场营销中树立自身的竞争优势,2004年,联想收购的IBM个人电脑事业部,实际上就是通过水平一体化的方式来强化其在产业链下游的竞争优势。

中国企业的研发功能落后于国际企业,因而,从整体上看,中国企业缺乏大脑功能。但是,可以通过大脑功能的集聚来解决问题,即通过纵向集聚和横向集聚,从两个层面来建立自己的大脑功能。一是把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研发功能集聚起来,形成整个产业链的研发中心;一是把同类企业的某个特定的研发功能集中起来,如服装设计、新产品开发等等。这样,就可以从量上形成规模,实现质的提升。福建生辉集团在近两年的兼并过程中,仅研发人员就集聚达500余人,并在上海成立创新研究院,从而实现了脑功能的集聚。

3.提升中小企业的竞争力

产业集聚的本质则体现为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的效率问题。集聚经济来源于同一价值环节拆分后对不同边际生产力要素的充分利用。规模经济来源于在同一价值环节上对要素的连续追加。其作用表现为;第一集聚加速了知识的溢出效应,即一个地区可能会通过互补专业化资源、降低供应成本和实现投入一产出市场的专业化等途径来直接加速创新的发展。第二集聚所产生的“区位品牌”是形成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重要的无形资产。第三由于产业集群通过产业链条的纽带,把生产环节与流通环节紧密联系在一起,以至于产业集群不但能够很快地获取市场中对产品或服务新的需求,而且还能够为集群的产品和服务提供更加完善和可靠的信誉保证。第四集群存在和发展的核心是特定的地方优势产业,有利于形成市场垄断。温州企业是从80年代开始就走上了集聚化运作的阶段,并形成了乐清柳市镇的低压电器产业集群。其中以正泰和德力西为核心企业,周边集聚了上千家中小企业,为其配套加工。依靠产权纽带和各种联盟形成众多合作关系稳定的产业链,集群内企业共享信息,共同合作,从而极大地增强了链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资本革命,改变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困境

产业链的本质是价值链、技术链、知识链和信息链,低技术含量的资本,低知识含量的资本只能处于产业链的低端,这其实是由资本的特性及其素质决定的。所以,中国企业摆脱低度化的路径,从根本属性而言,在于提升资本质量,提升资本素质。这就是增加资本内在的知识含量,变低素质资本为高素质资本,变低技术含量资本为高技术含量资本。具体而言,则是变实物资本为价值资本;变有形资本为无形资本,即品牌资本;变加工资本为智能资本,增加资本的知识含量;变商业精神为工业精神;变克隆模仿资本为价值创新、技术创新资本。唯此,中国企业才能完成由OEM(贴牌、加工)为ODM(自行设计创造)到OBM(自主品牌)的升级。

而所谓的资本革命,就是通过具体路径实现资本质量的上升,从而从产业链低端向产业链高端盘升,摆脱中国经济低度化陷阱。

5.构筑以大脑型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链

所谓的大脑型企业,指处于产业链高端,专注于产品的研发、设计、品牌策划以及销售渠道等环节的功能性企业,它可以弥补中国企业专注于OEM产业链环节,而缺乏头脑功能的现状。一般情况下,大脑型企业的培养,可以通过下述路径实现。一是通过精致管理,建立产品生产和流程的标准系统和测试系统。通过精致管理建立这类标准,就能有效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核心环节。二是价值创新。在技术创新基础上,通过产品功能创新,造型创新,流程创新,而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消费者,以增加消费者剩余,从而“在小

改小革的基础上建立起经济大厦”。㈣三是产品创新。新产品完全可以开拓一个全新产业和消费领域,如美国“宝洁”公司帮助人们改变清洗习惯,推出“SWIFFER”抹布,即可清除污垢,又不需用湿拖把。这个创新为其创造了10亿美元的品牌销售额。四是设计革命。基于对消费者文化深刻了解的基础上,美国创造力经济的核心环节就是在“设计”这个产业研发和运作层面集中大量人才,从而在不断更新消费者文化和消费产品方面走在同行前列,因此创造了在同行中的优势竞争力。中国不少服装公司开始集聚其为数不多的设计力量,同高校结合成立专业设计公司,而后为各企业设计各类款式,从而弥补中国企业设计力量薄弱的缺陷。五是专利经营。三星在这方面是个典范。他通过“质量战胜战略”、“创新研发战略”、“品牌创意战略”和“专利经营战略”而一举成为世界品牌企业。其效果之显著,值得一切后发展企业所学习。

6.通道革命构筑需求导向型产业链

通过做强销售环节和通道,构筑需求导向型的产业链。在产业链实物形态运作过程中,接单环节获利润20%,品牌获利润30%,网络获利润40%,亦即大量利润(除研发、创新、设计外)被销售环节所汲取,所以,做强销售,做活通道是OEM提升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实际上,利润丰厚的根本点在消费者手中,所以,通过建立通道,直接控制产业链终端,强化服务功能,是产业链构筑的关键环节。2005年12月2日,中国建筑电器行业的巨头,广州朗能电器有限公司与世界500强企业之一Honeywell公司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新闻会,宣布进行战略合作,朗能将借助与Honeywell的渠道使自己的产品走向国际市场。

朗能的制造能力、技术实力,无论是在国内还是世界范围内都处于领先地位,但是由于缺乏国际通道,形成不了自己的品牌优势。而这次合作却可以充分利用Honeywell的通道把自己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不仅打破了中国的企业其国际合作地域局限在国内市场,而且是以着眼与世界市场为合作的远景目标,并在其中占有主动地位,从而为自己奠定国际化基础。随着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朗能品牌也能走向国际市场。这是用自己的制造优势创造自己的市场优势,通道优势,关键在于掌握主动权,控制产业链的终端。

产业链的发展理论,产业链的整合理论和产业链升级理论,构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它给中国产业链构筑的启示是:集聚、资本革命、研发中心的建立和通道革命。即嵌入全球价值链,占据它的核心环节,在这个关键环节上构筑自己的核心能力,并使这个能力扩散到整个产业链,即实现核心能力的链式效应。

责任编校 齐 民

上一篇:中国制造业企业承接外包生产与自主创新 下一篇:制度约束、全球价值链嵌入与我国地方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