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回去了,中国便不同了!”

时间:2022-07-02 11:56:51

“我们回去了,中国便不同了!”

1917年,胡适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接到陈独秀写来的信。26岁的他,正准备着博士论文,但是耳闻国内掀起的的文艺思潮,也被搅得颇不平静。他给陈独秀的《新青年》写了一篇《文学改良刍议》,没想到陈独秀却写信向他传达校长蔡元培的邀请:赶紧回来当教授吧,哪怕文科学长的位置都可以给你。

胡适这时才26岁,他决定回国。“我们回去了,中国便不同了”,这是一种怎样的豪情!然而在当时,这几乎就是一N可以预见的事实。此前不久,称帝的袁世凯在众叛亲离中死去。1916年底,蔡元培接受任命,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请来了极具争议的人物陈独秀,一时间,北大成为新旧思想交锋的场所,整个中国,也面临着无限新的可能性。

胡适是庚款(庚子赔款)留学生中的一员,1910年,他参加了第二届赴美留学的考试,在最终招录的70人中,他排名55位。起初,他来到康奈尔大学学习农学,由于对农事实在不感兴趣,最终转学考入哥伦比亚大学读哲学。1909年开始的庚款留学项目,选拔了不少最优秀的青年到美国深造,他们进入美国一流大学,很多人都读到了硕士、博士。前两届留学生去美国的时候,还是大清臣民,如今到了毕业回国的时候,面对的却是一个崭新的政体。是的,一切看起来都是新的,26岁当北大教授,又有什么不可以?

从1917年开始,庚款留学赴美的学生,开始大量回国。和同时代赴日留学的人不同,这些在美国读书的青年,大多学习刻苦,在名牌大学拿到了学位,他们在文化、教育、医学等方面,与世界学术接轨。这些年纪轻轻的教授,为中国带来了改变,短时间内提高了中国大学的办学水平。他们收入很高,学术上有相当自由的空间,很快就成为北京、上海“摩登”的一群人,不但提供知识,也提供了现代的、可模仿的生活方式。

和赴美留学生不同,那些去日本留学的学生,走的则是另外一种道路。最出色的学生周树人,没能读完仙台医学院,而是半路搞起了文艺;悲愤的陈天华,选择了投海自尽;女侠秋瑾,则因为革命而就义。赴日留学生普遍对学业缺乏真正的兴趣,他们似乎想更直接地寻找到一条振兴中华的道路――他们团结在孙中山和黄兴的周围,成为辛亥革命的主力军。稍后赴日留学的青年,更青睐的是法政学堂,他们追随前辈的脚步,梦想投身政治,更快地改变中国现实。

就对当时现实的影响力来说,留日学生无疑更大。共产党有和、有,他们的作为对现实有着更大的改造力。在那个激烈动荡的时代,直接参与政治变革,让留日学生成为时代的弄潮儿;而战争也让那些学习军事的人有了用武之地。相比之下,留学欧美的学生,就“寂寞”得多了,尽管他们都过着不错的生活,但最后却日益滑向大时代的边缘。学术与教育,在那个年代已越来越成为一件奢侈的事情。

如今100年过去,我们重新审视这波留学归国潮,仍然能感受到时代激荡的脉博。

(浦顿)

上一篇:二战自由轮:给欧洲大陆带去自由 下一篇:我们的金融创意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