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7-02 08:15:04

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也就是说,学习知识和发展思维能力都很重要。传统教学的一个突出弊端就是仅注重传授前人已经获得的思维成果,即已有知识。现代科学知识浩如烟海,单靠“记问之学”已不能满足学习的要求,而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创造性地学习,这样才能提高学习质量。

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决定了它有自身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也就是通常说的它既是一门德育课,亦是一门智育课。很明显,作为智育课,依照现代教育论,在教学过程中同样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调查研究表明,目前高中学生在学习中尚存在许多思维缺陷:(1)死记硬背,思路单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形成了思维过程的闭封性和单一性。(2)知识零碎,不会分析归纳,不能融会贯通,缺乏思维的统一性、整体性和连续性。(3)思维迟钝,盲目被动地学,就会考试,缺乏思维活动的灵活性和畅通性。从另一面也反应了教师在教学方面存在的相应问题,照本宣科,讲条条、划条条的状况并未从根本上改变。鉴于这种状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显重要,应引起政治教师的足够重视。

那么,如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课教学过程中,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能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以下几点看法:

1 教师自身必须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

要启迪学生思维,尤其要引导和鼓励学生随时提出问题,发表独立见解。通过研究特级教师的教学活动就会发现,他们之所以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好的教学效果,是与他们具有较高的教育素质密切相关的。事实证明,一位不懂教育理论,不了解思维科学的教师,是不可能很好地启发学生进行思维的。所以,要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必须懂得教育学、心理学,特别是现代教学论、教学法的有关知识,只有通晓教育理论,明确现代教学论的要求,坚持启发式,才能改变过去那种偏重知识传授,忽视思维发展的现状,也只有这样才能改变思想政治课学习中“高分低智”的问题。每一位高中政治课教师都必须努力改变旧观念,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和水平。

2 发展学生智能,对教师备课提出新要求

随着传统教学向现代教学的转变,随着单纯传授知识向发展智能的转变,教师的劳动更加艰辛。在初步明确了现代教学论的基本要求后,备课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新的要求下,教师备课不能只备知识点和知识结论,重要的是备好传授给学生知识的途径、手段和方法,要对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认真研究和分析。怎样启发?怎样提问?怎样引导?都要精心设计、周密安排,以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能为主要目的。为了较好的达到启迪思维的目的,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探求最佳课堂结构,采取符合高中生思维认识特点的教学方法。

3 创设发展智能、畅通思维的教学气氛

实践证明,呆板的从始而终的讲授是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平平淡淡,没有起伏,客观上亦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力。板着面孔的“政治说教”,也必然会使政治课失去生机。课堂教学中建立一种和谐愉快的气氛,利于发展学生智能、启发思考,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思维积极活动状态。

教师要从情绪、语言、板书乃至音调、举止等诸方面强化思维效果。教师要情绪稳定,情感上同学生和谐一致,培养丰富充沛的思想感情。政治教师的语言,除了准确性和原则性外,也必须具有启发性,力争做到“声声入耳、句句入脑”,诱发学生求知欲,唤起学习情趣,促进思考。要多鼓励,少批评,尽量排除影响学生的不良因素。

4 正确贯彻启发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有的人只是把启发式同“是什么?”“对不对?”等同起来。启发式离不开提问,但并不等于提问。那种单纯机械的问法,只能形成学生思维的简单化,而不会加强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我们认为,启发式就是施教者在教学中对学生认识的能动作用进行恰到好处的引导,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地依靠思维理解所学知识,而不是使之处于单纯承受信息刺激的被动地位。

启发式教学要让学生在思考中接受新知识,必须把学生引向“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程度,使之处于“愤悱”的状态。但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启迪思考,要从学生已有知识入手。提问要恰到好处,做到难易适度,方法得当。鉴于高中生知识信息量相对较多的状况,要注意多从现实的问题出发,运用自然或社会的材料,准确充分地说明,导出概念、观点和原理。

(2)正确诱导。对于概念、观点和原理,最忌从概念到概念,从抽象到抽象。形象的比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循善诱,可以使之变得显而易见。

(3)分析对比,强化思维。对于概念和原理,通过分析比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5 启迪思维要符合学生思维特点

思想政治课教学应当从学生的知识限度和政治知识的思维习惯出发,循序渐进。

在不同的年级段,学生思维状况有较大的差异。一般说来,高一年级时,由于学生学习习惯、思维特点受初中阶段的影响很大,如不改变,易导致学生的思维定势和思维僵化,不适应高中阶段的大容量、多学科的教学。在教学中,宜多举例,注重例子的典型性、现实性,把教材中抽象的政治术语、理论及观点,通过具体的可感性的材料(或内容)反映出来。高二年级时,学生大部分都能接受教师的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的影响,初步形成新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法,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研究学生自身的思维规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高三年级时,应重点放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上,使学生能够弄清有关常见政治课命题题型的基本要求,并强化思维的训练,巩固思维成果。

总之,高中学生思维具有自身特点,高中思想政治课也具有学科特殊性。这在客观上要求高中政治课教师应把思维训练放在重要位置上,只有充分启发思考,发展思维能力,才能科学地、富有成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上一篇:甘孜藏区初中历史教学现状思考 下一篇:高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