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节目平民化趋向的理性思考

时间:2022-07-02 08:06:42

电视节目平民化趋向的理性思考

摘要:中国的电视节目近两年来呈现出一种平民化的发展趋势,在新闻和综艺节目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分析当今电视节目平民化趋向的发展原因、现有问题,结合现有问题提出理性的规范建议,有利于电视工作者把握电视节目的发展方向,制作出更多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节目。

关键词:电视节目;平民化;理性思考

九十年代初,伴随中国政治、经济的变革与转型,社会文化生活发生裂变,人们逐渐冷却了对于政治的热情和对文化反思的狂热,开始将视野转向现实,注意关注身边那些普通而平凡的小人物的生存境遇。与此同时,信息传播也倾向于一种归于平淡的转化,“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被醒目地提出。以“草根”为标向的“电视平民化”浪潮以强劲的势头瞬间席卷电视荧屏,给亿万中国观众带来了全新的感受。电视节目平民化已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

一、电视节目平民化趋向的原因

“电视平民化”是一种以草根品质为根基、以娱乐大众为诉求、以通俗亲民为特色的电视文化现象,其核心就是电视以平民的理念、平民的视角、平民的语言来报道新闻和制作节目,关注和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①作为一种电视文化形态,“电视平民化”的出现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1. 公民意识的觉醒是电视节目平民化的内在动因

伴随现代社会民主法治的发展以及道德水平的提高,社会生活中个人对于在日常交往、社会交换、竞争、合作等过程中维护自己个人权利、弘扬个性自由和自律精神的意识逐渐加强。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具有目的性和选择性。严肃、沉闷、罐装化的时政、教化意味很强的传统电视节目不再是人们的惟一选择。而那些反映普通百姓情感、欲望、意志的平民化电视节目,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具有更强的贴近性和亲和力,因而赢得了观众更多的注意力。

2. 大众文化传播的勃兴是电视节目平民化的外部原因

“大众文化是一种草根文化,一种能够提供大众娱乐和消费的文化。它是对人类精神产物的改造,宣布了多元文化存在的必然性与必要性。”②

电视平民化的出现直接源自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在中国的勃兴。媒体的传播理念、形态和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电视媒体“突出表现之一就是观众对电视的认知视角,经历了由‘仰视’到‘平视’甚至‘对视’的视态变化,电视从高端的神坛走下,实现了回归大众的‘平民化转向’。”③

近些年,电视媒体的关注点逐渐发生转变。由关注社会事件转向关注人的生存。这种平民化的转变为中国电视节目注入了丰富多彩的内容,给电视荧屏带来了激情、生机和活力,驱使电视媒体神秘化,逐渐融入亿万普通民众的现实生活。

二、电视节目平民化实践中的不足

充满草根气息、关注民众生态、推崇百姓路线的平民化电视节目已广泛发展实践。然而,在实践中电视节目平民化也存在一些不足。

1.都市化的偏颇

传播活动中,受众不仅是传播链条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大众传播的过程得以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受众参与,就是受众作为传播过程中一个独立要素参加到传播活动中的观念和行动。在大众媒体中,电视是能够显现受众主体巨大潜能的大众媒体,它能吸引各阶层人士的广泛参与从而达到很好的互动效果。在当前媒体竞争环境中,媒介已清楚地认识到,谁能赢得受众,谁就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此,受众不仅受到传播者的重视,甚至成为媒介追寻的对象。

如今城市人口仍是电视受众的“主力军”。为了迎合多数受众口味,电视栏目在平民化的实践中,把立身之本的“平民化”直接简化成了“都市化”与“市民化”。 在风起云涌的电视栏目中,很难找到贴近农村生活的栏目。农民失语现象正是目前我国转型期的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农民作为弱势群体的体现。大众传媒这一堵看不见的墙,通过屏蔽农民话语将农民和市民两个群体分隔开来,农民常常被置于传媒注意力的边缘,他们很少有机会成为电视栏目策划的主体。电视栏目虽然有了“零距离”的表达与传播愿望,却不一定能收到“零距离”的传播接收效果。

2.庸俗化的靠近

“在当今人性的自由被物质的欲望普遍统治的状态下,以本能的满足来追求浅薄的快乐,以人性的奢侈、安逸和麻木取代人的真正自由,这种状态并非人的解放,它只能使个体进入新的异化过程。”④这种迷茫一旦披上“平民化”的外衣,就离庸俗化不远了。有些电视节目为了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刻意收罗一些琐碎、荒唐、无聊的内容,表现出不健康的庸俗趣味。

“很多时候,人们往往容易将平民化与庸俗化混淆在一起,因为平民化与庸俗化在操作过程中没有绝对的区别,只有相对的价值标准的区分。具体说来,平民化的全称为平民化价值取向,庸俗化的全称是庸俗化价值取向。两者都是价值取向,都是世俗化内部的表现。”⑤在社会急剧转型的变革时期,人们往往在否定原有的价值标准的同时找不着北了,于是“道德没有了,审美没有了,剩下的只有与大脑相脱离的感官和肉身。感官与大脑脱离,全部活动就变成对视、听觉的刺激,以及各种变着花样的刺激。”⑥

3.深度性的缺失

在平民叙事大行其道的同时,这种受欢迎的传播方式尽管能给人以温情,却很难引发人们深思。电视平民化沉溺于平凡的生活氛围中,为普通人的生活情趣所陶醉的同时淡化了深层次的东西,难以在形成哲学层次的对灵魂拷问。一些本来具有较高价值的新闻在平民话语表现的引导下,过滤掉了其中的严肃主题与内涵,仅展现了平民生活的一个侧面,并未能在更高的理性层次上,深刻地透露出平民生活的根基。

三、电视节目平民化的规范建议

1.规范电视媒体的从业者队伍

以受众需求文本,同时,严格把关就业门槛,完善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针对电视传播的特点,进行相关的技术培训,不断完善各项教育培训以及制度,提高新闻采编人员的综合素质。在此,也可以借鉴学习西方国家建立职业资格认证的完善体系,实行诸如职业培训制度、定期考核、不良记录处罚等制度,变媒体内部的纪律处分为开放的行业监督。媒体从业者的违法及犯罪行为可以被各部门法律法规所规范,其违背职业操守和行业规范的行为可以被施以行规处罚。轻则警告、没收稿酬和其他不合理收入,重则取消其工商登记和吊销记者证。

2.实行对电视媒体的社会监督

“社会监督是指社会团体组织(主要包括政治社团、舆论机构等)和公民个人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广泛政治权利,以批评、建议、检举、申诉、控告等方式对各种政治权力主体进行的一种自下而上的监督,又称群众监督、公众监督,主要包括公民监督、社会团体监督以及舆论监督,直接体现了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和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⑦

社会监督对于新闻宣传行业的督导作用不容忽视。有关部门可成立相关的评定委员会,以接受社会团体和受众对电视栏目越轨行为的投诉,并落实相应配套措施以进行具有法律效力的裁定。另一方面可建立受众协会等社会监督机制,任用“民间编辑”和“意见调查员”来加强监督工作。如同消费者遇到商品质量问题一样,读者可以向协会投诉,此类投诉可以包括品味低俗、缺乏事实依据、恶意人身攻击、违背宣传规律、违背公共利益等不良栏目,并赋予协会根据投诉进行相应调查的权力和向有关部门提出处理意见的责任。

3. 完善电视节目的监管机制

对平民化电视节目的监管仅靠舆论压力和行政干预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必须将其纳入法制化轨道。我国自2004以来,广播电影电视局也多次打击、叫停低俗的平民化电视节目,如2007年国家广电总局8月10日叫停重庆电视台选秀节目《第一次心动》,同年8月23日叫停广东电视台整容真人秀节目《美丽新约》。尽管广电总局管理力度逐渐加大,但国内电视屏幕上低俗甚至恶俗节目仍不断出现。究其原因是缺乏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限制,单凭采用行政手段。行政干预只是权宜之计,力度欠佳,尺度不一,许多电视台仍存侥幸心理,违规现象仍然存在。目前这种管理办法无法实现对低俗电视节目内容的有效管制,只有上升到法律层面,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规范,制订切实可行的法律政策,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使监管能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制定电视节目的评价标准,才会使业界更加规范,进而强化媒体自律意识。(作者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注解

①姚休 李哲莹:《电视平民化现象的文化解读》,《视听纵横》2007.4,28页

②郑祥福:《文化选择与现时代的文化观念》,《新华文摘》,2006年第19期,116页

③欧阳国忠:《中国媒体大转折》,团结出版社,2003年版,189页

④[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18-19页

⑤多娜:《平民化与庸俗化之比较》,《新闻前哨》2004年10期,10页

⑥李良荣:《新闻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47-48页

⑦方砚烽:《如何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http:///article/dfxx/zffzdt/200906/20090600134924.shtml,访问日期:2010年11月30日

参考文献

[1]多娜:《平民化与庸俗化之比较》,《新闻前哨》2004年10期

[2]方砚烽:《如何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http:///article/dfxx/zffzdt/200906/20090600134924.shtml

[3]李良荣:《新闻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5]欧阳国忠:《中国媒体大转折》,团结出版社,2003年版

[6]姚休 李哲莹:《电视平民化现象的文化解读》,《视听纵横》2007.4

[7]郑祥福:《文化选择与现时代的文化观念》,《新华文摘》,2006年第19期

上一篇:同步网上教学方法在远程教育中的实践研究 下一篇:美拉尼西亚的土地共同体主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