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导入引发的思考

时间:2022-07-02 07:56:49

课堂导入引发的思考

在农村学校任教多年,对于“一师一优课”晒课任务,笔者再一次确定了《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课。翻开以前任教这一课的教案,共执教3次不同的公开课,但均用不同的导入。通过对比,引发了笔者深思。

同一课不同的3次导入

2008年第一次:《猴王分饼》的故事导入 上课后,老师说:“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故事,你们想听吗?”学生回答:“想!”教师播放录音《猴王分饼的故事》:猴王做了三张饼,第一张饼平均分成了4份,分给第一只猴子一块;第二只猴子要两块,猴王就把第二张饼平均分成了8份,给第二只猴子两块;第三只猴子要三块,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张饼平均分成了12份,分给第三只猴子三块。小猴子分到饼后高高兴兴地走开了。教师提问:谁能将三只小猴子所分得的饼用分数表示出来?老师问:“仔细思考一下,你认为哪只小猴子分得的饼多?”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答案。再问:“这些仅仅是你们的猜想,很好!要想知道这些猜想是否成立,我们应该做什么呢?”有的学生说:“验证。”教师乘机问:“你们能自己想办法验证吗?”学生们思考后说出自己的意见。老师接着引导:“就让我们利用手中的纸和笔折一折、分一分、画一画,再比一比,亲自验证一下,好不好?”学生展示、交流。教师问:“哪组的同学愿意说一说你们的想法?”通过画线段、算得数、对折纸片等方法,最后比较得出结论:三只猴子分得一样多。

课后反思:这次的导入,似乎是为了笔者的预期结果而设置的导入,让学生从故事中激发探究的兴趣。

2011年第二次:知识迁移导入 老师第一次提问:“课前让同学们说说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边说边在黑板上板书(4÷8=)。”第二次提问:“谁能回顾一下商不变的规律?”第三次提问:“既然除法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那分数的分子和分母能不能也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也不变呢?”引发学生思考。

课后反思:感觉教师直接靠知识迁移这个虚假的幌子引着学生在往前跑。

2014年第三次:动手操作对折游戏导入 教师说:“课前小组进行一个‘玩对折’游戏。”幻灯播放游戏要求:三张同样大小的纸,将第一张纸对折一次,涂其中的一份;将第二张纸对折两次,涂其中的两份;将第三张纸对折三次,涂其中的四份;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然后提问:①观察涂色部分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②既然涂色部分一样大,你认为这三个分数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连接?③如果让你继续折下去,还能不能说出一个与之大小相等的分数?还可以说多少个?想象一下能写出一组大小相等的分数吗?最后,学生说,教师板书。

课后反思:动手操作中感知对折,感知对折带来的分子和分母发生的变化,导入始终紧扣“有效探究导入”来进行。

提高教学导入有效性的策略

三次不同的导入,笔者认为自己从关注情境、关注知识、关注学生三个层面发生了质的飞跃。课堂导入讲求的是“第一锤敲击学生的学习心坎”,后面的课才能顺利开篇。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对象,怎样才能做到导入有效性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课堂导入要关注情感体验 充满情感体验的导入才能撞击在学生学习的心坎上。如在“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时拿一个保温杯和一个一次性水杯让学生猜想哪个杯子装的水多?学生猜后教师用保温杯的水倒入一次性水杯,结果还装不满,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在欢声笑语中感受到“容积”等概念,而且也能区分容积和体积。其实,笔者第一次导入也是这种方法,但笔者认为其实学生在听故事的时候未达到激思的目的,仅为了听故事引入新课的导入设置了这么个环节,故有缺憾。

课堂导入要关注激趣导思 好奇才能打开学生学习的热情,因此课堂一开始就要巧设悬念“吊”学生学习胃口,把学生的思维推向学习的高潮。如在执教“年、月、日”时,说老师这么多年仅过了9个生日?同学们一想,生日每年都要过,老师怎么才9岁呢?带着强烈的好奇激发学习的兴趣,也提早进入新知的思考。

课堂导入要关注生活运用 新课标指出:“生活是一个大课堂,蕴涵丰富的课程资源,远离生活就意味着让学生们失去课程的另一半世界。”数学来源于生活。如“小数的产生和意义”这堂课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从认识价格中的小数开始了本节课的教学。

课堂导入要关注实践操作 “知识是教会而不是学会的”,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亲历探究,经历生成,才能追求到数学学习的本质。笔者在第三次执教“分数的基本性质”就是用的这种方式,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实际上是一种操作与思维互动的过程,是一种价值实践活动,既在操作中理解“对折”,也为后面为什么分母在扩大,分子也在扩大的思维打了基础,学生的思维经历“折―涂―写―比”的过程,数形结合。

课堂导入要关注错误引思 有时在教学时故意从错误处入手,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堂课时,从一个长方形的框架(长10厘米、宽8厘米)改变它的形状,拉对角变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猜它的面积开始,学生出现80平方厘米,比80平方厘米大,比80平方厘米小这三个答案哪个是正确的呢?引入新课。这样合理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才能有效地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

(作者单位: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黄花小学)

上一篇:新课程指导下的阅读教学 下一篇:学校、社会、家庭书法教育初探